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泥塑是性别意识的文艺复兴吗

2020-03-01 16:44 作者:天音Tainn  | 我要投稿

男偶像天然就是女人。泥塑不是造就,是发现。泥塑并非发现他们作为女人的性别,而是发现了他们从未被发现的本质。因为女人也是被秩序所造就的。当男偶像们被侮辱,被唾骂,被思想火炬们羞辱为娘炮时,那才是他们作为偶像所活着的时刻。作为直男的肉体之躯,第一次获得了女人千古以来所被加诸的,隐秘,苦痛,与伟大。 

——@白媚娘bfk

 

先谢谢大家对上一期视频的喜欢,《追星社会学》是一个我间歇性输出的专题。因为我觉得“追星”这件事里,其实有很多现象,是特别值得被人关注和挖掘的。但是呢,一般的学术权威俯视追星女孩的姿态总是特别的傲慢,放不下架子只能隔岸观火,得出的结论有点空中楼阁和负面。身在圈子里的小姐妹们呢,本来就是图一乐,是爱豆不香吗,干嘛要花时间思考这种复杂的问题呢。

 所以我把自己的想法分享出来,希望能饭圈人士和社会大众更互相理解,欢迎收藏和关注我,微博也叫立花美柚子,多多给我留言想看的别的话题,免得我偷懒。

 最后,所有言论仅代表个人看法。本期理论涉及到性别研究和解构主义的范畴,解构主义是一种动态的世界观,而不是实用守则,所以大家觉得不适用于现实经验也很正常,只是分享一些可能性,最终解释权还是在大家自己心里。

 

“我是可以男的妹妹必须是女的。”“女娲造人的真理就是泥!”“众所周知,好男人首先要像一个女的。” 这些暴言让我们意识到,仿佛泥塑的人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大胆了?所以先给不明真相的群众科普一下。

泥塑是什么?

泥塑是什么?简单来说,正苏(整肃)就是我给偶像安排的社会角色的性别,是符合他/她的生理性别的,比如男爱豆的身份是哥哥弟弟儿子老公爹,相反,如果我安排的角色是逆转对方性别的,比如男爱豆的身份是辣妹甜姐仙女公主娇娇老婆,女爱豆的身份是老公大哥弟弟宇宙直男等等,就是逆苏(泥塑)。

除了赋予另一个性别角色的称呼,通常泥塑的方式还有:

在外貌上:消解男性生理特征,突出或者制造女性特征。(强调胸部 喉结要小 腿毛要少 能露出光洁小腿最重要 实在有毛的话就是铁棍山药 )

在和队友互动的行为情绪上:脑补女性行为(生气吃醋要哄的女友 儿子没考好的母亲 温柔的话是多情小妈 暴躁的话是暴力甜心)

社会和人际关系上:安排女性弱势地位的角色 (以交际花和小白兔形象为主 甚至是被侵犯的少女)


什么样的人比较有被泥塑的特质呢?

或者说为什么男偶像(包括但不限于流量型演员)是泥塑的重灾区?主要男爱豆更符合以下几个外形条件:

脸蛋/造型:主要在舞台上镜头下:所以皮肤偏白+滤镜磨皮+妆容精致+强调眼唇妆➡️制造肤白貌美的效果

身材:纤细修长有脆弱美 多半还能歌善舞

和队友同事互动行为:做做饭 玩玩小游戏 

气质:无论舞台如何swag,角色多么帅气。面对粉丝的形象主要还是:清纯/可爱/亲切/甜美/善良,刚好完美地消解了传统男性的攻击性。

和其他艺人的互动方式也多是:柔弱/依赖/娇嫩/无害的,而这些要素几乎就是传统审美里,女性审美特征的极致。也是当今社会环境中比较常见的性别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s)。


性别刻板印象审美

这里要穿插一个性别概念: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说:"One is not born a woman, one becomes one."就是说女性不是生而为女性,而是被社会文化所构建的。 也就是“社会性别”(gender),它是与解剖学上的生理性别(Sex)不同。

 de Beauvoir, S. (1949, 1989). "The Second Sex".

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文化建构出来的Gender区分的是男性气质(masculinity)女性气质(femininity)

男性气质Masculinity)通常代表着勇气、自立、自信、强壮与领导力等。康奈尔直接叫它霸权男性气概”,在父系社会中,这可以被当做男性统治权的保障,从而保持女性处于从属地位。

女性气质(femininity)指的是能联想到女性化印象的现象,例如三从四德温顺善良和敏感等通常被看做女性化的特征。

当然,21世纪的我们都知道,“娘炮”这类词已经渐渐被丢进历史的垃圾桶,审美是日趋多元且值得尊重的东西,不需要用性别去局限,但不可否认的是男性美/女性美的主流观点是依旧存在的。这也就造就了“泥塑”的出发方式和它与主流文化的冲突。

 

狙击泥塑的缘由1: 厌女症 

泥塑的本质就是在高亮男偶像身上的Femininity,以及强化性别表现(Gender expression)把和女性相关的行为、举止、兴趣和外观方面,和性别角色突出出来。

所以,“好好一个直男为什么要说人家是女的”,这句话本身就是偏颇的。为什么对着女明星叫老公哥哥是夸奖,对着男明星叫老婆姐姐就是贬低?

