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季没踩过坑,没想到自己要去MIT,干货经验分享给你!

基本背景
专业:武汉大学金融工程
GPA:3.82/4.0
TOEFL:105 R(29) + L (27) + S (24) + W (25)
GRE:V (155)+ Q (170) + AW (3.5)
实习:一段券商非量化,两段私募量化相关
海外经历:哥大学期交流(绩点4.33/4.33)
科研:一段国家级科研,一些相关project
Ad:MIT MFin(18m), NYU MFE (8k scholarship), Columbia MAFN, Gatech QCF, UChicago MSFM, BU MSMF
Rj:CMU MSCF, Cornell MFE
Pending:Columbia MFE, UCLA MFE, NUS MFE
写在前面
我的申请季是非常顺利、平稳地度过的,且在三月中旬就结束了,所以在收到申请经验分享的邀约时,觉得平平无奇的自己写不出来,毕竟没踩过什么坑也没啥特别的经历,没想到洋洋洒洒也写了很多,尽可能地把我general的经验和建议写出来了,希望能帮到大家~
申请时间规划
出国申请需要准备的方面包括但不限于GPA、TG成绩、实习经历、海外经历及申请文书,下面简要概括了我本科四年申请相关的经历,个人认为属于按部就班的一个timeline,供大家参考。
大一:了解出国相关信息,学习托福
大二:确定出国意向,寒假美赛,学习GRE,暑假第一份实习
大三:稳住专业成绩,出国交换,考出TG,暑假第二份实习
大四:第三份实习,申请季
补充说明:由于大三下在学期交换,相关实习我只做了三份,大家可以在不影响课业的基础上多积累实习经验,尽早确定感兴趣的职业方向。
标化成绩
GPA是申请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本科四年无论哪一阶段都应该认真对待学业。申请的时候GPA能冲到多高就冲到多高,尤其是专业课的分数,相关的金融、数学、计算机课程越多越好,学院的编程课不够可以选修计院的专业课或公选课。我们专业的核心课主要集中在大三,所以这一阶段尤其需要好好听课认真备考,保证自己的专业绩点。具体多高的绩点才算比较有把握,可以了解之前同院同专业前辈的申请情况和内卷程度。绩点不出彩的同学需要在保证成绩的前提下努力提升软实力,绩点很高的同学也不能就此放飞自我,申请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还是很多的,尤其是现在门槛在逐年水涨船高,接下来的每一阶段都要踏踏实实走好。
当然也不能只关注最后的分数,课程布置的量化相关的project要好好做,或者自由选题的时候尽可能地朝量化方向靠,这些经历在求职简历、申请CV和PS中都可提到(科研、比赛同理);课程中的小组作业要认真对待,积累leadership和解决conflict的经验,因为很多学校都看重领导力和沟通力这一类的软实力;课堂上积极参与,一方面在集中注意力的同时给老师留下正面印象,方便要推荐信,另一方面养成勇于表达的习惯,更容易融入以后的课堂和社会。
TOEFL和GRE没啥好说的,多背单词多刷题就完事了,详细的经验和有用的资料网上都可以搜到很多。无数前辈的血泪史都在强调早点考出语言成绩的重要性,申请季边写文书边准备面试边填网申边实习还要边准备语言考试的压力是巨大的,所以建议在大四开学前考出来,安心申请。一般TOEFL 105和GRE 325的分数就够用了,Q最好满分,除了托福成绩有效期是两年,还需要注意Cornell卡口语小分22,哥大金数喜欢三围高的,学有余力的同学GRE可以再刷高点。
补充:这是一篇聚焦申请的总结,但还是想说,虽然我们申请研究生的时候非常强调GPA,在MFE的申请中标化成绩不够确实是处于劣势的,但这绝不是说成绩差或者申不到好的学校就意味着你不够优秀,也许是学习方法没有找对,我们不能简简单单就被数字定义,如果真的热爱,不要气馁,可以曲线救国。能否学到有用的知识、做喜欢的事、成为喜欢的自己才是重要的,奥利给!
