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该涨还是该降?为什么特斯拉价格波动,会成为热搜
特拉斯降价被某报社定义为伤人伤己,然后特斯拉又开始涨价,Model 3和Model Y的售价均上调了2000元,持币待购的准车主又不满意了,那么这价格到底是该降还是该涨呢?毕竟它每次涨价或降价都能成为热搜新闻,这种热度在汽车行业,或者说在燃油车时代几乎闻所未闻。
“特斯拉都降价了,为什么国产新能源汽车不降价呢?”
“特斯拉又涨价了,国产新能源汽车会不会跟着涨价啊?”

这就是特斯拉价格涨跌背后,消费者关注的核心问题,本质上就是关心自身的消费利益,这当然没有错。但细细思考,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有莫名的力量开始用特斯拉来绑架国产新能源汽车,这股力量中有消费者需求、也有各种行业利益等等。
对自家产品的价格进行调整,原本是一个企业的自身权利,用高姿态来描述就是主权问题,但是特斯拉乃至所有品牌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波动,怎么感觉变成了需要全民商议、必须外部干扰的问题,这种感觉本身就是怪异而不合常理的。

以我从事汽车行业多年的经验来说,一个健康运营的车企都会制定年度销量和盈利目标,打个比方,某车企年初制定的净利润指标是4%,那么到了年终盘算的时候,净利润基本上就是在4%左右小幅度徘徊,将各项成本投放和营收比例控制的非常精准且严格。
按照正常操作流程,假如第一季度净利润不达标,那么第二个季度就会缩减一些费用,比如销售终端优惠(记住这个标黑的部分)、广告营销投放等,反之,则会加大一些方面的资金投放,至于研发、采购和产量这些大头成本基本都是固定的。

对盈利目标进行控制其实很重要,可以帮助企业平稳运营、合理控制产能,将各部门日常运行、财务收支控制在一个透明的、可随时监管的范围之内然后及时止损。
特斯拉价格波动的基础就是源于此,就像年初特斯拉官方回应降价行为的答复:坚持以成本定价。其实这种经营策略在传统车企内亦然如此,可为何特斯拉的价格波动会挑动那么多的玻璃心呢?以我个人分析,首先是在经营层面,特斯拉等多数新能源品牌都采取了厂家直营、全国一口价的方案,销售终端的价格就非常稳定。

但是,消费者对汽车价格的旧有认知是——车企给一个指导价格,各地4S店根据市场表现酌情优惠或加价。事实上,我们买燃油车是和中间商打交道,买特斯拉、买理想、买蔚来等则是直接和厂家打交道,如果你长期关注燃油车就会发现,其实燃油车的价格波动更大更具随机性。
区别则在于,燃油车的指导价格雷打不动,优惠涨跌却有极强的地域性和差异性,出了这个城市(甚至是一个店面)可能就没有这个价格了。即便某燃油车指导价格上调,消费者依旧能够在4S店得到满意的优惠价格,也就是你涨你的价格,和我有什么关系?

但特斯拉等新能源汽车价格波动是全国统一执行,在门店买车没有任何可商讨的余地,这也导致消费者对价格的关注,必须锁定在厂家指导价格上。按照这个思路来讨论,特斯拉近期价格上涨,应该就是第一季度的盈利目标没有完成导致。
事实也是如此,特斯拉第一季度的汽车业务毛利率约为19% ,净利润同比下滑了24%。于是需要在本季度通过上调价格来维持既定盈利目标,换个思路去理解,降价是特斯拉给出了优惠,涨价则是特斯拉收回了这个优惠,就是上文我们所说的销售终端优惠,其中道理和4S店优惠波动并没有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