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走进红色八一六,传承革命薪火种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道去敬重爱惜的民族是无可救药的。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2023年7月17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星与心源”发展成就观察团前往涪陵区八一六核工程基地进行实地考察。体会革命圣地,传承红色革命信仰。
“星与心源”发展成就观察团前往涪陵区八一六核工程基地进行实地考察。体会革命圣地,传承红色革命信仰。 816工程全名为“三线建设进洞的原子能反应堆及化学后处理工程”,是1966年9月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修建的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816工程遗址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白涛街道,紧邻乌江,背靠武陵山,完全隐蔽在大山之中,洞中有洞、洞中有楼、楼中有堆、堆中有太阳,洞内最大洞室高达79.6米,总面积1.3万平方米。
图为816内部实况 尹杰民 供图 50多年前,为了响应党中央三线建设的号召,6万多人陆续来到涪陵白涛镇参与816工程建设,有来自中央军委直属54师指战员和北大、清华等毕业生,以及顶尖的科学工作者和最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816工程传承的不仅仅是家国信仰,更是开拓者们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勇于攀登科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 目前八一六核工程基地只开放了车间部分,但仅仅只是这冰山一角也足以大受震撼,很难想象在几十年前科技并不发达的时代,六万人凭着双手一点一点的挖出了这项宏伟的工程。在这其中也有许多革命战士牺牲于此,他们最小的只有十七岁,正是青春年华时,他们却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奉献于此。
图为816修建历史见证 张渝东 供图 在洞中还展示了许多文物,他们静静的躺在展柜里,当初他们的主人早已逝去,唯有他们静静的躺在这里,向后来人诉说着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也时刻提醒着不能放松警惕,要提高国家的军事实力。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时间的流逝使他们开始腐朽,泛黄,但革命的意志永远是鲜艳的东方红。
图为816标语 蔡绍天 供图 在洞中随处可见红色的标语,他们是独属于那个建设时代的产物,从这些标语中可以窥见历史的一角,也可以体会到当时参加建设的建设者们每一个都抱着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信念全身心的投入工程的建设,如今物是人非,几十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当初的建设者们也早已离开此地,但他们的精神却被永远的传承了下去。 此次参观有了近距离接触红色历史的机会,也看到了中国如今所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是无数先辈们负重前行才有了如今的岁月静好。 编辑:尹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