海外经历
海外交流经历包括寒暑校项目、学期交换等,有时间和条件的同学可以去体验一下,首先是能够提前感受国外的学习氛围,确定自己是否适合和喜欢这种教育模式,为以后的留学做准备;其次国外学校总体给分很好,可以说明你在英语环境中的学习能力不错;课上课后多和教授交流也可以争取拿到推荐信,国外教授的强推在申请中是加分的;最后,还能体现自己在muti-culture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国外课堂是很diverse的,我个人喜欢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交流碰撞出新的观点,这也是当时我在准备why program类问题时回答的一个点。
我是在大三上开学考出托福后,踩着学校国际交流部报名截止的线提交的哥大交流申请。当时也没有很确定大三下一定要去学期交流,查托福成绩的当天就想着如果考到100+就去报名哥大试试,结果没怎么好好复习的考试居然考到了可以申请研究生的线,可能是天意让我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当天下午就去听了讲座交了报名费。后来大三下在哥大待的四个月也证明了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次自我蜕变的契机,我觉得回国之后我变得更开朗、自信、大胆、独立、成熟了,甚至有点自恋的说,自此之后没有任何一个困难能够打倒我,与满分成绩单和推荐信相比,我认为这才是我此去美国一趟最有意义的收获。
下面谈谈我的学习体验:在哥大上学很自由,一学期只有4门课,在世毕盟mentor的建议下我分别选了大二和大三的课各一门,和两门研一的课,课程专业涵盖了数学、编程和金融,综合下来难度适中且安排合理。平均每天上课时间大概也就2~3个小时,其他时间自己支配,我一般是待在图书馆里自习,和队友做project,或者去officehour。学校也会安排很多有趣的workshop,平时不会特别忙,到了期中期末的考试周会辛苦一点。课程作业很有质量,任务量比国内课程大得多,但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其中有两门课布置了小组project作为大作业,我都找了美国同学做队友,也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
对于有海外交流意向的同学,我的建议是早点了解相关项目,一般提前半年就开始报名了,这样也可以提早准备语言成绩和买外汇。另外在选课前问问学院的转学分政策是怎样的,规划自己本科的毕业学分是否达到要求,如果学分不够需要提前修或者大四再补。
实习
实习的重要性也不多说啦,我的PS大概有一半的内容都在讲实习。我是通过海投简历找到的量化实习,这里也要感谢我在世毕盟的培训师和mentor在前期帮我修改了中英文的求职简历,所以之后申请季写CV时只用完善补充一下就完成了。获取实习信息的渠道主要包括微信群、公众号、小程序、APP、公司官网和同学内推。有时间的同学在大一大二可以多试试不同方向的工作,确定自己更喜欢的岗位,一般在大三暑假就要做到核心的量化实习了,理想的实习经历应该是围绕着职业规划不断深耕的。选择实习公司的时候,我认为重要的是要做什么、能学到什么,不用太在意title,有时候小公司做的工作反而更接近核心,当然如果能找到big name且量化相关的实习肯定是非常理想的了。我的两份实习分别研究了股票和期货市场的交易策略,在实习的过程中熟悉了国内私募的工作环境,克服了很多困难也学习了很多新技能,感谢我的老师们,都非常友善,愿意带我这个新人上路,让我逐渐确定了对量化研究的兴趣和未来的职业规划。建议在实习的时候,多了解以后工作的领域,多和行业内人士交流并咨询未来大的趋势是怎样的,养成思考和记录的好习惯,不仅能帮助总结工作进度,还能在以后写CV和PS时快速回忆起自己都完成了哪些工作及一些细节,有些时候我还会随手记一些激发自己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的点,在后面的文书写作中也带给我不少思路和灵感
选校
我九月份的时候就和我在世毕盟的mentor还有培训师meeting完成了选校,因为确定申金工方向,基本上是顺着quantnet往下选的。有一个选校小技巧是可以先申一个截止较早的保底校,大概在12月底到1月初就可以来offer,一方面早日摆脱失学,另一方面也省了其他保底校的申请费,比较有把握的话也不要申太早出结果的,到时候交deposit的时候心会滴血,如果刚好在offer有效期内来下一个offer完成过渡,就很完美了。
除了1个保底校外,我选的冲刺档和主申档的比例大概是1:1。由于复习时间不够再加上觉得自己能力不够的缘故,我并没有申Baruch。但是如果现在重来一遍,我会选择申Baruch试试,因为面试书是迟早要刷的,申请一下还可以有个ddl push你多刷题,并获得宝贵的quant面试经验,没过也可以为以后的面试和找工做准备。
