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宫系列的作者,竟然不是谷川流?

虽然取了一个很噱头的标题,但其实是想讨论一个正经的凉学命题:阿虚不仅是凉宫系列的主视角,还是凉宫系列的“作者”。
让我们看一下相关的文本证据。以下段落都出自小说某一卷的开头:
综上所述,由于机会难得,在此想介绍一下忧郁变迁为叹息间的半年间,我们SOS团所遭遇了的排解烦闷的这事那事。虽然我也不知道有什么难得的,但说出来也不会有损失吧,而且要是至少有一个人能共享我所抱有了的这份难以名状的心情的话我就满足了。
是呢……先从那场愚蠢的棒球大赛开始吧。(小说《烦闷》自译)
我升入高中那年。
名为凉宫春日的人型异常气象在北高开始作威作福的那一年,回想起来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了太多,甚至一一想起都很麻烦了;但一旦回翻记忆相册,就会发现“嘛,真的是干了这样那样的事情呢”,连我都要惊呆了;然而,铭刻在那样的记忆之中的episode之一其实也有这样的内容,这件事还是让我讲一下吧。(小说《动摇》自译)
在此请让我先把时间往回倒一下。虽然不知道春日现在在策划什么,但总之我有必要跟自己和解。虽然对回顾一年的事件来说二月还太早了,但我还是决定讲一下这个我不得不干、不如说干劲满满的事件的始末。(小说《阴谋》自译)
这些段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出现了“讲故事”一类的表达。这告诉我们,凉宫系列中阿虚第一人称视角的文本,并不是阿虚(事中)在第一人称地经历故事(虽然他经历过那些故事),而是他(事后)在第一人称地讲述故事。
但是仅凭这一点似乎并不足以将阿虚称为“作者”。毕竟,作者不仅仅是讲故事的人——叙事者,更是(有意识地)创作故事的人。因此,我们必须找到“创作”的痕迹。不过这并不困难。请看以下这些同样都出自小说某卷开头的段落(有些在上文已经引用过了):
总觉得“与其说是凉宫春日、不如说是我忧郁吧”的SOS团成立纪念日,回想起来是初春的事情;而果然不是春日、而是我彻底叹息殆尽的自主电影拍摄相关的事件,大致是日历上入秋后的事情。
……
综上所述,由于机会难得,在此想介绍一下忧郁变迁为叹息间的半年间,我们SOS团所遭遇了的排解烦闷的这事那事。(小说《烦闷》自译)
凉宫春日很温顺。
虽然她看起来不忧郁,不发出叹息,说实话也不烦闷,但最近总让人感到一种奇妙的安静,那份正体不明的温顺令我这人相当毛骨悚然。(小说《阴谋》自译)
请注意加粗的词语“忧郁”“叹息”和“烦闷”。我们已经知道,它们分别是凉宫系列的作者谷川流给小说第一、二、三卷起的标题和主题词。而它们在上述出自阿虚之口的段落中的,反复的、按照顺序的出现——这意味着是阿虚有意识地将它们安排进了自己所讲的故事之中,则暗示我们:它们也是阿虚给自己所讲的故事起的标题和主题词!这就是阿虚的创作行为的证据:他不仅仅是在讲故事,更是在创作故事。
现在,我们有了一个双层的结构:以《忧郁》为例,谷川流创作了一个名叫《凉宫春日的忧郁》(1)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阿虚(1)创作了一个名叫《凉宫春日的忧郁》(2)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阿虚(2)升入北高后遇见了凉宫春日,创立了SOS团,等等。这样一来,我们就当然可以说:《凉宫春日的忧郁》(2)的作者是阿虚(1)。
这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第一,它能够解释为什么阿虚缺乏情感——很多时候,他明明正在经历惊天动地的事件,却并没有表现出相应的强烈情感。例如:
如果有个女高中生笑着拿刀对着自己的话,我想那是非常可怕的。不如说,我现在的确超级害怕。(小说《忧郁》自译)
我们看到,在被朝仓刺杀之时,阿虚虽然理应很害怕,也说(心想)自己很害怕,但他说(心想)的话怎么也不像是一个很害怕的人会说(心想)的话。