张国荣可以在“霸王别姬”里演出留名影史的女化角色,很多硬汉型的男艺人也完全不介意扮女装形象,那么反对爱豆女化,讨厌的是被认错性别,还是认成低贱的性别呢?

反对“女化”,很大程度上是反对“弱化退化”,反对优势地位的男性,被矮化为从属地位的女性角色,这就是社会广泛存在的厌女情结,在女性身上更为常见。因为温柔、体面、善解人意这些鲜明的女性特质,在男权社会被主流价值观所排斥,认为这不是一个男性所该拥有的。

泥塑的意图

很多时候粉丝女化爱豆,并不是想要他成为一个女人,而是想要表达宠爱。“我唯一的公主你比温蒂更可爱”。

比如@清酒三钱说:被泥塑的男偶像是女孩们用自己的肋骨造出来的夏娃。

但这一刻,我们已经又一次陷入了男性凝视Male Gaze的陷阱。

为什么只有当他是女人的时候,当我们使用Male Gaze去对待这个“想象出来的女性”的时候,才能表达“宠爱”。问题还是出在女性的弱势地位。

女性地位 

就像粉丝也会“动物化”爱豆,广泛的“代餐”同样也是在放大“可爱”“可掌控”的特质,相似之处是都是希望对方变得更弱小,变得和传统男女关系中的女性的自己处在同样的地位,而自己可以掌控他。

把自己转换为男权视角,就可以把这个“女性”放在弱势地位任自己摆布

女性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男性,来用传统的性别地位压迫想象中的女性,颇有重生爽文的套路,但其实百因必有果,更可以看出女性在社会文化里的从属角色。

因为女性更容易接受男性观点的产物(比如脑内的屌癌),而男性则较难接受女性观点的产物,所以厌女情结非常盛行。所以很多男偶像真的很介意自己被女化,介意被说“娘”,甚至直言不喜欢做妆发。


狙击泥塑的缘由2: 低俗

这也是导致ao3遭受劫难的直接导火索。

首先创作无罪!席勒也会泥塑歌德,要让“她”生个孩子在世人面前来羞辱她。

其次在缺乏明确分级制度和性小众不能见光的背景下,以”低俗“为名的举报其实只是讨伐异己,这样的行为很低级很恶毒,本质都是贪图爱豆的美色,并没有高下之分。无论是什么有悖伦常的设定,在文学世界里做什么都是自由的。

同时我们要注意,泥塑文学作品的创作方式,大多都是受大众文化影响的产物,现存的主流文学,和情色桥段,大多都是在Male Gaze下进行的,所以女性在创作的时候,可能习惯于在车上再一次加深性压迫。

所以这里提出一个建议,既然很多的泥塑情景都发生在“车”上。都是女人,可以试着从纯女性视角去更温柔对待你的“女孩”。


狙击泥塑的缘由3: 外部环境因素

朴素的厌女型反泥塑之外,还有一种“妖魔化逆苏”对群体,主要在意的是泥塑带来的社会影响。比起维护自己的传统审美,更多的是维护爱豆对外展示的形象。毕竟我们的舆论环境对于性小众,没有那么宽容,也没有足够的性别理论基础的素质。

普遍来说,泥塑多反骨。她们是叛逆于主流性别观的。敢支起“性别平等”大旗的人,总是比“维护传统”的人更先锋一些的。

各位反骨的人,敬请体谅现在仍有很多年轻女性只能认可传统的男性气质,而造就她们这一认识的源头是文化和社会。因为体谅,总是只能依靠更宽容更前卫的人来做的。这不是她们的问题,而是历史暂时接受不了新一轮的观点,所以主流意识无法理解泥塑,只能说建议在公众场合照顾她们的情绪。

多数时候还是做得很好的,比如不带大名,都是在共同维护偶像的对外形象。


技术性萌芽的局限性

所以泥塑是性别平权的文艺复兴吗?

我还是加上了“技术性”这个词。因为它本质不是一个完整的破除性别偏见的方式,泥塑不是在扭转不平等,而是以不平等之矛攻不平等之盾,变向加深了性别绑架。

不管是“妹妹好妹”还是“你男到我了”,每一次使用某个性别称谓对另一个性别进行称赞与形容的时候,都是在又一次深化社会赋予该性别的典型特质。这对去性别标签化,打破男性与女性刻版印象有一点帮助,但也不是最有建设性的方式。

不过,在我们这个要求去性别化,都要被打为田园女权的历史时刻,过激一点也不是不可。

所以,我还是觉得这两段话挺美的:

@ieaber:当下内娱,男爱豆确实天然是女人。一起承受来自于主流男性和男性塑造的传统女性两边的凝视和谩骂。

@春日甜茶指南: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与他们是一体的 所以我们倾尽所有的爱与狂热 他们就是我们与污浊不平等现实对抗的理想主义 是污泥与荆棘丛生女孩子用自己的鲜血与反抗开出的玫瑰💓

泥塑是性别意识的文艺复兴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