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读完全部中国文学/中国文学一日一题】一月九日

一月九日:第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尚书》中,冷酷的天为什么会变为了解世事的神? 《尚书》意思就是上古之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散文总集,主要记载帝王的命令和言论,后来成为儒家的主要经典之一。它作为政治历史文献,集中汇聚了上古时代的统治意识和施政经验,总结了早期治国理民的粗略经验。《尚书》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随着时代的推移,其中的治国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不断向前发展。 《尚书》和《周书》表现了殷周时期的神权政治观,以及这种观念的演变。后世历代封建皇权政治的基石,正是强调天命神授、君权天授阴。殷商时代是极端崇尚天帝神权而菲薄人事的。他们认为至高无上的“天”把治理天下的权利授予“天子”。《尚书•西伯戡黎》记载纣王十分迷信天命,说:“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即他认为自己受命于天,是上天赋予它以神权意志,并以此威服百姓。殷商统治者还把“天”说成是“民”的监督者、惩罚者。《周书》所昭示的“天”和统治者与《商书》就有所不同,它显示周初统治者的意识以尊天、敬德、重农、保民为主导。西周统治者在继承了殷商的尊天思想的同时,还汲取了殷商败亡的教训,据此而认为仅仅尊天还远远不够,还必须重视人事。出于以上的考虑,周人把“天”解释为“民”的生育和保护者。《洪范》说:“为天下阴骘下民。“《大诰》说:”天忱辞,其考我民。“甚至还有政治家把民事看得较重,对天的作用提出了怀疑,周公在《君》篇里就说:” 天不可信。“又说:”我民罔尤违,惟人。“周代统治者提倡行德政,提出了”敬德“思想。《召诰》呼吁”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把”敬德“思想与巩固他们的政权紧密的联系起来。这种比殷商相对进步的统治思想与周代农业生产情况有关,他们把重农由实际经验上升为一种统治思想,农业生产受到自王朝上层到百姓的重视。 每日诗歌拓展: [双调]折桂令•秋思 元•乔吉 红梨叶染胭脂,吹起霞绡,绊住霜枝。 正万里西风,一天暮雨,两地相思。 恨薄命佳人在此,问雕鞍游子何之? 雁未来时,流水无情,莫写新诗。 【解析】 此曲是一首闺情之作,写一位佳人对远方不知归期的意中人的思念。主人公虽然是位女子,但实则是作者自身心情的一种寄托,是作者借该女子来抒发自己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