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历史档案:德军军官锐评中日两军的装甲与反装甲作战

2023-03-11 08:20 作者:DASTIGER  | 我要投稿

简介:抗日战争期间,中日两军虽然以步兵对抗为主,但也曾在包括上海、南京等地的多个战场上投入过少量装甲部队。本文是一名德国驻华武官1938年4月撰写的一份关于中国战场上中日两国装甲与反装甲作战的基本情况报告(下附有本人中文翻译),它从双方武器配置、战术战法等方面进行了简述,并在文末指出,在中国战场的环境下,拥有各种反坦克武器的防御方面对具备装甲优势的进攻方时仍有一战之力,并能迫使对手为了取得胜利而不得不在物质上付出更大代价。

(资料来源:wwii.germandocsinrussia.org

原文大意:(限于个人德语水平,翻译若有疏漏、错误还请批评指正)

战斗车辆的运用与反装甲作战

 

       所使用的战斗车辆的特点:(参考关于中国军队在1937/38年所使用的武器装备的表现的报告)

       中国方面在上海的战斗中使用了少量英国生产的维克斯6吨火炮式战车以及卡登-洛伊德两栖战车。在争夺南京的多场战斗中还投入了德制机枪坦克(克虏伯)。

       这些英国战车的武器表现不错,它们的重量对于这个重量级的战车来说也已经足够重。但与之相反,这两种英国型号的装甲防护都不足。两栖战车的装甲即使在中等距离上也完全不能防御硬芯子弹,火炮式战车的装甲则部分不能抵御。两种车辆的舱门和观察缝密封件都不足以抵挡直击、破片以及铅芯弹。

       火炮式战车仅10马力/吨的功重比太弱,不过这种战车的行走机构性能很好。两栖战车的行走装置则时常发生故障,对较好浮渡能力的追求使这款车辆的战斗性能显得不足。

       德国的克虏伯机枪坦克总体上被证明适用于战争。这款超过6吨重的装甲车辆仅装备了2挺轻机枪,火力过于贫弱。而其他缺陷,尤其是例如履带经常脱落则能够通过微小的改动和适应性的训练来弥补。

       日本人一直把战斗车辆投入到所有前线,尤其是在上海周边不利于装甲作战的地带。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关于他们各种型号战车的报道。

       所有的日本装甲车辆在火力配置上都比较强。它们的武器效果,尤其是从静止的战车上射击时,还不错。

       他们使用的较轻的车型被证明无法防御硬芯穿甲弹。各种型号的装甲外形都采用了许多垂直布置。

       由日本制造、配备在大多数车型上的发动机(三菱)表现出色。一些战车部队曾长时间多次长途行军,所有的日本装甲车辆都表现出了较远的续航里程。日本人使用的履带总体上过重,并且由于材料很脆经常出现履带断裂。

       日本的装甲武器总的来说也适用于战争。

 

       总结:不同来源的战斗车辆在越野性能上没有质的差距。日本的装甲车辆很符合战略机动性必须与战术机动性相结合的要求。

       基于多年经验对充足火力的追求在英国战车上体现得最为突出。富裕的、使用起来没有技术故障的武器配置,尤其是机枪武器,必须跟可靠的观瞄性能以及平稳的车辆状况视为同等重要的要求。

       从所有距离上免疫硬芯弹必须是最低要求。但事实表明,这一点在这些被使用的战车型号上却成了一个标准上限。舱门和观察窗的密封件能防御破片和子弹是也是有必要并且有可能的。

      

       使用战车的经验:

       在上海的巷战中,双方都使用了战斗车辆。它们要通过翻越障碍、摧毁支撑点和机枪掩体以及从岔路口或者正面攻击前方的敌军装甲车辆来为沿着街道突击的步兵开辟道路。

       战斗车辆在巷战中的胜利与它们的损失并没有关系。少量战车在巷战中作战要求与步兵和他们的重武器进行特别紧密的协同。战车必须沿着进攻方向一个路口接着一个路口、一个街区接着一个街区地突击,步兵则需要跳跃式跟进并迅速占领和守住夺取的地区。火力掩护,尤其是针对敌方反坦克火力的,必须有规划性地设置。反坦克武器不一定只能占据沿着进攻方向上的街道,它们还可以伴随进攻,以迅速封锁岔路口。

      尽管上海周边的地形非常不利,日本人还是持续性地投入战斗车辆,但其作战仅限于局部地区的单个行动并且需要与步兵的紧密配合。他们的战斗车辆一般都只能在少数宽阔的街道上或其两侧发动进攻。日本战车曾多次成功突破中国军队阵地,但因为日本步兵往往都没有及时跟进,最终功败垂成。在上海投入作战的战斗车辆一般都只有排或连级规模。进攻准备通常都由炮兵,时常还会有轰炸机来进行。用两栖战车进攻路段后方的敌军部队的做法没能取得成功,因为战区陡峭的河堤使得想把战车开进水里并且登岸基本不可能。两栖战车多次在部分步兵占领敌军河岸并将河堤整平使登陆变为可能后才得以成功作战。

