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痰湿中阻证)
田某,女,38岁。 主诉:胃痛半年伴胸膈满闷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胃痛半年,伴呕恶纳呆、口淡不渴,胃镜检查示慢性萎缩性胃炎。近1周症状加重,来笔者门诊就诊。现患者面色少华,形体略胖,胃脘痞满,胸膈满闷,偶有呕恶,口淡不渴,纳呆,身重困倦,睡眠欠佳,小便不利。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濡。 辅助检查:胃镜检查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为(胃窦)黏膜慢性萎缩性炎(中度)伴不典型增生。 【辨证分析】 脾失健运,水谷精微凝聚为湿,痰湿碍脾运、滞胃气,中焦气机壅阻则胃脘痞满,胸膈满闷;胃气失于和降,故呕吐恶心;胃纳脾运失健,则纳呆食少;湿困阳气则身重困倦,湿滞下焦碍气化则小便不利;湿为阴邪不伤津,故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腻,脉沉滑,为痰湿之象。 中医诊断:胃痞(痰湿中阻证)。 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 治法:疏肝健脾,燥湿化痰。 方药:柴胡、炒白术、薏苡仁、黄芪、苍术、半夏、陈皮、茯苓、白豆蔻、草豆蔻、鸡内金、炒麦芽、焦山楂、神曲(中药方剂需要专人专方,仅供参考) 水煎服,日1剂,水煎300mL,早晚分服。服药期间禁食生冷、油腻、辛辣。 二诊:患者自诉胃脘痞满稍缓解,胸膈满闷好转,仍恶心、呕吐,食欲稍有所好转,睡眠尚可。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滑。于上方加紫苏梗,旋覆花,柿蒂。 紫苏梗和胃降逆,旋覆花、柿蒂降逆哕气。 三诊:患者自诉胃脘痞满好转,胸膈满闷好转,恶心减轻,身倦乏力明显好转,睡眠尚可,饮食一般。面色少华,形体略胖,精神尚可。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滑。上方继续服。 四诊:患者自诉胃脘痞满明显好转,胸膈满闷明显好转,恶心、呕吐消失,但近日因与家人生气,睡眠稍差,故上方酌加夜交藤,合欢花。 服药后做胃镜示浅表性胃炎。原方继服加以巩固,嘱其日常尤应重视调节情志及饮食,嘱其进清淡、易消化食物。随诊1年未复发。 【方解】 脾为湿土之脏,生痰之源,脾虚失于健运,水谷不能化精微,凝聚成湿,痰湿困脾滞胃,可发生痞满,如《证治汇补·痞满》说:“脾胃受亏,浊气挟痰,不能运化为患。”此为因虚致实。另外,《张氏医通》说:“肥人心下痞闷,内有痰湿也。”痞满也与体质因素有关。湿邪阻滞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见的病理因素之一,且氤氲难化,缠绵难解。究其病理性质,有寒湿、湿浊与湿热之分,与体质因素有密切关系。温化、芳化、泄浊、清化为对症治法,常用处方有平胃散、不换金正气散、达原饮、芩连平胃散等。然湿邪的产生,多责之脾运失司,湿邪久治不化者,当求病机之根本,或通阳以化湿,或运脾以燥湿,或养阴以除湿。半夏燥湿化痰,消痞散结;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化痰;苍术苦温燥湿,醒脾悦胃;陈皮理气行滞;茯苓健脾利湿。此外,用药要处处注意宣畅气机,盖气化则湿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