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图三监之乱系列-储位之争

介绍完周初封国,本章继续介绍储位之争。
姬发的身体不是很好,在完成伐殷大业,分封诸侯的第二年就病了。
《史记·鲁周公世家》有载“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武王有疾,不豫”。
《清华简》里则记载武王生病的时间为第三年。具体年份这里不做太多争论。
姬发虽然生了重病,但他依旧担心着故殷残余势力,这可能和姬发一辈子都把精力放到了伐殷大业上有关吧。
故殷所封的邶国确实比其他封国强大的多。经过政治手段运作后,故殷方面仍然*******。
第一,是主动投降的宗族领袖微子启。
第二,是姬发分封进去的钉子户武庚。
这二者在姬发时期都比较听话,而且暂时达成了政治上的平衡。
除了这两者外,还有一个就是曾经被纣王囚禁的箕子。
箕子的辈分很高,他是殷纣的叔叔,势力也比较强。
对于他的态度姬发琢磨不定。于是找来箕子问话。
其实古代,新王朝的君主都很喜欢问亡国君臣问题,主要也是一种试探。
最有名的就是司马昭刘禅的问答。
司马昭问刘禅“颇思蜀否?”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也”。
刘禅也因为这件事成了千古笑柄。
不过仔细想想,刘禅的回答颇具智慧,得以让刘禅安享晚年,享寿65岁而终。
反观同时代霸气回复司马炎“预设臣位待晋君”的吴主孙皓,在说完这句话后,不到三年就死了,只活了41岁。
比较有名的,还有后世天天作词的李后主李煜,天天念叨着“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最后则是直接被宋太宗赐了牵机药。
面对既没有表示臣服,还很有实力的箕子,姬发也想试探一下他的态度。
他找来箕子问话。
问的什么呢,也是不好回答的问题。他问箕子对殷朝灭亡的原因怎么看?
箕子这个人没有比干那股子莽劲,也没有微子启那种圆滑的政治智慧。
被姬发这一问僵住了,箕子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好顾左右而言。
他这次的回答很尴尬,姬发也没有再追问这个话题,最后和箕子谈了谈人生理想就结束了。
这次尬聊《史记·周本纪》所载“问箕子殷所以亡,箕子不忍言殷恶,以存亡国宜告,武王亦丑,故问以天道”。
这次和箕子的问答显然不能让姬发满意,箕子肯定也知道这一点。
之后他没敢留在周朝的实力范围内,带着自己的族人开始北迁,沿着北面山戎诸部的范围往东,到了现在辽东、辽西地区。
箕子的势力迁至蛮荒之地,故殷之地只剩下两股互相制衡的顺从势力。
姬发似乎放心了不少,似乎他建立的周王朝可以安枕无忧了。
不过他不知道的是,之后真正对新生周王朝威胁最大的不是故殷残余势力,而是他死后继承权的问题。
周朝内部随着姬发的病重,继承权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王室内部围绕着继承权大体*******。
第一股是太子党。
太子指的是姬发之子姬诵。按照父死子继的规矩,嫡子姬诵是第一顺位的继承人,因此姬诵得到了大部分宗室的支持。
支持他的人里最关键的人物就是召公。
之前我们讲召公时用了很多篇幅来证明召公非文王子嗣,其实就是为了证明召公是没有任何继承权的。
他仅作为军方的二号人物,除了谋反之外,他要维持自己的权力,甚至更进一步就必须依附于新的君王。
而召公是姬发所提拔的,详见武王伐纣盟津观兵,所以他天然就是姬发之子姬诵的坚定支持者。
而握有军权的召公,同样也是姬诵最需要拉拢的对象。
太子党这股势力最主要的支持者,就是原丰镐之地的姬姓宗族。
除了召公以外,另一位重量级人物就是毕公高。毕公高和召公一样,都是姬发第一批提拔的人,想见武王伐纣篇盟津观兵。
而且毕公高还是和姬发关系最好的一个兄弟,他的封国直接封在了丰镐之地旁边。于是他和召公一同成了太子党的核心人物。
第二股势力是兄弟派。
这个兄弟说是的老三管叔鲜。姬发的哥哥伯邑考早夭,如果按照兄死弟继的规矩,排行第二的姬发如果死了,老三管叔鲜同样是有继承权的,而且在众兄弟里排第一。
从继承顺位上讲,管叔鲜的继承资格也仅仅次于姬诵。
同时管叔鲜是姬发分封的诸侯里实力最强的一个。
管叔鲜本身有着富饶的封国管国,另外他还控制了三监之一的卫地。
他的支持者也很多,比如同属三监的弟弟蔡叔度,同母胞弟弟霍叔处等。其中蔡叔度掌管着三监之一的鄘地,同样实力强大。
另外因为同属三监封国的缘故,邶国的武庚也是这一派系的支持者。
所以这一派系有着最强大的地方势力。
第三当权派。
这里的当权派说的是军方一号人物周公旦。周公旦从继承顺位上看,不及侄子姬诵和哥哥管叔鲜。
不过历来掌握军权就掌握了话语权,更何况周公旦他还有不少铁杆的支持者,最主要的支持者就是他的弟弟卫康叔。
如果说诸兄弟里和姬发关系最好的是毕公高,那么和周公旦关系最好的就是卫康叔。
光《尚书》里,周公旦就为卫康叔做了《康诰》《酒诰》《梓材》三篇治国文告。
而卫康叔也在平定三监之乱中始终站在了周公旦一方。
还有一件事更能证明卫康叔和周公旦关系亲密。周公旦死后他的直属部队,成周八师没有交给他的儿子伯禽,而是给了卫康叔这一系。
小臣速簋guǐ铭文有载,“伯懋父(即康叔的儿子康伯懋)以殷八师伐东夷”。
除了卫康叔以外,姜太公也和周公旦关系密切。
姜太公是周公旦之前的军方一号人物,《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盟津观兵时,姜太公曾“左杖黄钺,右把白旄以誓”。
说到这里,说一下黄钺的意思,很多人疑惑赐钺代表什么?
比如说是怎么从“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姜太公持黄钺”看出三个人握有军权的。
古代的赐钺不是随意赐的,钺专杀伐。
《礼记》有载“司钺,然后专杀”,《后汉书·冯绲传》里曾有记载,“凡命将主亲授钺曰:从此上至天,将军制之”。
到了后世,钺通常和节杖同时使用,是节钺者不光持有军权,还有了先斩后奏、节制文武的大权。
因为军方一号人物和二号人物分属两股势力,在中央的部队也就慢慢分化成了两部分。
一部分是被太子党召公、毕公控制的原丰镐姬姓宗族掌握的部队。这一支就是后来的宗周六师。
另一支则为周公在河洛地区的直属部队,就是后来的成周八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