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绩社会生产抑郁症患者和厌世者?

“如此平庸的我深深地清楚,在我生命的叙事里,我就是那唯一的悲剧的英雄”
结合我自己的经历,对这句话很有感悟,甚至觉得这或许是一个人自我探索的终极阶段。
通过互联网我看到了极其优秀的人,接触到了丰富有趣的信息,但压抑的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并不能为我提供这些。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开始选择逃避和反抗那些规训,转向在互联网这个开放环境中寻找自我。尽管在网络上获得了友情和理解,也难以逃脱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和升学压力。
在自信与自卑,肯定与否定中,来回拉扯疲惫不堪。终于在激烈拉扯中,突然一切坍塌了,突然意识到我不必做一个好学生,不必要社交,甚至不必活着。终于我从“我不行”走向了“我不必”,也走向了下一个阶段,虚无。
感知到了生命的无意义便对死亡的渴望格外强烈,但互联网这时好像拉了自己一把,因为看到他人的经历让我知道自己的虚无并不孤独,我好像在这种抽象的与人交互中得以生存。趋于本能开始看心理学看哲学,尽管一知半解但我逐渐对“人”产生兴趣,试图在与不同的人碰撞中了解自我。
当我与现实中真实的人接触,想观察他人的内心时,我总会先放低自己,好让他人放下防备表露出真实,可真实不总是美好的。似乎孤独才是真相,不理解才是常态。大多数人没有讨论深刻话题的兴趣和能力,身边的朋友也会不断离去。因为怕痛渐渐没有勇气与人碰撞,在与他人失联时,我便只看得到我自己。我想象中的自己,我想象中他人眼中的自己,我期望的自己,社会规训下的自己。
这一次,是在靠近他人则受伤和远离他人则孤独的两个极端之间来回拉扯。在痛苦和无聊中难求片刻平静。
而视频最后的这段话,像是在说,平静就在那一来一回的拉扯之中,生活就在那悲观和积极的来回折腾之中。每个人的自我既不独特也不普通,可能“自我”本身也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不断发问什么是自我。
自这期视频发布的一星期里忍不住地反复观看了很多遍,每次看都有一种强烈但难以言说的情绪堵在胸口。终于决定梳理自己的观后感,尝试以自己的思考方式总结自我探索的不同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