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读书笔记Ep2】教师资格证几个考点,以及聊聊几个有用的概念

今天原计划阅读15分钟,读18~30页,不过今天的内容大多数,教师资格证笔试都学过不止一遍,所以略读了。读到了35页。凭印象写一些有用的内容。
18~35页,是第一章第三节,和第四节的前三部分。其中第三节中的概念比较重要,有一道思考题,第四节前三部分,大量人名名词要记忆的。
这本书第一章第一节讲的是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第二节讲的是心理学的任务,即目的。整两部分内容等于是一个梗概,书中内容会展开详细写,所以就不赘述了。
第三节聊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这一节的学习目标很显然是要学会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针对不同的任务。所以,每一个研究方法的适用范围和缺陷异常重要。)
观察法:定义,适用范围,缺点。
其中适用范围和缺陷比较重要,最好理解记忆,用自己的话能说出来。
适用范围:
a.对象不可控;
b.控制变量,会干扰对象的表现;
c.伦理道德不容许控制实验。
缺点:
a.难于重复实验(验证);
b.自然条件干扰因素的复杂性;
c.干扰现象的出现;
d.结果受个人兴趣,愿望,知识经验,观察技能的影响。
心理测试法:信度,效度。
教师资格证考试里面还要考察区分度的概念,理解即可。
信度:短期内(如一学期内)接受同一测试,分数差异不大,则测试信度高;反之,信度低。
效度:一项测试对其未来学习潜力的反映,书中的例子,如果高考成绩高,大学成绩也高,说明高考试卷效度高;反之,效度低。
补充概念:
区分度:两张试卷给同一批人考试,分数悬殊大的试卷区分度大;反之,区分度小。
注:可以借助数学工具,方差或者标准差来衡量。
相关法:相关与因果关系的区别,理解。
相关指具有某种关联,包含因果关系,但这两者不等同。比方说,我和一个人说,你这次一定考不好。结果他真的考得很差,那么我的话和他的成绩是相关的。但是我的话不是他考不好的原因,他考不好的原因是没复习好或者考场状态差等等,可能我是看到他没复习好,于是做了一个大概率的推论,也可能他心理素质差,于是因为我的话影响了考试状态等等。更简单点,如果我说了,他考不好,他就考不好,说明,我会法术。
实验法:分为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其中,要区分自然实验与观察法的区别。
观察法是不会对对象进行控制干预的;而实验必然要控制变量,以推导出确定的两个量有无关系,有何关系。
自然实验与实验室实验的区别在于,发生地点不同。
自然实验的特点:降低了人为干预对结果的影响;控制变量不够严格。
实验室实验的特点:人为性影响实验结果客观性;能够严格控制变量。
个案法:深刻研究某些典型案例,来做出一些研究。
这个方法接近于临床医学的实验,以某些,往往是一个典型个体为研究对象。
比方说研究胼胝体(左右半脑的沟通渠道)切开的个体,得到左右半脑控制身体的不同部分的结论;或者研究某些脑区损伤的患者,来推断该脑区的功能,等等。
这5个研究方法是重点。
第四节是心理学史,前三部分可以看做西方心理学史以及心理学流派。
这部分是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难点,因为要记的人物,要记的理论,名词太多。我在考虑过一两个月在公众号写一些文章科普这部分内容,直接罗列,死记硬背,不太符合的喜欢的学习风格。讲故事会比较好玩。
然后还有一个思考题,是设计一个心理学实验:
“阅读时生字密度对理解程度的影响”
自变量和因变量?
因变量的行为指标?
干扰因素?
答题分析:
1.自变量:生字密度,因变量:阅读理解程度。
2.行为指标一般是指能量化的指标,限时测试是比较方便的方式,而阅读理解程度的客观衡量,则取决于三个方面:a.阅读材料的性质,如,文学性过强的题材容易存在多层次理解的问题,不容易量化,所以选取逻辑性强的学术类文章最好;b.题目类型的设置:避免开放性答案的主观题,也是因为难于量化,以考察逻辑主旨细节的选择题最好;c.评分标准的设置:最好由语言专家编写试卷,标准答案,确定评分细则,以保证评分严谨公正。d.要设置对比卷,以确定该试卷的信度和区分度。
3.干扰因素(无关变量):受试者的学历背景爱好经验;受试者主观感受对阅读理解能力的影响;环境中的突发事件干扰因素等等。
(按照这个分析套一下实验设计的模板,我感觉差不多了。欢迎讨论。)
今天就先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