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人物后传

#长安十二时辰# 没有交代清楚的人物线,其实很多都是历史人物,这里整理一下他们今后的境遇吧。故事发生在天宝三年(744年),因此只讲其后发生的事情。
⭐何监——贺知章:事后因病求还乡里(剧中圣人已准),舍本乡家宅为道观,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圣人诏令准许,赐鉴湖一曲,又以御制诗赠之,太子率百官饯行。回山阴五云门外“道士庄”,住“千秋观”,建“一曲亭”自娱,繁纸不过数十字。其间,写下《回乡偶书二首》,为人传诵而脍炙人口,未几病逝,年八十六。乾元元年(758年)唐肃宗(剧中太子)以侍读之归,追赠礼部尚书。
⭐太子——李玙:事后改名李亨。天宝五载(746年)正月十五日元宵之夜,李亨出游,在市井之中与韦坚相见。之后韦坚又匆匆与皇甫惟明相约夜游,一同前往位于城内崇仁坊中的景龙道观。以二人太子妃兄与边镇节帅的身份,夜间相约,私相往来,势必会给宰相李林甫以可乘之机。李林甫立即要御史中丞杨慎矜写成报告,以韦坚乃皇亲国戚,不应与边将“狎昵”为由对韦坚提出弹劾。李林甫则向玄宗奏称他们结谋,“欲共立太子”,玄宗得奏,毫不犹豫地下诏进行审讯。李林甫得旨,遂指使手下罗织罪状,想把太子牵扯进来。玄宗虽然也怀疑韦坚与皇甫惟明有构谋之心,却不想轻易涉及太子,遂给韦坚定了“干进不已”的罪名。这一处理只是限于惩治韦坚、皇甫惟明的个人过失,并未有任何针对太子亨之处。皇甫惟明的兵权则移交给朔方、河东两道节度使王忠嗣。王忠嗣与太子亨关系亲密,朝廷上人人皆知。这一结果,太子亨有惊无险,李林甫也无可奈何。
韦坚被贬之后,他的弟弟将作少匠韦兰、兵部员外郎韦芝上疏替他鸣冤叫屈,二人为了达到目的,还引太子亨作证,谁知这样一来,招致玄宗的震怒。太子李亨见状,极感恐惧,为了逃脱自己与韦坚兄弟之间的干系,立即上表替自己辩解,并以与韦妃“情义不睦”为由,请求玄宗准许他们离婚,以表明“不以亲废法”。玄宗着意对李亨加以慰抚,听任他与韦氏离婚,断绝了关系。李亨的谨慎确实使他度过了这场政治危机,只是共同生活多年的韦妃不得不从此削发为尼。李林甫对韦坚一案大加株连,被逼死者甚多。一直到天宝十一载(752年)李林甫死后,此事方才停止。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起,李亨被玄宗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使,负责平叛。唐玄宗西逃,他在马嵬坡为百姓所留,与玄宗分道,北上至灵武。至德元载(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尊父亲玄宗为太上皇,他命郭子仪与李光弼等讨安史,先后于至德二载(757年)六月和十月收复长安、洛阳两京。
⭐ 右相——林九郎(李林甫):事后继续和太子进行明争暗斗(前面已描述)。天宝十一年十一月(753年1月),李林甫病死,追赠太尉、扬州大都督。后被杨国忠诬告谋反,遭削官改葬,抄没家产,子孙流放。李林甫担任宰相十九年,是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他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还建议重用胡将,使得安禄山做大,被认为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
⭐吉温:是宰相吉顼的儿子,因为唐玄宗不喜欢他一直不得重用,所以才投靠右相。后来参与陷害左相李适之,用酷刑逼供,擢升京兆府士曹。后来和王𫟹陷害杨慎矜,出力最多,被李林甫擢升为户部郎中,常带御史。他和安禄山关系不错,希望安禄山荐举他为宰相。唐玄宗任命安禄山为河东节度,吉温为河东节度副使,兼雁门太守。杨国忠为宰相,和吉温关系开始也不错,保荐他为御史中丞。后来,见安禄山入朝时,奏请皇帝加封吉温为武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充闲厩、苑内、营田、五坊等副使。杨国忠大怒,指使评事吴豸之告发吉温索取贿赂,吉温被贬为澧阳长史。755年,吉温受赃七千匹及夺人口马奸秽之事发,又贬端州高要尉。八月,朝廷遣大理司直蒋沇去审问他,吉温死于狱中。当年十一月,安禄山叛乱,当时有人说是为吉温报仇。
⭐元载:事后历任祠部员外郎、洪州刺史,迁户部侍郎、度支郎中、诸道盐铁转运使。
唐代宗即位后,交好权宦李辅国,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封许昌县开国子,提拔理财名臣,判天下元帅府行军司马。协助铲除李辅国和鱼朝恩两个权宦,深得皇帝宠信,封颍川郡公。从此,志得意满,独揽朝政,排除异己,专权跋扈,专营私产,大兴土木,逐渐引起唐代宗的厌恶。
大历十二年(777年),唐代宗命左金吾大将军吴凑逮捕元载和王缙,全家坐罪赐死。
兴元元年(784年),唐德宗感念翊戴之功,诏复官职,许以改葬,谥号成纵。唐文宗即位,追谥为忠。
⭐王韫秀:后来嫁给了元载。元载当了宰相后,渐渐贪赃纳贿,生活奢侈。大历十二年,元载被唐代宗赐死,三子元伯和、元仲武等都被杀。宠姬薛瑶英等转身投入别的男人的怀抱,做了别人家的小老婆。抄家后,没收金银珠宝、庄园田产无数。