申请材料
选好校之后就是按照项目要求准备文书材料了,一定要用到的有CV、PS和RL,部分项目还需要录制video essay。我当时是用世毕盟给的申请进度表汇总的网申信息,申请链接、账号密码、申请截止日期、需要准备的文书材料和推荐人都列好了,每次打开一目了然。建议选校定了之后先把网申账号都注册了,然后看看系统里都要交啥材料,文书要写的内容有啥,是否要录video等,把信息都填到表格中,这样后面安排进程的时候可以合理分配时间。
这样就会发现,几乎每个项目的文书要求都不一样,有的是交一篇PS,有的是回答几个问题,这就导致了每篇文书的重点和内容都有所区别。所以我刚开始申的几个项目的文书都长得不一样,几乎是针对每个项目都重写了一遍,这也导致我变成了抓耳挠腮写文书每个项目都压线提交的ddl选手,所以还是那句话,趁早!十月写好PS初稿是比较稳妥的,想在文书上打磨的一定要多留点时间出来修改。
个人感觉申请MFE的文书模板性很强,看了很多篇参考PS后感觉大家写的内容都非常套路。文书决定了你选择给招生官呈现怎样的你自己,必不可少的部分包括why interested, academic & intern experience, career plan, whythis program。我喜欢个性化一点,所以某天夜里一拍脑袋就把重点改了,我在世毕盟的mentor和培训师也提出了很多内容和细节上的修改意见,经过几轮修改,我的PS终于从冗长抓马变得自然流畅。
除了写PS以外,我申请的项目超过半数都是回答几个给出的问题,与长篇大论的文书相比,这是最高效的办法,招生官可以短时间内就能看出你是不是ta想要的人,通过那些问题也可以说明招生官最看重申请者哪些方面。建议多去学校官网上了解关于这个项目学生的特色,还有CMU MSCF官网上有给出很详细的职业领域划分,写career plan之前可以去看看。最后,CV和文书写完后可以找native speaker帮忙polish语言,或者找有经验的学长姐寻求建议,每个人的意见和偏好肯定不一样,这个需要自己思考后选择性地进行取舍。
值得一提的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学校需要在提交网申前就录一个video essay,所以即使很早考完托福也不要忘记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最令我印象深刻的MIT的video essay,是让我们在新同学面前做一个一分钟的自我介绍,一般其他学校的video都是在讲个人经历和实习经历,但是看到这个题目我觉得好像不太一样,谁会在陌生人面前讲自己的策略有啥惊人的收益回撤夏普比率啊,于是我及时刹住了车,开始认真思考要怎样介绍我自己,就像招生官在宣传讲座中说的,这个问题只是想”know more about you”。我记得我说我很喜欢看Friends,我相信大部分人都看过,(还展示了一下我新换的手机壳,背景就是老友记),而且我和主角Monica很像,都喜欢做饭收拾东西有competitive spirit,也会为朋友着想,希望这学期你们都能尝到我做的cookies。后来面试时面官问我平时喜欢做什么,我最后说到看剧时,她笑了,来了句”Friends?”,并问我最喜欢看什么剧,最喜欢里面的谁,又愉快地讨论起了其中最好笑的剧情,我就知道应该是我的自我介绍让她印象深刻。
面试
交完申请后,接下来就是等待和准备面试了,如果是Kira机器面就比较好准备,基本是考察口语表达,而且世毕盟的面经很全很系统,过完面经后就可以录面试了。需要花精力准备的是真人面,分为技术面和行为面。除去MIT很简单基础的数学考试,我只经历过行为面,again,如果再来一遍我会去试试Baruch和UCB的技术面的哈哈哈。我今年面了行为面的两个项目都录取了,个人经验就是不要紧张,不要背答案(尤其是MIT,问的问题我永远猜不到),表现得自信一点,口语流利一点,以及我喜欢分条陈述回答问题,这样显得更有逻辑,而且面官也可以对你的回答有一个大概的框架,方便ta做笔记。
这里我要疯狂赞美世毕盟的mock面试官,我一共mock了三次,都是很专业的外国小姐姐,每个问题都给我细抠了回答,帮助我开阔了思路,给了我许多有用的建议,并且及时整理了反馈文档,包括我的回答和她的改进,我觉得我面试不好好发挥都对不起她们写的那么多话。而且通过mock我也发现了之前想不到的问题,虽然最后还是没能解决:一定要找到稳定的科学上网途径,不然到时候面试卡成PPT就欲哭无泪了,非常影响发挥,只能靠面试官人美心善才能救救了。所以准备面试时要想想应急方案和救场的话。
补充
这里我想补充两个招生官看不到,但是与申请季日常息息相关的东西。
首先,获取信息的能力很重要,除了世毕盟提供的一些资源外,也要学会主动消除信息不对称,这里列举一些我用过的信息来源渠道:
