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今年暑期档爆款没有以往的“爆米花”大片?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今年暑期档的电影爆款,几乎没有一部是传统意义上的“爆米花”大片,并不是此类电影没有上映,事实上还不缺乏系列大片,如变形金刚系列的《变形金刚:超能勇士崛起》、碟中谍系列的《碟中谍7:致命清算》、扫毒系列的《扫毒3:人在天涯》,若时间拉长到5月,还有《速度与激情系列10》等。但无一例外,比起前作这些电影的票房都不甚理想,甚至用“惨败”来形容也不为过。
就在这些“爆米花”大片黯然败退的同时,《消失的她》、《八角笼中》、《长安三万里》等国产影片全然扛起了暑期档的票房大旗,而这些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撬动人心”。《消失的她》直击人性黑暗,恶以爱为面具,为利可无所不为,很多人似乎在电影中找到了“共情”,抑或是宣泄;《长安三万里》典型的运用到传统文化资源宝库,展现出了唐朝时期的壮丽景象以及那段动荡的历史背景,击中了国人内心深处的民族文化自豪感。
但是,《八角笼中》给我的感触可能要大一些,这当然无关电影好坏,不过是全凭一人之感受。
如果说《消失的她》“以利为引”挑动人性之暗、《长安三万里》“以诗为引”散发文化之光,那《八角笼中》似乎就居于两者之间:既在暗中,也想寻找光芒。不过,可能有些人眼中的“暗”,却是别人心中的“光”。
电影的原型“格斗孤儿”事件当时闹的很大,以至俱乐部被取缔,参与格斗训练的孩子们也被送回家乡。也许在很多人眼里,这些10来岁的孩子就应该好好接受教育,但事实上,这些孩子大多只能回到贫困落后的山区,重复着父辈们的命运。
对此,我想通过这电影背后的原型事件,唠叨一下我的舆情分析这个老本行,因为我觉得当年沸沸扬扬的“格斗孤儿”事件,是典型的错把网络舆论当全部的舆情误判。
这事的有点幽默性的是“一群人的命运却完全由一群毫不相干的人去决定”,所以有时网络上的“民意”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民意,应该尽量少出现一些“涉事各方乐意,网友不乐意”的滑稽事。
舆论与民意之间的关系,本身就有些模糊,比如法国暴动一直愈演愈烈,却在“断网”后出现久违的平静,如果说是因为民意在瞬间消失可能谁都不信。
做舆情的人可能都知道,很多是所谓的热搜话题,可能不过区区上千条原发数据,上万的都算高热,可偏偏却能给人一种代表“全国人民”的错觉。因此,不能不重视网络舆论,但也不能只看网络舆论,特别是涉及到“网络失声”群体的事件,应该多实地收集他们的声音,把“话筒”递给落后地区的人,而且我觉得我们这方面也会做的会越来越好,例如贵州“村BA”的火爆便是很好的开端。
好像有点说远了,回归我们文章的本身,我觉得《消失的她》、《八角笼中》、《长安三万里》这些电影碾压“爆米花”大片出圈,是因为人们对精神世界上的追求超越了追求观感上的刺激,一方面,人在生活浮躁的时候,对精神的追求反而会比以往强烈,另一方面,这些“爆米花”大片总是脱离不了剧情老套、看后即忘的怪圈。
烟花绚烂如果只是绚烂很快便会产生视觉疲劳,但如果烟花背后有很好的“故事”衬托,那它便不只是烟花,而可以是恋人之间的浪漫爱情、家人之间的喜悦温情等。我觉得有个事例可以很好叙述,比如小时候喜欢看烟花,不管是谁放的都会开心的跑出去看,但慢慢的便失去了这种喜悦,除非,这烟花背后的故事能“撬动自己的心”,才会有所感触。
所以,传统意义上的“爆米花”大片失势并不是特效、动作场面差了,而是社会的的成长本身就是个人成长的汇集,而绝大部分人的成长轨道类似组成的社会样本也差别不大。当你对剧情硬伤的“爆米花”大片产生反感的时候,很可能,背后有亿万个“你”同样反感,所以这种民意应该会反馈到影片制作端,好剧本、好演技才是未来硬核。
以后,人(典型如流量明星)、特效、动作场面、大IP等也许会越来越难成为决定是否爆款的因素,当然爆款不能只取决于所谓的“热度”,就如我上面说的上千数据也能登热搜,热度这东西水分太高了,相比起来票房更能检验标准。
不过可能也会有人说热度本身就是商业价值,这点我倒是不否认,但我觉得商业价值看的应该是转换率,如果商业宣传追求的的价值只是想止步于“大家听过”,那还不如让公司随便捆绑下某个热点宣传(比如某公司官微祝贺高管子女高考拔尖登上各大平台热搜),这也不比所花费巨资追捧的商业流量差多少。
说这么多,其实也就一句话,暑期档爆款没有以往的那种“爆米花”大片,背后逻辑是随着大家对精神方面的需求不断提升,如今已达到某种界点,不会再满足于各种食之无味的观感刺激,厌烦各种不符合社会逻辑的剧情,这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社会正反馈。
最后,《封神》第一部就要出了,可以说,这几乎是家喻户晓级别的大IP,看了下预告,特效、演员选取等方面不可谓不用心,但我想最终决定电影走向的应该也会是剧情,以其说是看“电影人物封神”,不如说是赌电影剧本能不能“封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