按照唐律,元载妻女并不处斩,只投入宫中掖庭为奴做粗活。但是,王韫秀不愿再苟活偷生,她说:“王家十二娘子,二十年太原节度使女,十六年宰相妻,死亦幸矣,坚不从命!”。这句话凛然有大丈夫气概,坚持不屈,官府笞杖齐下,活活打死。
⭐姚汝能:他是这段故事的记录者,后来去了凉州或者西域,可能后来又回到了长安,因为安史之乱后,民间忽然流传起一本书,名叫《安禄山事迹》,署名华阴县尉姚汝能,如果他没有长期待在长安或者中原,是不会如此了解安禄山的生平事迹的。他在书中提到了马嵬坡之变,太子李亨和将军陈玄礼密谋发动兵变,铲除奸相杨国忠。首个开弓将杨国忠射下马的人便是张小敬。
⭐张小敬:他后来的命运如何,已无人知晓,只能由我们去想象了。他横空一世般存于史书上,也许姚汝能在描写这一段时,忽然无法抑制内心的澎湃,遂信手写下这一名字。至于他为何如此,却不是后人所能知晓的了。
⭐李必——李泌:事后他经常游历嵩山、华山、终南山之间,仰慕神仙不死之术。天宝十载(751年),隐居嵩山的李泌向玄宗献上《复明堂九鼎议》,玄宗想起李泌当年之事,于是命他待诏翰林,供奉东宫,太子李亨待李泌极为优厚。
李泌曾经写诗讥诮宠臣杨国忠、安禄山等,杨国忠于是诬称他曾写《感遇诗》讽刺朝政,结果李泌被送往蕲春郡(今湖北蕲春)安置。此事之后,李泌脱离了官府,“乃潜遁名山,以习隐自适”。
安史之乱时,唐肃宗即位于灵武,召李泌参谋军事,宠遇有加。但他又被权宦李辅国等诬陷,再次隐居衡岳。唐代宗即位后,再被召为翰林学士,屡遭宰相元载、常衮排挤,被外放至地方任职。
唐德宗时,李泌入朝拜相,参预内政、外交、军事、财政等方面的筹划,对内勤修军政、调和将相,对外联结回纥、大食等国遏制吐蕃,达成“贞元之盟”,使边陲安定,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贞元时期唐帝国的稳定。累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封邺县侯,世称“李邺侯”。贞元五年(789年),李泌去世,年六十八。获赠太子太傅。
⭐程参——岑参:于同年进士及第,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在天宝末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时,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故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享年约五十六岁。
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被誉为边塞派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严羽幻——杨玉环:事后第二年,圣人册立她为贵妃,玄宗自废掉王皇后就再未立后,因此杨贵妃就相当于皇后。
剧中郭将军(高力士)曾暗示其今后要为圣人和大唐献身,陈玄礼也说过她会是红颜祸水(安史之乱flag)。
天宝十五载(756年),杨玉环随李隆基从延秋门出长安,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以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军士,一致要求处死杨国忠跟杨贵妃,随即哗变,乱刀杀死了杨国忠。
圣人言国忠乱朝当诛,然贵妃无罪,本欲赦免,无奈禁军士兵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继续包围皇帝。圣人接受高力士的劝言,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赐死了杨贵妃。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下,时年三十八岁。
⭐檀棋:入宫陪侍杨玉环,而杨玉环第二年即为贵妃,因此檀棋境遇应该不会差,但从历史上看她并没有像剧中所说借杨玉环之便,接近并劝诫圣人,可能后来就如小说所说,恢复了自由身。虽然并没有明确说她有没有和张小敬在一起,但是李必已经默许二人在一起,或许会有个比较美好的结局。
⭐圣人——唐玄宗李隆基:一系列的遭遇并没有让他真正的回心转意,因宠爱杨贵妃而逐渐怠慢朝政,又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人,放任他们与太子明争暗斗(实际上是为了打压太子势力,平衡权力天平,稳定自己的地位)。
一系列的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埋下了唐朝中衰的伏笔。天宝十五年(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
宝应元年(762年)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葬于金粟山,名为泰陵。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清朝为避讳康熙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