1. 学校官网:主要是在准备申请材料的时候用到,可以找到项目的课程安排、修课方式及提供的资源,我还会关注校友的去向,可以帮助我更清楚地规划career plan;如果让我重来一遍申请季,我会现在就去看看网申系统,看学校都收集什么信息,重点关注哪些课程成绩,还有哪些方面是我做的不够、可以补充完善的。
2. 留学论坛:如一亩三分地、ChaseDream等,主要是在准备面试和等offer的时候用到,可以搜到很多之前的面经,以及拒录信息。
3. 网络资源:如知乎、微博、bilibili、微信公众号等,可以搜到各种学习资源和经验总结,不限于专业学习、语言考试、工作相关、留学申请、学校介绍等,基本上没什么是搜不到的。多听、多看不同人的经验,吸收有用的知识。
4. 微信群:微信群越来越多是申请季的普遍现象,基本上申了几个项目就进了几个群,还有一些申请大群、金工大群、面试群、录取群等,都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交换有用的信息,还能最及时地知道学校最近是否营业了,在这里也可以遇见未来的同学和室友。
5. 学长学姐:囊括一切,虚心请教就完事了。
然后我想谈谈心态问题,递交网申后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焦虑,但是如果一直担忧申请结果是非常浪费时间的做法,而且随之而来的负面情绪也会给身体造成一定的负担。那怎么调整心态呢?焦虑的时候,想想十年前的小升初考试或者中考,当时觉得很重要的事情现在再想想好像就是一桩小事,之前难过地仿佛见不到明天的太阳了,再回想也会觉得幼稚的不行,考砸了又怎样呢,后面不还是有大把逆风翻盘的机会吗?所以十年后的自己回想这一阶段的申请季也会这么觉得吧,与未来要经历的人生相比,这场申请就是一场小风小浪,有影响吗?肯定是有。决定命运吗?倒也未必。
本科四年我自认为很努力了,已经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了,不留遗憾,无论结果如何都坦然的接受,再怎么焦虑也改变不了事实,不如先看清现在拥有的,再一步步踏实地接近想要的。所以自从一月初收到保底校的offer后,长达一个半月没有消息,我也非常佛系地接受了最后要去保底校的可能(后来才知道父母其实急得不行,但不敢和我说),甚至在收到第一个具备可读性的offer时还有点小生气(因为两天前刚交了留位费)。
等待的过程是很漫长的,我建议可以准备面试,早点开始写毕业论文,刷题,学习新的知识或生活技能,认识新的朋友,还有课业的好好上课保证final GPA,没有课业的可以找新的实习等等,尽量充实自己的生活,调整心态,不要任由自己沉溺在焦虑情绪中。
关于GGU
我选择GGU的原因是很多申金工的学长姐都选择了GGU,而且在金工金融领域的申请也很专业,申请经验很全面。加入GGU一年半,我的总体体验是觉得非常安心,不用担心错过了什么重要的截止日期,也不用担心自己的进度是否落后了,在一些时间节点也会有人来提醒我应该做什么,说一些我觉得很赞的地方:
1. Mentor都是top MFE项目在读或毕业的学长姐,大都指导学生也有经验,在金工领域是专业的,文书修改非常及时,而且会帮我把CV和PS中表意不明或累赘的语句改成通顺的专业术语。除了申请相关也可以请教学术和就业上的问题,而且年龄差较小,沟通无压力。
2. 培训师会根据我的情况合理安排好语言、文书、网申的时间,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来申请,也会提醒我加快进度,非常适合我这种重度拖延症患者。而且回复很快,基本上专业外的问题都可以问她,压力大了也可以和她聊,有问必回。记得我在选择不同项目的推荐人时陷入纠结,培训师姐姐很快就和我打了一个微信电话,告诉我了选择海外教授推荐信的策略,并给我安排好了每个项目分别找什么老师推荐,这样也方便提前告知推荐老师详细信息和具体截止时间。
3. GGU服务次数是不设限的,比如申请项目数量无上限、专业不设限,有native speaker润色文书语言且修改次数无上限,免费mock次数无上限,有种一次入会享受所有的感觉。
因为申请金工的大佬太多了,我时常也会觉得自己在高手如云的申请季非常渺小,也会很不自信,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件小事:一个是在我拿到第二个量化实习offer,询问mentor如何选择的时候,他说“你现在很有竞争力啦,实习硬核,各方面都不错”;另一个是在申请季,正好是我压力很大的前期,咨询师告诉我申上NYU MFE的概率很大。虽然仅仅是两句小小的鼓励,但却是在申请季缺乏自信的我再需要不过的东西,谢谢你们,谢谢GG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