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同学录
初三上学期就有“要买一本同学录”的想法了。
可能是因为感觉到别期将近吧,但因为学习紧张,一直没能付诸行动。今年离中考还有两三个月的时候,我却赶着买好了,扯上一张去了学校。因为和我玩得好的一个同学很快要离开了,去国外上学。
总算是赶在他出发前找他写好了,虽然毕业照没能一起拍,好歹少了些遗憾。结束之后,我便开始考虑完成另外的几十张好友记录。应该从那时候开始,我便意识到了中考后不会有机会让我们好好告别,即使是在紧张的学习已暂时告一段落,即使是在可能是最后一次见面毕业典礼上。
于是第二周,我便又带了五张来学校。同学们相当地兴致勃勃,很快就把那些纸抢光了(我让想要的自己来拿),还有没拿到的便让我下周再带。接下来的几周,我总是带着几张空白的记录过来,又将几张写好的重新装进书包里。我没有将它们放在家中,因此我书包里的库存越来越丰富。
某个晚自习翻阅同学们写好的个人介绍以及对我的寄语时,我时常会不由自主地感叹:有些人似乎我才刚要认识,转瞬间便又要分离;还有的虽然关系还不错,但如果没有让他或她写这些东西,我可能永远没有机会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他们喜欢的歌和食物,他们的座右铭……他们给我的寄语,有的情真意切,有的则是些白烂话。但我不知道若干年后重新翻开这些话,触及到旧日时光的时候,会不会有落泪的冲动。
一些同学也曾问我:明明还有几个月才毕业,为什么现在就要开始写。我只是和他们说,到时候,可能就来不及了。
几周下来,我的计划已经完成了一半,老师也差不多知道了这事。处在老师的角度,这在大考前是动摇军心的行为,自然是反对的。不过我那时也不考虑这种事情,也就选择了不管,继续进行,明面上不行就私下弄,总之先完成再说。不过到了后面,老师对这些事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我也最终结束了这项工作,积累了挺厚的一打纸掂量起来很有几分回忆的重量。
最后一个月,我另外准备了一份签名墙,并找了班里绝大部分的同学来签名,并让他们用自己最喜欢用的笔(例如一个同学特色用蓝笔),最具有代表性的笔迹来写下名字。我最后郑重其事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第一次觉得没写正,还作了涂改。当整张纸签满了名字,我的内心是有点震撼的,同时又从深处泛起一股酸涩之感。以后大概也没机会见到他们的笔迹了。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个同学和我一样准备了同学录,有印象他当时简直泪眼婆娑,与他的壮汉形象略有违和,透露出满满的“我舍不得你们我好难过”。但我和他后来上了同一所学校,算是一个不错的巧合。另有一位仁兄,带了一件学校的运动服和一支马克笔,让每个同学之间在他的那件衣服上签名留念,最后得到了一件斑斓的全明星签名衫。他说将会一直珍藏。同样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都考上了市里最好的两所学校之一。也许重视友情的人运气也不会差吧。
但也到此为止了,没有电影或小说里同学们毕业前大范围互赠寄语的情节,全班想到准备一份同学录或签名的,也就我们三个了。
中考结束的那个傍晚,我们乘着大巴回到学校进行最后一次收拾,一路上大家心情都有些低落,散学后也就直接回家了。
毕业典礼那天,气氛倒是出人意料的欢快,大家在小剧场里有说有笑,互相拍照做表情包,听完汇报也就结束了。没有班级范围的毕业典礼。那天我又带了十多张同学录打算备用,结果直到散场也没找到机会,全归无用。三年就这样画上了句号。
临走前,我对之前一个问我“为什么这么早准备的”同学笑道:你看,我就说到时候没机会准备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