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与权力
我曾以为精神分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引入主观性、非定量的心理分析怎么看也不像所谓的“科学”。直到“凝视”一词不断冲入我的生活,我再一次从想象界醒过来了。你好,实在界,这是我的实践。 写的可能有些问题还请大佬指正。
镜像理论
“凝视”一词首先被用于拉康的镜像理论:他认为人照镜子,镜子中的“自己”存在于想象界。人凝视镜子或者凝视镜子中的自己,其实是反作用于塑造自我,和他者区分。 他者的凝视
后来拉康对凝视一词进行了激进化处理,“他者的凝视”不仅嵌入了他者的结构功能,也延伸到了实在界。所以镜前凝视不仅塑造了理想自我也塑造了自我理想,也就是说主体对镜像的观看中,不仅有属于想象界的自恋性认同,还有属于象征界的他者认同;前者构成了理想自我,后者构成了自我理想。理想自我是自己对自己相似的对体的看,是对自我的确证;而自我理想是通过他者的视角来看,按照他人给自己的理想形象看自己,以使自己成为满意的对象。 自我理想在这里需要得到更加确切的解释。与自我理想对应的观看方式是“我”“想象地”看那“象征地”看着我的他人(这里对“他人”是否确证存在是不知道,但是主体认为有),由此形成了我“象征地”看自己的“象征形式”。这里他者的凝视已然进入象征界,是来源于象征秩序的规范。 根据萨特的观点:来自他者的凝视并非是他者的一个主观行为,而是涉及“主体间性”的判断。当主体认为被客体评价(或者“看”)时,已经被客体凝视了(尽管客体没有“看”这个动作)。 凝视与厌恶
“他人即地狱”出自萨特的《禁闭》,在萨特眼里他人的确就是地狱,在地狱中没有刀山,也没有火海;只有赤裸裸的凝视。 萨特认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也就是说本质是后天所塑,是可以选择的;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成为“什么”,也就是每个人都具有“主体性”。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有人都会将他人化为“客体”,以完成自己的“主体性”;客体化的过程就是凝视,而相互凝视就是为了争夺主体性而展开的斗争。而相互否定,相互剥夺主体性的过程必然是痛苦的,所以他人即地狱,也就是人厌恶“凝视”的原因。 他人即是地狱吗?
在萨特眼中,每个主体为实现其主体性,必然要以否定的力量客体化他者,完成自我主体性的建构。也就是说凝视无处不在也无法避免。 拉康完全认同萨特的观点,但他给予了不同的解决办法。通过他者的凝视来完善自我是不可避免的过程,是认知形成的必然条件。而他者凝视中的“他者”可能在发育期是父母、是社会、是老师;拥有自我认知必然要受到符号系统的规范,所以凝视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凝视是否是痛苦的?他人真的是地狱吗? 服从或者创造
通过精神分析,我们知道了两种解决方案,两种缓解痛苦的可能——服从或者创造 服从,顾名思义顺从象征界秩序,只需要放弃主体性就没有被剥夺的痛苦。当然,也失去了自我。这种服从可能是部分的,也可能是完全的;部分的服从就是对部分秩序的麻木;完全的服从就是彻底的丧失。而融于象征界的主体,丧失其主体性也就失去了对痛苦的认知。 创造,是更加需要主体性来把握的。来自他者的凝视,有一种被称为大他者的凝视,这是一种来自认同的规范。而大他者是被创造出来的,其来源于认同,来源于恐惧。创造要求人们自发地构建属于自己的秩序,用创造的自我秩序填充主体,而非外来侵入的。通过对自我的探查以及确证重塑自我理想,这一过程中主体不再沦为客体,而是通过凝视自我的方法完成对主体性的确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