「短视频的争议」也可以作为公考日常积累

前段时间,TIKTOK(抖音海外版)CEO周受资出席美国听证会的新闻广受关注。
我国舆论对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也相当关注。不过,在负面意见上,和美国议员关注所谓「产品后门」「国家安全」不同,中国的舆论更关注「短视频的危害」,比如「青少年容易沉迷,影响学业和健康成长」。
大家看到类似的表述时,尽量发散思维,来强化日常积累。「短视频是青少年沉迷的罪魁祸首」这个说法就很适合出「加强削弱」题:
有观点认为,短视频是导致青少年沉迷的罪魁祸首,因此禁止或严格限制青少年使用短视频,可以帮助青少年把心思放在学业上并健康成长。下列那个选项最能够削弱上述观点?
大家可以根据「加强削弱」题的性质和短视频本身的特点,自己设置正确选项和干扰项。

正确选项要尽量否定「短视频是罪魁祸首」这一逻辑,因此这里推荐的表述是「不同年代的对比」,即:
从几十年前到现在,台球厅、录像厅、小人书、漫画书、KTV、漫画、动画、网络小说、游戏先后成为了不同时期导致青少年「沉迷」的「罪魁祸首」,但是从来没有被解决,「短视频」无非是最新的替罪羊罢了。
这种表述可以从根本上否定原题的逻辑,削弱力度最强。
事实上,青少年爱玩、不爱学习可以说是天性,没有短视频还有电子游戏,没有电子游戏还有网络小说,排遣娱乐的手段太多了,短视频只是最简单、最方便而已。
而干扰项的话则「削弱能力不强」,或者「没正确选项那么强」,主要是间接的、有关联但不是特别密切的,例如:
调查显示,在不同地区青少年沉迷的娱乐项目不同,有的地方短视频高,有的地方电子游戏高。
调查是间接数据,有一定力度,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青少年喜欢短视频并不是因为沉迷,而是学业压力太大,不得不找一个简单的方法放松休息。
沉迷与否的定义原文并未给出(事实上什么叫「沉迷」一直在学术上和法律界都有明显的争议),这里青少年自己的感受不能完全否定「沉迷」,但也不是毫无关系,削弱力度较弱。
大部分青少年的短视频使用时间,根本达不到「沉迷」的标准,据此判定短视频对青少年危害大并不客观。
这个表述削弱力度较强,直接就说达不到「沉迷」的标准。
不过,「和台球厅、录像厅……游戏对比」的表述,是完全否定了原文的逻辑;但是这里说「青少年不沉迷」,并不能完全否定原文逻辑。
支持「禁限短视频」的人完全可以说「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认为「哪怕多看短视频一秒钟,都会影响学习,最好所有的青少年完全不看短视频」。
这种强词夺理的逻辑在现实中也很常见,放在这道题也是如此,所以「削弱力度较强」不代表「正确选项」。
当然,本题还可以琢磨出一些其他无关项,比如拉扯一些和原文观点无关的数据,设置一个极端情景让其没有代表性等,此类选项识别起来较为容易,在此就不赘述了。
大家作为考生,平时一定要学会积累,这种积累不仅体现在「常识判断」板块的知识点和「申论大作文」好词好句上面,也包括其他板块。勤于思考、发散思维,一个看似和公考无关的新闻也能想出对应的考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