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重阳到,茱萸在身望故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朝代】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今年10月4日,正是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古人认为奇数是“阳数”,偶数是“阴数”,而数字“九”代表阳数的极致。因此九月九日就被称为“重阳日”。魏晋以后,有重阳日登高的习俗。深秋九月,天清气爽,正是游览的好时机。因为九九重阳的谐音是久久,有天长地久之意,所以在重阳节,也会盼望与家人亲眷团圆,中国古人也常常在这一天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在这样一个天色澄静的秋日佳节里,我们一起来欣赏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在长安游历时所作,唐代的长安城拥有百万人口,如果在长安附近的山上眺望,想必能见到一派忙碌繁荣的景象。而诗人面对“长安百万家”,心中却思念着在家乡的亲族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 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诗人平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的思想感情。“每逢佳节”正好与“独在异乡”形成对照。“每逢”说明诗人离开家乡已经有一段时间,“独在异乡”的感受,恐怕也从突然而至的激烈转化成日夜不绝的绵长。而“佳节”正是诗人思乡情绪重新觉醒的时间。“思亲”本来是每个人常有的想法,而诗人之所以“倍思亲”,既由于他对自己身为“异客”的感慨,恐怕也是因为想到了在家乡时与亲人共度佳节的事情。 “遥知兄弟登高处”,诗人从直抒胸臆,转笔写到自己对亲人团聚的联想,遥想兄弟们在重阳佳节登上高山,身上插着茱萸,该是多么的快乐。 如果诗人单单是想到亲人们的欢乐,倒可以缓解诗人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最后写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原来诗人想到的不是欢乐,而是自己没有在家乡和亲人们欢度佳节,所以亲人在插茱萸时也会发现少了一个人,这样亲人们肯定会思念我的。诗人的思绪最终从“思亲”又转回到对自身“为异客”的感触。 王维少小离家,这一年,他十七岁,正逢重阳节,思念骤起。他说: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明明是他思念亲人,却反过来写亲人们思念他,独辟蹊径,思念更强。“每逢佳节倍思亲”已经成为中国人节日思念的最佳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