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怪兽片图鉴:关公大战外星人、黄飞鸿大战猩猩王


作者 | 卜拉尼奥,梦想成为侦探,相信无用的举动,相信命运
在中国影史上,怪物一直不是主角。
但是,以《山海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作品中不乏怪物。
许多中国电影人一直致力于在银幕上再造一个新《山海经》:传统香港武侠片里的僵尸、巨蟒,早期科幻片里的毒娃、疯狂兔子……
得益于他们的努力,我们可以在国产电影中,窥见一个怪物出没的世界。
01
中国怪物,在特摄片与cult片中野蛮生长
谈国产荧屏怪物,必然要先说怪物类型在世界影史的起源。
1931年,《科学怪人》上映,成了最早被搬上银幕的怪物之一。

另一头怪物的诞生,则从形象、特效、故事架构等许多方面对后来的电影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就是1933年上映的《金刚》。

在数码特效出现之前,电影中的怪物都只能依靠以皮套和模型为主的特摄技术。
1925年,电影特效师威尔斯·奥布莱恩完成了影史第一部科幻怪物电影《失落的世界》,这也是影史第一部定格动画长片。

虽然《金刚》不是第一个出现在银幕上的怪物,
但随着它在电影中闯入都市,
爬上帝国大厦,
怪物电影也正式在影史发出了一声嘶吼,
开始展示出自己独有的视觉奇观与观影体验。

名叫圆谷英二和田中有幸的两个特效师看完《金刚》后,受其影响,创作出了另一个相比金刚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怪兽——哥斯拉。

在1954年版《哥斯拉》中担任特效指导的圆谷英二,
后来将怪物电影与特摄技术发展成了日本的文化标志之一。
60年代开始,二战的阴云逐渐散去,人们不再满足于电影中只有强大吓人的怪物,还渴望有能与之对抗的英雄。圆谷英二导演的《奥特曼》系列应运而生。

这种「巨型变异生物+可以变身为同样大小的英雄主角」设置,影响到了怪物电影在中国最初的发展。
1975年,在第一部奥特曼剧集诞生后10年后,
台湾上映了日后成为
中国影史最著名cult片之一的
《关公大战外星人》。

《关公大战外星人》原为台湾电影《战神》的一部分,后来被电影工作室G.V.A Creative 制成新版本的特摄片。
故事发生在香港,面对来袭的巨型外星人,正当众人手足无措时,老雕刻家为自己雕刻多年的关公像点画上了眼睛。
关公因此显灵,持青龙偃月刀下凡,化身为巨型战士与外星人战斗,最终消灭了外星人,守护了市民安全。

怪物电影的发展一直以来都以与Cult电影紧密相连。Cult片通常指那些杂糅创作者恶趣味,有某种特殊影像风格,或是挑战某种社会世俗价值观的电影,
Cult片随性自由的风格因此成了最适合怪兽电影萌芽生长的温床。
同时,另一部香港电影《中国超人》也cult味十足。
这部由邵氏电影投资制作的《中国超人》从造型设计上可以说是奥特曼打怪兽的翻版,却在故事中加入了不少香港武侠动作片的元素。

除了奥特曼,邵氏电影也直接对《金刚》进行了香港化的翻拍。1977年,由邵氏电影投资制作的怪物电影《猩猩王》上映。


金刚那孔武有力的大猩猩形象实在太过深入人心,在《猩猩王》之前,香港已经有了两部猩猩王电影,分别是《猩猩王大闹天宫》和《黄飞鸿大战猩猩王》。


越看这张剧照,越感觉鸟山明也许是从这里获取灵感画出了《龙珠》。

如果现在要拍一部能超越《黄飞鸿大战猩猩王》的cult片,恐怕只有《马保国大战哥斯拉》了。
02
made in China:本土怪物诞生
像《金刚》这样影响力巨大的国外怪物电影,并没有完全束缚住怪物电影在中国的多类型发展。
在不断的模仿与本土化尝试过程中,
五花八门的“原创怪物”出现了。




在许许多多的本土怪物里,许多人可能会对1984年在台湾地区上映的《大蛇王》有着难以磨灭的童年记忆。

故事讲述了一条蟒蛇被注射了名为R19的生长激素,但在黑手党对实验室的袭击中,蟒蛇意外逃离,而后被一小女孩寻获。

蟒蛇与小女孩发展出了友谊,女陔给大蛇取名“魔斯拉”。在各方势力争夺蟒蛇的过程里,蟒蛇一次次被电击,不断变大,最终长成了可以缠绕摩天大楼的怪物。

虽然《大蛇王》没有同《猩猩王》一样对已有的知名怪物设定进行模仿,但影片中仍不乏对向影史最著名的两头怪物的致敬——
大蛇的名字魔斯拉在借鉴《哥斯拉》,而最后大蛇爬上摩天大楼后被飞机击败的结尾,则在致敬《金刚》。
03
僵尸片与港味怪物
随着越来越多怪物电影的出现,特效化妆等技术也日趋成熟,同时八十年代香港传统武侠片日渐式微,在这样的环境中,
中国最成功的银幕怪物“僵尸”即将登场。
上世纪80年代初,香港僵尸片惊艳亮相,开始成为香港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标志。
一方面,僵尸电影把与怪物对抗的武器,从巨大化英雄和高科技武器变成了画符、糯米、桃剑、镜子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符号。
另一方面,僵尸电影也不是纯粹的怪物电影,还借鉴了功夫喜剧的元素。

