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压路机与小提琴:自由与宽恕的心灵

2022-12-26 16:21 作者:比邻星的猫-  | 我要投稿

《压路机与小提琴》,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处女作,是他在苏联国立电影学院的毕业作品。这部只有四十多分钟的影片已经流露出塔可夫斯基细腻的影像语言的力量。

电影的剧情简单:“从五岁就开始学习小提琴的小男孩萨沙每天花大量的时间练琴,他和小朋友宛如生活在两个世界,有的淘气鬼甚至戏称他为“音乐家”。萨沙很苦闷,还要尽力躲开孩子们的奚落。有一天年轻的压路机驾驶员瑟黎卡(Vladimir Zamansky 饰)帮萨沙解了围,他们很快成为好朋友,开始了仅有半天的友谊。瑟黎卡约萨沙晚上去看电影《恰巴耶夫》,严厉的母亲得知后,将萨沙锁在家中,他们的约定最终未能成行。(豆瓣)”

难得的是,这部影片通过影像内容的构建传递了远远大于故事所蕴含的情感以及意义。

让我看着看着突然很惊奇的是这两个镜头:

影片开始时萨沙离开家门
上完课后关闭教室门

这两次关门分别基于外、内两个位置,让我突然感到一种联系:萨沙从一扇“门”出来,又从“同一扇门”进去,他始终在同一个“房间”。这时的萨沙是受困于既定的生活的,在这种窘迫的生活牢笼里,他无法好好地演奏。

之后他便遇到了另一位主角,一位压路机工人,让我意识到他对于表达影片主题的意义的是这段台词:

第一次点明两个阶级矛盾的存在
工人坚持工人阶级的价值(同样也支持萨沙坚持自己阶级的价值)

这段台词使我意识到影片可能是讨论关于阶级的问题的。萨沙出于对音乐的追求,一直无法和周边的工人阶级的小孩子相处,这是矛盾在他身上的体现,同样的矛盾也在之前的剧情里,萨沙给一个女孩苹果来体现,那个就象征了“对艺术追求的鼓励和阶层逾越的理解和宽恕”。

但萨沙和工人的相处是舒适的,也是破除阶级矛盾的钥匙。

被框住的两人更显亲近
朝向同一个目标,走在同一条路上

然而说到底,萨沙是想要冲破阶级束缚的,他追求的始终是音乐——音乐可能也是自由的一个侧面——所以在老旧的房屋被摧毁时,他表现了难得的欣喜。

旧有的、坚实的存在被摧毁
对破除束缚的喜悦和对以音乐为代表的高邈的境界的追求

两人的友谊在这种背景下建立起来了。不仅是萨沙,压路机工人也在试着接近萨沙的世界,在萨沙演奏小提琴时,三次出现了水滴砸在水洼上激起涟漪的景象,这是否可以看作是压路机工人内心的触动?前两次都只有一滴水降落,是工人内心的颤动,最后一次滴水时,两滴水激起的涟漪相互交织,两人的友谊在此刻得到确立。

触动

但正如剧情简介里写到的,萨沙最后未能赴约,他和工人的友谊之后将有怎样的发展也不得而知。

在他的母亲争执的对话中,即使是萨沙这么小的孩子也清楚知道了旧观念与自己目标的冲突。

工人也只能和自己同一阶级的女人在一起。

最后也只能寄托于幻想:他和工人驾驶压路机远去,画面另一头的白鸽象征着自由的渴望。

结尾

这是内心的凝缩的镜像。

塔可夫斯基通过《压路机与小提琴》传达的是:环境无法限制我们内心,内心的力量将引领我们走向自由和宽恕。

压路机与小提琴:自由与宽恕的心灵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