而有了“阿虚是作者”的观点,我们就能够看到:这段话实际上是阿虚事后基于回忆的创作,因此会说自己很害怕、却并没有表现得很害怕,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第二,它能够给在爱好者群体中流行的“虚神论”一个更合理的重新诠释。
我们知道,很多爱好者出于各种各样的理由,认为凉宫不是“神”、阿虚才是“神”。而现在我们看到,不论凉宫是不是“神”,阿虚都可以是“神”——因为凉宫只是凉宫系列(2)中的一个角色,而阿虚(还)是凉宫系列(2)的作者,因此认定他才是凉宫系列(2)的真“神”,就既是有原因的,也是有理由的。
第三,它能够深化我们对《挑战》中的“给读者的挑战”、进而整个凉宫系列的推理方法论的理解。
让我们回顾一下,在《挑战》中,古泉和T讨论了“后期奎因问题”——由于推理小说中的侦探无法确定线索完不完整、正不正确等等困难,因此“在作品之内的世界,‘逻辑上唯一可能的犯人’这种人,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而“给读者的挑战”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想将嫌犯限制在故事人物中,却因为现场状况或时空背景而做不到,搞不好还会一口气扩大到全世界的人都有嫌疑。这下该怎么办呢——」
「把『给读者的挑战』insert进去就好了吗。这样写就more better了呢。就像秉持fair play的精神一样,很亲切地说『犯人就在至今出现过的人物里』。」
「其实也不用写得那么明,只要插入『给读者的挑战』,读者自然会在不经意间受到诱导。……」
「所以是反过来利用了作者和读者之间本该有的默契吗。」(小说《直观》台版,有校改)
换句话说:
作者可以通过让书中的角色提出“给读者的挑战”,而实际上起到向读者出题的作用。
在《谷川流的挑战——《凉宫春日的直观》完全解析》一文中,我将这种思路运用在《挑战》本身之上,得出:
作者(谷川流)通过让书(《挑战》)中的角色(古泉和T)提出对“给读者的挑战”这一装置的讨论,而实际上起到向读者出题的作用。
但是,这个命题涉及到了在文本内部没有出现的“作者(谷川流)”。正如古泉所言:
「附有挑战书的本格推理小说,无疑是作者与读者间的益智游戏。由于问题当然是作者提出的,所以『给读者的挑战』必定要以作者的名义为之。然而,倘若作者中途冒出来说些meta层级上的意见,不管怎样都会削减读者的代入感,将他们拉回现实。但如果是以登场人物的名义来做的话会怎么样呢,不就可以自然地读下去了吗?与作者同名的侦探角色或是华生角色的存在,可以让现实与书中世界无缝接轨,或者说产生这样的错觉。」(小说《直观》台版,有校改)
因此,基于“阿虚是作者”的观点,我们可以将这个命题修改为:
作者(阿虚)通过让书(《挑战》)中的角色(阿虚)参与对“给读者的挑战”这一装置的讨论,而实际上起到向读者出题的作用。
(这也应了古泉所说的“与作者同名的角色”。)这样一来,我们就完全从文本内部得出了凉宫系列是“作者与读者间的益智游戏”、有待读者解答其中谜题的重要结论。这为我们如何阅读、理解凉宫系列提供了至为坚实的根据。
第四,它能够统摄并升华凉宫系列的推理线。
这里所说的“推理线”,除了《挑战》之外,还包括《孤岛症候群》、《寻猫记》、《主编★一直线》(中有关阿虚创作的恋爱小说的部分)等。它们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就是其中有待推理的谜题都有明确的作者(《孤岛症候群》和《寻猫记》的古泉、《主编★一直线》的阿虚、《挑战》的鹤屋学姐)——谜题不是突然发生的,也不是被发现出来的(像《冰菓》那样),而是被创作出来的。
而现在,我们还可以在一个更高的层级上看待它们:这些故事中的谜题作者,是对整个凉宫系列的作者阿虚的暗示;这些故事中的出题-解题的结构,是对整个凉宫系列的出题-解题的结构的例示(见下图,以《挑战》为例)。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会像某些人那样,指责新作《挑战》、乃至整个推理线都是对凉宫系列的“主题”的背离(这只能说明他们对凉宫系列“主题”的认定有偏差),而能够认识到推理线之于凉宫系列的意义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