洪金宝的《鬼打鬼》开创了僵尸片+动作+喜剧的模式,僵尸不再是传说中只会一蹦一跳的怪物,而成了可以和主角用中国功夫搏斗的怪物。

后来由林正英主演的《僵尸先生》系列则正式将僵尸片带到了巅峰。



可惜香港僵尸电影的黄金年代并不长久,
套路化的故事设计让僵尸片在80年代末便迎来了自己的衰落。
即使林正英在90年代中后期自导自演的《僵尸道长》在票房和口碑上反响不错,但随着他1997年因病逝世,香港僵尸片的复兴之路也只得暂告一段落。
05
科技错位:明媚阳光下的恐惧
当然,国产怪物电影的发展不仅仅是靠港台地区的影人在推动。80年代末开始,内地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幻恐怖电影。
不同于追求血腥与刺激性恐怖体验的港台电影,内地的科幻恐怖片则更多是从科学思辨上带给人恐怖感。

在1986年上映的《错位》中,主创们塑造的“怪物”是一个智能机器人。
故事讲述一个工程师为打发日常工作,制造了与自己一模一样的智能机器人替代自己工作。

然而机器人不满足于只完成工程师的工作,开始插手工程师的日常与感情生活。
工程师表达不满,要求机器人要么服从命令,要么接受被毁灭的命运,机器人决定发动叛乱。
虽然《错位》的特效场面相比于早三年上映的《终结者》有着明显的差距,但对于人与智能机器关系的思考,却可以说是齐头并进。

1992年上映的《毒吻》中,“怪物”则成了无辜的孩子。
电影讲述一对夫妻常年在化工厂工作,他们的体内吸收了大量有毒物质,导致他们名叫三三的孩子自诞生起,就是一个体含剧毒的毒娃。

每逢暴雨之日,三三体内的毒性就会增强,他的身体也会随之成长。随着毒性越来越强,他也给身边的人带来了不幸。
这部电影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他者的关系等问题的思考,说它是90年代版的中国《黑镜》故事,也不为过。

如果说港台怪物片是在提醒你,从黑暗潮湿的地方会钻出怪物,
内地的科幻恐怖片就是在告诉你,
阳光明媚的地方,
恐惧的种子也可以生长。

从《毒吻》到《霹雳贝贝》《疯狂的兔子》这样偏儿童向的本土科幻/惊悚电影,它们对于人异化成“怪物”后的思考,如今看来也颇具先锋性。
05
徐克,拒绝五毛特效
可惜的是,从90年代开始,好莱坞的电影特效制作技术也迎来了技术换代,《侏罗纪公园》、《终结者》、《黑客帝国》等特效大片的制作上映,让人们有了更震撼的视觉体验。
银幕上形形色色的怪物离不开强大电影工业体系的支持,
见识过逼真怪物的观众,
很难不对特效场面挑剔起来。
国产怪物电影只有继续艰难追赶,
徐克就是冲在前面的人之一。
从90年代开始,徐克就一直在创作有关幻想/怪物题材的作品。
1992年,由他担任编剧的《妖兽都市》上映,讲述了抓捕妖兽的特警队员与不同妖兽之间的纠葛。

1993年,徐克执导的《青蛇》上映。
这部电影对中国民间传说“白蛇传”的新演绎,让张曼玉和王祖贤饰演的蛇妖姐妹在影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形象。

虽然酒后两姐妹也会化身为怪物,但他们对真挚情感的珍惜,让她们模糊了怪和人的区别。

新世纪开始,徐克也在致力于用一系列作品提升国产电影中怪兽的特效级别。

徐克不满足于造妖,他要将神也变成妖怪。2017年他执导的《西游伏妖篇》延续了周星驰《西游除魔篇》里对《西游记》传统人物的改编,剥夺了他们神的属性,增加了怪物属性。

2018年,徐克在《狄仁杰之四大天王》继续加入志怪元素。片中的迦楼罗,就是印度神话中的一种巨型神鸟。

人们在评价徐克的时候,喜欢用“鬼才”去形容他,而他也一直在自己的作品中发挥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当然,徐克也不是那个唯一的探索者,近几年国产电影中不乏其它出色的怪物形象。




除了导演编剧,银幕上震撼的怪物形象还离不开Base FX、数字王国、MOREVFX.....等等这样的公司。国内特效公司越来越成熟的技术,正为国产怪物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将有更多的国产怪物出现。

让我们回到开头的问题:
为什么中国影视剧一直没有一个像哥斯拉、金刚这样的标志性的怪物?
这个问题背后的答案很复杂,但对于我们而言,怪物的魅力一直存在。
因为在那些数万年前流传下来的传说里,那些记载在宗教书籍里的典故里,那些在儿时床头讲述的故事里......这些最重要的故事里,都有怪物。
怪物,早已埋藏在我们心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