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日本半导体惨败,为什么美国没对韩国下手?三星:外国人持股89%

2021-08-25 18:27 作者:天业路商业观察员  | 我要投稿

加拿大时间8月18日,孟晚舟引渡一案宣布审理完毕,900天,近三年的等待终于落下帷幕。这是一场令所有国人刻骨铭心的高科技产业之争,旷日持久,而又充满悲情。

然而,此时此刻,一如彼时彼刻。

在60年前的东亚,美国人同样种下了一颗名为“半导体”产业的种子,它开出的工业之花曾令日本疯狂,韩国痴迷,甚至主导了两个国家的命运。日本为什么能率先引领半导体潮流?

韩国又是如何超越日本完成逆袭的?在东亚半导体角逐的战场上,美国人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一.日本半导体,崛起于废墟

01.风起,聆听美国的教诲

如果我说,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开端,既不是由商人发起,也不是由政客主导,而是由一个外国军官的一道命令,你敢相信吗?

这个军官不是别人,正是中国人民的老对手,摆拍艺术的爱好者,向反方向进攻理论的第一号实践人:麦克阿瑟。

1945年日本战败,麦克阿瑟作为盟军驻日最高指挥官,理所应当地成为了裕仁他爹。

为了让日本人民感受到美国人的“友好”,更为了让“父慈子孝”的“美式民主”深入人心,麦克阿瑟开始鼓励日本民间企业生产收音机。

说老实话,收音机这玩意日本其实早就有,因为当初宣布正式投降的“玉音放送”就是通过收音机让日本百姓第一次听到了天皇的声音。

然而日本生产出的收音机有一个问题,质量太差,原因是日本工业生产70%由家庭小作坊完成,这显然不符合现代工业尤其是高精尖工业的需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老麦从美国国内请了一个人,叫爱德华兹·戴明。

学过管理学的朋友应该对他相当熟悉,这位牛人提出了著名的“质量管理14条”,也正是在这位老哥的帮助下,日本战后企业迅速学会了如何管理企业。

如何进行品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帮日本塑造起了躬匠精神,啊不是,工匠精神......

02.繁荣,去赚美国的钞票

二战的硝烟让日本本土化为一片废墟,但必须承认的是,自1900年普及义务教育以来的人才储备并未完全消耗殆尽。

在有了和平的环境和现代工业的质量标准之后,日本距离摸到现代电子工业的门槛,只剩一步之遥。

1946年5月的东京春意盎然,两位忘年之交的老友在一家咖啡厅里相聚,彼此倾诉着未来的规划。

他俩一个叫井深大,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理工部;另一个叫盛田昭夫,出身于大阪大学理工部。

或许屏幕前的你压根没听过这名号,但是没关系,因为他俩创办的公司你一定知道:

索尼株式会社。

得益于太上皇的收音机政策,本着有钱不赚王八蛋的原则,这俩理工科高材生也捣鼓起了收音机。

咱不得不说啊,知识真的就是力量,1950年,原名还叫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的索尼公司研发出了日本第一台磁带录音机。

这玩意的前身是留声机,傻大黑粗一铁疙瘩,且长期以来专利都在西方人手里,起初哥俩在日本的销量很不好,因为老百姓穷啊,后来还是政府帮忙采购才度过了最初的难关。

在经历了初期的碰壁之后,哥俩明白,光靠技术那是做不来生意的,你还得了解市场;何况你的技术也不算多么先进。

想要快速补课,唯一的途径是向欧美学习,一番决策之后,二人决定兵分两路,井深大去了美国;而盛田昭夫去了西欧。

1953年,井深大从美国带回了晶体管技术;同一时间,盛田昭夫分别拜访了德国奔驰公司与荷兰菲利普,学会了如何掌控用户需求。

当二人回国之后,经过一年的研发,再度推出了新产品——便携式半导体收音机。生意怎么样?生意那是相当的行啊;不仅国内大赚,大洋彼岸的美国都下单超过400万份。

穷人变富人哪一步最难?当然是第一桶金最难。

1960年,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后,索尼走向了发展的快车道,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60到70年代,那就是:走美国的路,让美国无路可走。

1959年美国发明集成电路,1961年索尼就拿出了自家第一块集成电路;1970年IBM造出世界上第一款DRAM芯片,1971年索尼原封不动地整了块一模一样的;

且由于日本的劳动力成本更低,产品的价格优势相对美国非常明显,索尼对美长期保持巨大产业优势。

进入70年代后,日本政府把目光投向了索尼这家公司。咱就这么说,今天咱们对华为的关注度,就和当初日本人对索尼一样一样的;

因为它能赚外国人的钱,牛X啊;甚至在当时,日本政府是直接下场干预行业经营,目的只有一个,干死美国人。

据统计,日本政府从1972到1976年,累计向半导体行业投入超2亿美元用于直接扶持;

这还不算完,1976年三月,日本通产省下达行政命令,要求三菱,东芝,日立等半导体公司联合研制DRAM存储器核心设备,并设立国家“VLSI技术研究所”,追加投资2.4亿美元用于赶超美国。

