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魔鬼总动员》回顾——口袋里的妖怪

2018-07-25 00:51 作者:总华探长陶晴贤  | 我要投稿


        “Monster in My Pocket”是一款很经典的FC动作游戏,它在国内似乎没有统一的译名。最贴切的叫法应该是“口袋妖怪”,但又会与任天堂的镇社大作“Pocket Monster”(后来改名为精灵宝可梦)相冲突,于是诸如“鬼王”、“鬼屋冒险”、“口袋魔鬼”等古怪的名字就纷纷冒了出来。

 

      最为怪诞的名字莫过于“蝙蝠侠和闪电侠”,连卡带都煞有介事地出现过,而事实上它只是一个“Monster in My Pocket”的修改版,将游戏中两位主角的形象改成蝙蝠侠和闪电侠罢了,与真正的人物并没有任何联系。

 

      后期比较常用的译名为“魔鬼总动员”,当然不是指这位……

 

       “Monster in My Pocket”这一名字最早诞生于1989年,当时它是由著名玩具公司Matchbox制作的一套小巧的塑料玩具,人物主要是来自各种欧美传说中的怪物,比如九头海蛇、狮鹫、巨人、大脚怪、巫婆等等,没想到这些原本面目可憎的怪物们Q版化后竟颇受孩子们欢迎,于是同类型的漫画、卡片、桌游都陆续面世,成为玩具公司的吸金神器。

 

      1992年,“Monster in My Pocket”被汉娜-巴贝拉制作公司动画化,话说在一座怪兽监牢里囚着一批穷凶极恶的怪物,邪恶的魔法师在狱中秘密研制一种神奇的药水,没想到药水威力太大,居然连狱带人一齐变小并炸飞到洛杉矶中。负责看护监狱的透明人、木乃伊、狼人和大脚怪被小女孩嘉莉当宠物养了起来,与逃脱牢狱之灾的魔法师等反派展开各种爆笑的冲突。

 

      同年,“Monster in My Pocket”由KONAMI公司制作成游戏,故事情节与动画版相似,邪恶的魔法师将所有怪物缩小,大部分屈服其强大法力的怪物都选择加入他的阵营,除了两位主角——吸血鬼和科学怪人,魔法师于是派出手下到他们寄居的人类家庭中,企图将其消灭。

 

      记得第一次在同学家玩到《魔鬼总动员》的时候感觉相当震撼,没想到这如此另类的游戏玩起来的爽快程度竟不亚于《魂斗罗》和《快打旋风》。最有趣的是他们被缩小化的设定,他们在居室、厨房、下水道展开战斗,苹果、水杯、相架和餐盘仿如巨大的建筑一般,高尔夫球如巨石般滚下、煤气炉如火山喷发一般、地上的钥匙和铁钉可以举起来当作武器……,这种滑稽的场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松鼠大作战》。


      主角们没有花哨的招式,出拳时引起的爆炸效果使得攻击范围增大许多,而且还有在当时特别拉风的“二段跳”,能够轻易地击中空中的敌人或躲开敌人的攻击,怎一个爽字了得。如果碰上难缠的怪物也不必惊慌,主角们的跑步速度很快,大部分的怪物都跟不上他们。如果觉得某些怪物难以对付,比如最后一关地洞那些烦人的九头飞龙,干脆果断开溜,很快它们就会被你远远地甩在后面。

 

      游戏的场景和人物都设计得很细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吸血鬼主角的袍子,当他跳起落地时,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袍子从扬起到慢慢落下的效果,连科学怪人主角跳跃的时候,双手都有几个分解动作。


      《魔鬼总动员》上手容易,难度也不高,敌人和BOSS的规律性太强,且不说高玩随时能一命通关,即使是菜鸟在重复数次游戏后也能做到一币通关(不续关)。当然难度的高低也与玩家选择的路线有关,比如在第一关的第二节,如果你选择跳上楼梯顶,不仅能拿到血瓶,还能顺着楼梯扶手直冲而下,强大的冲击力能让你直接用身体干掉挡道的怪物;可如果你选择在楼梯阶级作战的话通关就会困难许多。在第二关的第二节里,看似恐怖的煤气炉其实一点都不可怕,只需在炉子下层通过就万事无忧,既碰不到怪物又能拿到血瓶。


      最后一关的流程很长,小怪的体力值比前几关要增强许多,在第二节里还要把前五关的BOSS重打一次,等你好不容易干掉最终BOSS(拿着法杖浮在空中的家伙),打算放下手柄好好休息一下时,罪魁祸首魔法师终于在电视机中出现了——战斗仍未结束。不过这个大脑袋除了会花屏隐形和射出两个傻呼呼的小怪外就没什么能耐了,只消七八个回合就能轻松干掉他。

 

      “Monster in My Pocket”游戏固然好玩,但我个人最喜欢的还是那些制作精美、色彩鲜艳的小玩具们,着实有一种想收藏它们的冲动!


八零九零游戏时光专栏,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youxihuaijiu

《魔鬼总动员》回顾——口袋里的妖怪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