       在南京周边的撤退和殿后战中,中国人多次将战车排投入战场。它们朝自己熟悉的地带发起严格受到限制的进攻,并对敌军冒进的步兵取得了局部胜利。

       在中国北方战场,日本人总体上也依照跟在上海一样的基本原则使用战斗车辆。有几次,尤其是在山西北部,还出现了营以上兵力的战车集中参战的案例。由于日本人从没能达成进攻突然性,这些战车几乎总是会面对经过了准备的防御火力并遭受惨重损失。因为这里的战争比起在上海更加具有运动战的特点,所以在更大规模的战车部队集中作战时,它们与步兵的协同以及针对敌军反坦克武器的火力掩护大多数时候都并不充足。

总而言之:

       战斗车辆只有在由重型步兵武器、炮兵和飞机实施的进攻准备和火力监控有效压制了敌军抵抗的前提下才有获胜的希望。

 

主动的反装甲作战:(参考我写的关于中国军队在1937/38年所使用的武器装备的表现的报告)

       中国方面目前用于反装甲作战的主要是37mm反坦克炮(莱茵金属),此外还有各种型号的20mm轻型火炮。37mm穿甲弹的穿甲能力在所有情况下都是足够的。击穿装甲板后,它在装甲车辆内部造成的爆炸效果也足以立即使乘员和车辆失去作战能力。这种单发装填火炮的射速在士兵接受过熟练的操作培训后也完全够用。如果说这种火炮只会尽可能用于对付坦克的话,那它的小口径高爆弹针对步兵较弱的轰击效果也还能够接受。然而中国的战场条件却常常要求在步兵作战中也使用高爆弹,因此,最远瞄准距离900m的瞄准望远镜就并不适合。步兵战斗中需要用高爆弹打击的点目标要求瞄镜能调到3000m的距离。

      由于37mm反坦克炮是针对摩托化牵引而设计的,它的机动性,尤其是在上海周边显得不足。

      中国军队在除了在上海的头几次战斗以及在南京的战斗外未再投入装甲车辆,因此目前还没有什么日本反坦克武器的作战经验。在上海遭到日本人打击失去战斗力的中国战车都是被日本战车上的37mm火炮击中的。这些坦克被从中等距离上轻松击穿。炮弹在车体内部的爆炸效果虽然使乘员无法继续战斗,但却没造成什么严重的设备毁伤。

    在上海这种战车作战困难的地形下,反坦克炮的使用是很容易的。它们只会被布置在前线后方不远处较为安全的阵地里,以便尽可能在前线发挥作用。在后方设置预备阵地以及以更大单位集中作战的做法在这种缺少掩蔽、道路阻塞的地形下无法做到,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敌军战车只会在局部发起有限的突破行动。这些火炮会被单个或以排为单位趁着夜色的掩护由人力牵引至射击阵地或者紧挨阵地后方的位置。将这些火炮在敌军地面部队以及尤其是在敌军飞机面前进行隐蔽是非常紧迫和必要的,用于在地面伪装火炮和散兵坑的设备、伪装网的使用和预备阵地的灵活选择无疑能帮助火炮和炮组成员在敌方武器与坦克协同进行火力准备和火力监视期间保持战斗力,直至敌军战车进入900m内的有效射程。

    尽管日本人不断投入战车来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中国人的反装甲作战还是成功地在淞沪前线使大量敌军战车失去作战能力或迫使其在完成战斗任务前撤退。

    在北方战场上的情形与在上海的基本一样。如果战车取得了显著的成功,通常都是因为对手没有反坦克防御或者没能守住战线。在极少数日本人在北方战线上集中使用更大规模战车部队的案例中,即便是小规模的反坦克防御也能迅速给其造成重大损失。

    想要为部队的反装甲作战提供充分保证,只有配备足够多的、能够随时随地跟上即使部署在最前线的部队的反坦克武器才能办到。这里就要求装备反坦克枪或者一种能由2人拆解携行的武器。

    总的来说:

    主动的反装甲作战被证明在战斗车辆面前具有优势,无论战车是被少量投入单次作战还是以大部队集中作战。如果部队装备了充足的反坦克武器,就无惧敌军装甲车辆。

 

被动的反装甲作战:

    反坦克地雷曾被多次使用并在一些情况下取得效果,但它们必须被精心伪装。日本人通常会在前面赶着水牛,企图利用它们来扫除地雷。

    单个手榴弹不会对装甲车辆造成伤害,集束手榴弹也只会造成微弱伤害。

    即便精心布置的反坦克壕也经常会在被发现后利用炮兵和飞机轰炸来使其能被战车通过。

被动反装甲作战的价值目前还存在相当大的问题。

 

    反装甲作战面对装甲车辆一定是占优势的。当前在那些日本人的进攻真正遇到抵抗的战线上发生的战争表明,即使在配置和使用上不完美,现代化的射击武器在防御者手里也能立刻让战争变成一种阵地战,而在这种阵地战中,进攻方只有利用强大的物资优势击破防御者的抵抗,才能使局部地区的单个胜利成为可能并使更大的军事行动得以继续进行。在这一前提下,战斗车辆尽管面对反装甲作战居于劣势,也依然能增强进攻者的突击能力。

 

全文完,感谢阅读(注:封面、头图为网上下载内容,非档案原件,仅供美观之用)


历史档案:德军军官锐评中日两军的装甲与反装甲作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