大家看看,这是啥?哎对了,咱中国人一定非常熟悉,尼玛妥妥的举国体制啊,甚至有点计划经济内味道。效果如何?那是相当的成功。

十年之后,日本的DRAM制造占据了全世界80%的市场份额,然而就在此时,美国人开始不讲武德。耍阴招,搞偷袭,日本三十年半导体积累,即将功亏一篑。

二. 韩国半导体,渔翁终得利

03.风向,吹入韩国的土地

1986年,一份来自直布罗陀的事故报告震惊了美国五角大楼。

一艘名为“奥古斯塔”的美国核潜艇在该海峡与苏联核潜艇相撞,一时间美国朝野震恐,因为这意味着美国苦心研发数十年的声呐反潜技术成为了一个笑话。

但当事件查明之后,美国人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造成美军技术失灵的始作俑者不是苏联,而是一家卖给苏联先进机床的日本公司。

巧合的是,这家日本公司在半导体领域上也是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

日本东芝株式会社。

1983年,东芝通过走私手段,悄悄把先进机床卖给苏联人,使得苏联潜艇技术实力大涨。

东窗事发后,美国以此为借口开始了对日本半导体行业的全面打压。具体内容咱们这两年也都看到了,一是封杀,二是加关税。

从1985年起,美日双方就半导体行业进行了多轮谈判,美国的要求苛刻无比,直言要求日本市场上美国货份额不得少于20%。

好家伙,感情你质量不如我价格不如我,市场上卖不过我你就打算硬抢?对了,真就是硬抢,你还没有一点办法。

日本不是中国,他们没有军权,美国人牢牢掌控日本的暴力机器,没了枪杆子又怎么可能捂得住钱袋子?

1986年和1991年,日本政府被迫两次签订“城下之盟”——《日美半导体协议》。

条约要求,日本除了要保障美国半导体产品在日市场份额外,还必须减少对美出口,重新审查日本半导体企业的专利情况;

并且由于广场协议的签署,日元升值,日企的出口难度进一步扩大,日本半导体行业从此进入隆冬。

俗话说得好,危机危机,有危才有机。正当美日在半导体行业斗得不可开交时,日本对岸的韩国嗅到了商机。

04.产业,还是便宜了美国

众所周知三星是韩国的排面,而当时的三星集团掌权人还是李秉喆,这是个二战时期靠卖大米给日本人发家的老“韩奸”。

既然早年有日方背景,当时机成熟,再次勾搭起日本人自然轻车熟路。

1975年,朴正熙统治下的韩国正上演汉江奇迹,而一纸《推动半导体发展的六年计划》为韩国半导体打下了第一块地基。

于是在政府的号召下,李秉喆迅速出手,和日本的三洋电气迅速达成协议,代工起日本的半导体生产。

说老实话,韩国是个民族主义高涨的国家,起初的三星代工产品在国内非常不受待见;何况韩国的半导体市场还不止一个玩家,一旁的LG与东洋集团虎视眈眈。

但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李秉喆的三儿子李健熙顶住了压力,最困难的时候甚至拿出自己的所有积蓄all in电子产业。

事实上,从1975年到1985年,三星每年投入超过百亿,拿出的成品却寥寥无几。

当自己千辛万苦研制出64KDRAM存储器时,美日的256K产品早已远销世界,那么问题来了,有更高端的我凭啥要用你家的此等产品?

最终的结果就是三星每多卖一份产品,就要亏一份的钱,卖的越多,亏的越多。

得得得,按照这个逻辑,这简直就是地主家的傻儿子啊,作为未来的三星第二代掌门人,他有那么傻吗?

当然不可能。

拥有日本留学背景的李健熙明白,在高端产业想要追赶世界先进步伐,你就得一个脚步一个印得来。

烧一千亿做学费,你甚至应该感到庆幸,因为至少还有人愿意教你,没有堵死技术交流的大门;当1985年美日半导体行业爆发冲突时,三星的好日子,很快到来。

由于美国的反倾销法案,曾经优势的日本半导体商品不再耀武扬威,三星电子迅速抢占部分市场,1987年终于完成扭亏为盈。

接下来的五年,日美冲突白热化,三星更是趁双方无暇西顾,率先研制出全球首个64M容量的DRAM存储器。

当尘埃落定,竞争的双方才惊恐地发现,一个新兴的半导体大国正在冉冉升起。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同样是半导体,为什么美国人搞死了日本企业,却没对韩国下手?别急,故事还有后续。

往期我们提到,1997年亚洲爆发了金融危机,伴随着美元的走强全球优质资产都要被美国强征一笔铸币税,韩国也不例外。

自1997年起,三星由于被迫向华尔街低价出售股票,截止到2019年,三星56.7%的股份都被外资掌控,优先股外国人持股比例更是达到了夸张的89%;

咱说句不好听的,今天的三星集团李在镕,就是一美国打工仔;这样的企业赚了钱,相当于华尔街把钱从左口袋放到右口袋,世界上会有和自己的钱过不去的人吗?当然不可能。

三. 结语

六十年一个甲子,风水轮流转,今天轮到咱们和美国人对线了。

中国的半导体行业起步晚,层次低,日韩的失败至少给了咱们两点启示:科技的进步没有捷径可走,谁掌握了最先进生产力,谁就能赚大钱;

而只有拥有完整主权的国家,才能保得住来之不易的钱袋子。


作者:金陵风语



日本半导体惨败,为什么美国没对韩国下手?三星:外国人持股89%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