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伴性遗传【大题 第一弹】刷题儿题儿 ——假期跟刷题更配哦~

2023-08-14 14:22 作者:萨霞  | 我要投稿

喵喵 | 2-14 伴性遗传高考题——广东卷

1️⃣2021•广东

果蝇众多的突变品系为研究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摩尔根等人选育出M-5品系并创立了基于该品系的突变检测技术,可通过观察F₁和F₂代的性状及比例,检测出未知基因突变的类型(如显/隐性、是否致死等),确定该突变基因与 可见性状的关系及其所在的染色体。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的棒眼(B)对圆眼(b)为显性、红眼(R)对杏红眼(r)为显性,控制这2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均位于 X 染色体上,其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称为伴性遗传

(2)如图 1 所示基于M﹣5品系的突变检测技术路线,在F₁代中挑出一只雌蝇,与1只 M﹣5 蝇交配。若得到的F₂代没有野生型雄蝇(没有XᵇᴿY)雌蝇数目是雄蝇的两倍,F₂代中雌蝇的两种表现型分别是棒眼杏红眼(XᴮʳXᴮʳ)棒眼红眼,此结果说明诱变产生了伴X染色体隐形完全致死基因突变。该突变的基因保存在表现型为棒眼红眼雌果蝇的细胞内。

(3)上述突变基因可能对应图 2 中的突变③,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突变为终止密码子,蛋白质停止表达,使胚胎死亡。

(4)图 1 示的突变检测技术,具有的优点是除能检测上述基因突变外,还能检测出果蝇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突变;缺点是不能检测出果蝇常染色体基因突变。


2️⃣2022•广东

《诗经》以“蚕月条桑”描绘了古人种桑养蚕的劳动画面,《天工开物》中“今寒家有将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种”,表明我国劳动人民早已拥有利用杂交手段培育蚕种的智慧,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蚕桑的遗传育种,更为这历史悠久的产业增添了新的活力。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条件下蚕采食桑叶时,桑叶会合成蛋白酶抑制剂以抵御蚕的采食,蚕则分泌更多的蛋白酶以拮抗抑制剂的作用。桑与蚕相互作用并不断演化的过程称为协同进化

(2)家蚕的虎斑对非虎斑、黄茧对白茧、敏感对抗软化病为显性,三对性状均受常染色体上的单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现有上述三对基因均杂合的亲本杂交,F₁中虎斑、白茧、抗软化病的家蚕比例是3/64【3/4*1/4*1/4】;若上述杂交亲本有8对,每只雌蚕平均产卵 400 枚,理论上可获得50【8*400*1/64】只虎斑、白茧、抗软化病的纯合家蚕,用于留种。

(3)研究小组了解到:①雄蚕产丝量高于雌蚕;②家蚕的性别决定为ZW型;③卵壳的黑色(B)和白色(b)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控制;④黑壳卵经射线照射后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可转移到其他染色体上且能正常表达。为达到基于卵壳颜色实现持续分离雌雄,满足大规模生产对雄蚕需求的目的,该小组设计了一个诱变育种的方案。如图为方案实施流程及得到的部分结果。

统计多组实验结果后,发现大多数组别家蚕的性别比例与Ⅰ组相近,有两组(Ⅱ、Ⅲ)的性别比例非常特殊。综合以上信息进行分析:

①Ⅰ组所得雌蚕的 B 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②将Ⅱ组所得雌蚕与白壳卵雄蚕(bb)杂交,子代中雌蚕的基因型是bbZWᴮ(如存在基因缺失,亦用 b 表示)。这种杂交模式可持续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其优势是可在卵期通过卵壳颜色筛选即可达到分离雌雄的目的。

③尽管Ⅲ组所得黑壳卵全部发育成雄蚕,但其后代仍无法实现持续分离雌雄,不能满足生产需求,请简要说明理由:Ⅲ组所得黑壳卵雄蚕为杂合子,与白壳卵雌蚕杂交,后代的黑壳卵和白壳卵中均既有雌性又有雄性,无法通过卵壳颜色区分性别

伴性遗传【大题 第一弹】刷题儿题儿 ——假期跟刷题更配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