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将领排名(序言)
我对中国古代将领的排名主要出于兴趣,我本身不是军事专家,没有资格、没有能力去分析古代每场战争里面的战术战法,所以我不会从兵家的角度去排名,而是从史家的角度去排名。这是首要前提,对于将领的排名就是基于史书的记载。其二,要明确是对哪一个群体进行排名,军事家的范围过于广泛,我不对军事家做排名,只对将领做排名,而且是“中国古代将领”。其实用"将领"二字来指代我所要排名的群体我是很不满意的,但我目前又找不到其他更合适的词语来代替,就权且先用“将领”二字。明确之后,我们就知道哪些战功彪炳的人物我不会在这个榜单上进行排名,比如说朱元璋,李世民,我不会把他们放进来排名,因为他们的主要角色是“主”是“君”,虽然他们曾经以将领的身份打过仗,取得过胜利,但我还是依据他们一生整体的角色来定位,“将领”首先是“人臣”对吧。
如果不区分“主公”和“将领”,不区分“人君”和“人臣”就会出现对身为“人臣”的“将领”极端苛刻的情况出现。举一个例子,韩信跟刘邦,依据史书的记载对二人的战争成果进行综合比较,那将是对韩信及其不公平。因为战争的结果跟双方对战争资源的掌握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主公”对本集团的资源是可以无限掌控的,而“将领”对于战争资源的掌握则是有很大限制的,从王翦攻楚的历史就可以看出。
王翦是统军作战的人却不是控制国家军队的人,所以王翦想要的六十万大军不是随心所欲想要就能要到的。所以当我们明确韩信是“主公”还是“将领”,是“人君”还是“人臣”之后,我们对于很多讨论就可以明白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值不值得讨论。比如讨论韩信跟项羽谁军事水平高,能做到吗?非常困难,且意义不明。我们一般的历史爱好者主要通过史书来认识历史人物,了解人物的军事能力也是主要通过史书的记载,这是其一;现代人可以通过对战争案例来分析对垒双方的战术水平的高低,但历史爱好者并非军事专家,能做出恰当的军事水平分析吗?这是其二。我本身只是一个普通的历史爱好者,所以基于以上两点“人君”“人臣”我绝不放一起排个高低,我所排名的“中国古代将领”都是“人臣”。什么样的人是“人君”,什么样的人是“人臣”,我会在下面作分析。
何谓“人君”?何谓“人臣”?
这里所说的“人君”“人臣”两者的概念是为了此次排名而生,与其他文字中所存在的“人君”“人臣”并不是直接引用的关系,因此我有必要解释一番。
“人君”即是其所属的政治集团的实际最高权力者,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其一李世民,登基之前的李世民不是“人君”,普遍的看法是李世民是唐朝真正的开创者,这点我们在这里不必做讨论,登基之前的李世民并不是唐朝的实际最高权力者,是李渊。因此可以说李世民在唐朝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所打的仗是以“人臣”的身份去打的。第二个例子,曹操。曹操没有称帝,但从入主兖州开始曹操便是其政治集团的实际最高权力者,即便后面曹操尊奉天子,曹操集团的最高权力也一直是在曹操手上,因此从脱离袁绍入主兖州开始,曹操就是以“人君”的身份去打仗、去指挥军队的。所以曹操不会进入到我的这个中国古代将领的排名中。不过李世民也不会,后面会做出解释。
为什么我不把李世民放进去排名?这要考虑到一个人物整体定位以及人物整理的逻辑在里面。先讲整理逻辑,定位为“人君”的人物曾经可以为“人臣”,但定位为“人臣”的人物他会是“人君”吗?不会。所以在整理的时候只能是“人君”归“人君”,“人臣”归“人臣”。这样子情况就很明了了,李世民既然最终是“人君”,那么再把李世民放到“将领”中比较、排名就对其他的“将领”很不公平。因为我最终对进入这个表单中的人物进行排名是根据其一生的军事成果而定的,而像李世民这类的“人君”在成为“人君”之后指挥的战争,他们的资源、对下属的驾驭命令完全是身为“人臣”的“将领”比不了的,所以,这个表单的原则之一就是“人君”不与“人臣”争锋。有“人君”属性的军事家就不在其列了。
“将领”概念的深度解释
我将“将领”划分为两类人物,首先是统领全局型的“将领”,我将这一类称为“帅”;其次是冲锋陷阵斩将擎旗型的“将领”,我称之为“将”。“帅”与“将”的差别是非常大的,“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中的“将”就是我所说的“帅”,举史书中的例子来说明——韩信与樊哙!韩信便是我所说的“帅”,而樊哙则是“将”。以后到具体的人物例子我会进行更为详细的说明。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帅”与“将”的差别如此之大我为什么要把他们都放进“将领”中比较呢?“帅”与“帅”比,“将”与“将”比不是划分更为合理吗?呜呼!“帅帅相比”“将将相较”当然可以,但我既然是使用“将领”的概念来划分人物进行排名就必须综合人物的“帅功”和“将功”,因为一个“将领”我要综合他的一生战功来进行排名。还是举例说明——关羽,“斩颜良”是其“将功”,“水淹七军”是其“帅功”,历史上的很多人物他是先将后帅,比如老哥们平时津津乐道的薛仁贵、苏烈,都是典型的先将后帅,薛仁贵是多将功而少帅功,苏烈则是兼多将帅之功。我在这里是将“帅”与“将”作为两种工具来帮助大家对历史上的人物武功进行比较。在这个排名中的作用“帅功”远远大于“将功”,两人“帅功”无法分出高低则再比“将功”。
如果我们真能使用好这“帅功”“将功”两个工具,那么很多平时老哥们争论的话题其实很好分辨。对“将领”比较核心是“武”,因为进入这个名单的人都是“人臣”而非“人君”,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帅将一身”,所以不论是对他们“帅”的比较还是“将”的比较都不会“不武”,因此对人物的挑选我是持一个别“君臣”不别“帅将”。要强调一点,我这里的“将”“帅”二字是我基于需要而给其下定义的,与我们日常所使用的字义并不同。在之后的将领比较中我会十分频繁地使用我所定义的“将帅”概念。
前面这2300字是开头,很快将会进入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