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内科 | 乙脑
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
本病经蚊虫传播。
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和脑膜刺激征为特征。
现在很少见到,但一旦得了死亡率高,致残率高。
急性
病毒性
虫媒性
自然疫源性
有季节性,区域性
脑实质炎症
三大临床表现(高热、抽搐、呼衰)
后遗症多
预防重要(疫苗,灭蚊)

流行病学
传染源:幼猪是主要传染源;(猪感染病毒血症持续的时间长,猪饲养范围广,人和猪接触多,农村多见)
传播途径:蚊虫(主要是三带喙库蚊,伊蚊和按蚊也可)叮咬传播;(有区域性、季节性)
易感性:普遍易感,好发于10岁以下儿童,尤其是2~6岁儿童;(现在由于疫苗的接种,在往成人发展)
隐性感染率高(显性:隐性为1:300-2000);(无症状也能获得持久的免疫力,疫苗接种前成人患病少)
高度散发性,集中暴发少,家庭成员中少有同时多人发病;(即使都感染也不一定会都发病)


发病机制
直接侵犯+免疫受损,和病毒量、机体免疫功能有关
雌蚊叮咬人
局部病毒繁殖
病毒血症-播散全身
侵犯中枢
病毒对神经组织直接侵袭: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
免疫性损伤:血管套。

病理解剖
病变范围较广,可累及脑及脊髓,以大脑皮质、间脑和中脑最为严重,脊髓的病变较轻;
神经元细胞变性坏死
毛细血管栓塞
胶质细胞增生,形成瘢痕修复
严重者出现脑组织坏死,局灶性软化

潜伏期
4-21天,多10-14天
(相当于自蚊虫叮咬至病毒血症出现前,即蚊虫叮咬——局部繁殖的时间)

典型的临床表现(四期)
初期(相当于病毒血症期)病初1-3天
非特异性症状为主;——此时接诊患者,难以和普通感染相鉴别,提醒患者注意发热变化或病情加重时及时复诊
起病急;
体温在1~2日内高达39~40℃;
头痛、恶心和呕吐;
嗜睡或精神倦怠;
可有颈强直及抽搐;
极期(脑实质受累)第4-10天
高热:体温常高达40℃以上,热度、热程与病情相关;
意识障碍,抽搐,惊厥
意识障碍:嗜睡、谵妄、昏迷等,程度、持续时间与病情相关;
抽搐:频率、严重性与病情相关;
呼吸衰竭:主要是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和幅度不均;延脑呼吸中枢病变、脑水肿、脑疝、颅内高压等所致;
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相互影响。
神经系统体征:浅反射减弱或消失,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病理反射阳性,呈上神经元性瘫,常有脑膜刺激征,颅神经损伤如听觉障碍,视力障碍等。
恢复期 2周后至6月
体温及神经精神症状好转
后遗症期 6月后
多达70%重症患者可终生留有神经、精神症状(可有帕金森、肢体瘫痪、智力障碍和精神异常等)。

临床类型
轻型:发热在38~39℃,神志清楚,无抽搐,轻度嗜睡,脑膜刺激征不明显。病程5~7日。
普通型:发热在39~40℃,嗜睡或浅昏迷,偶有抽搐及病理反射阳性,脑膜刺激征较明显。病程约7~10日,多无恢复期症状。
重型
T>40℃
意识障碍>2周
留有后遗症(30~70%)
极重型
早期高热
迅速进展至深昏迷、呼衰、循环衰竭、脑疝
死亡率高,严重后遗症

并发症
支气管肺炎
肺不张
血流感染
尿路感染
褥疮
消化道出血
(出现率10%,多为继发细菌感染)

特殊人群的临床特点
一老一小,病情不特异、会很重
小孩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所以容易出现惊厥,但相对并发症、后遗症少;囟门没有闭合,所以脑膜刺激征不明显;临床表现不特异:哭闹、喂养困难
老年人,基础病,免疫功能查,容易重型;长期卧床的并发症or死于并发症的几率增加
婴儿乙脑
早期表现不特异
惊厥早、多
脑膜刺激征不明显
囟门隆起
后遗症少
老年乙脑
病情严重,多为重型及极重型
昏迷早、久
死亡率高
并发症高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CSF:(呈无菌性脑膜炎改变)
压力增高
WBC增多, 早期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淋巴细胞为主
蛋白轻度升高,糖和Cl正常
有炎症表现,但没有化脓性表现
血清学检查
病毒特异性IgM抗体
CSF(最佳是脑脊液的抗体检查)
血清
隐性感染,1月内接种过JEV疫苗,与其他黄病毒交叉反应
病毒特异性IgG抗体:血,流行病学调查
病原学检查
血,CSF,脑组织
分离病毒,核酸检测(RT-PCR)——不是灵敏度特别高的检测
一项小样本研究中,RT-PCR检出率仅46.5% (6/13 )
头颅影像学检查
并发症的相关检查
如怀疑感染:血、痰、尿的培养;相应部位的影像学检查

诊断
临床诊断: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
CSF和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查有助确诊
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转或4倍以上的升高
病毒检测
死亡病例的脑组织可经病毒分离或经免疫荧光染色可以检到病毒
CSF病毒核酸检测
病毒血症时间短,血中难以检到病毒

鉴别诊断
需要和其它感染性疾病相鉴别
其它病毒性脑炎:如疱疹性脑炎(核酸检测)
其它CNS感染:化脓性脑膜炎(CSF可区分)、结核性脑膜炎(倾向于慢性,而且以脑膜炎为主,脑实质损害较少)、真菌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特异性检测多)等
中毒性痢疾(小孩,肛拭子做大便的化验,没有脓血便表现,不能等排便再做检测)

治疗
抗病毒:无特效治疗
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预防感染并发症(和其他危重病人管理相同)
把好三关:
高热:降温(物理,药物)
抽搐:脱水,镇静
呼吸衰竭
高热治疗
物理降温为主,药物降温为辅;
肛温控制在38℃为宜;
物理降温:控制室温、冰帽、冰袋、酒精浴、冷盐水灌肠等;
药物降温:阿斯匹林、消炎痛、安乃近(滴鼻)、亚冬眠等。
抽搐
去除病因和镇静止痛;
脑水肿所致者以脱水为主;
因呼吸道分泌物堵塞致脑细胞缺氧者,以吸痰、给氧为主,必要时气管切开;
因高热所致者以降温为主;
因脑实质病变引起者,使用镇静剂。
呼吸衰竭
呼吸道分泌物梗阻所致者,吸痰、翻身引流、雾化吸入;
脑水肿所致者用脱水剂治疗;
中枢性呼吸衰竭者使用呼吸兴奋剂;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
康复治疗
功能训练;
理疗;
针灸;
按摩;
高压氧治疗。

预后
重症和极重型病死率可50%
多死于中枢性呼吸衰竭
存活者可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预防
控制传染源
疫苗免疫幼猪
及时隔离和治疗患者
切断传播途径
防蚊,灭蚊
保护易感人群:
预防接种
儿童
初进入流行区的人员(旅行时间较长,在JEV传播季节旅行,待过乡村地区,参加广泛的户外活动,住宿的地方没有空调、遮挡或蚊帐)
我国1970s开始使用乙脑疫苗,2007年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2021年版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表
减毒活疫苗:8月,2岁
灭活疫苗(对于免疫功能缺陷的人):8月(间隔7-10天,2针),2岁,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