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改结束,再看蚂蚁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局、中国证监会发布消息称,平台型企业金融业务的主要问题已整改完成,对蚂蚁集团及其旗下机构处以罚款71.23亿元。
2020年蚂蚁集团IPO暂缓并进入整改期,从那时起,网络上就不时出现对蚂蚁的攻击,最典型的比如“花呗是高利贷”、“相互宝骗人”等。
本次整改完成处罚落地,对蚂蚁的问题也有了最终定论,相应的,过往的一些谣言也随之不攻自破。比如,在处罚公告中,没有任何关于“高利贷”问题的描述,如果花呗借呗不合规,那处罚公告不可能不提及。
这篇文章就来分析一下,过去几年围绕蚂蚁的典型质疑,到底是确有其事还是子虚乌有。
2020年IPO暂缓当晚,互联网上传播最广的谣言有两个:一是骂花呗高利贷,二是骂花呗借呗“百倍杠杆”。
首先,花呗的性质和信用卡类似,这个月使用下个月还,最长有40天的免息期,也就是说按时还款的话并不会产生利息。而按照花呗官方去年公布的一组数据,3/4的用户使用花呗从来没有产生过费用,免费在使用。
其次,花呗、借呗的利率水平一直都符合相关的法律规定。对比花呗和各家银行信用卡的分期手续费会发现:花呗的分期手续费和信用卡基本一样,甚至比某些银行信用卡还便宜。而借呗的年化利率,这么多年一直在24%以下,这两年随着LPR的下调,借呗的利率也在下降。

至于花呗借呗“百倍杠杆“说法,其源于黄奇帆在某个论坛的演讲,被掐头去尾剪辑,变成了蚂蚁“百倍杠杆”的“罪证”。
但实际上,黄奇帆在自己的著作中,非常清楚地还原了这一历史情况:当时的情况是ABS融资确实没有次数限制,但当时网络贷款的周转速度快,这属于“老革命遇上新问题”,是ABS的规则不适应新兴网络贷款业务形态的问题。后来,在黄奇帆的推动下,企业、监管、交易所很快明确了ABS循环次数的限制,解决了这一问题,花呗借呗背后的公司也得以继续合规运营。
2021年6月4日,经银保监会批准,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在重庆正式成立,承接花呗借呗业务,按照银行业标准接受最高级别的金融监管监督。

在7月7号晚监管部门发布的公告里,除了提及蚂蚁集团被罚,也提及要求蚂蚁集团关停违规开展的相互宝业务,并依法补偿消费者利益。基于此,有一部分网友误以为,相互宝可以退还运行期间的分摊金额。
但事实上,早在2022年1月28日,相互宝就正式停止了运行,并出于保险消费者权益的考虑,妥善做了承担后续分摊金、延续成员保障等工作。整体来说,还是相当体面和有诚意的。
相互宝虽然不是保险,但是其运作方式类似于短期重疾险,加入相互宝的成员根据年龄的不同,可获得30万或者10万的互助保障,根据“一人生病,众人分摊”的理念,费用由所有成员分摊,共担大病风险。
成员在参与分摊时,就已经获得了相应的保障权益。从这个角度来说,成员没有理由要求退还分摊金。
此外,相互宝从成立到关停,累计有20多万人获得大病救助。成员分摊的资金,都已经实时给到了受助成员。相互宝也没有权利去追回这些资金。那些曾经获得过救助的相互宝成员,也非常感谢相互宝和成员们。
此外,有网友测算过,相互宝关停后,平台承担的后续互助金成本超过40亿。也就是说,在相互宝这件事上,蚂蚁去年就已经充分保护了消费者权益。



事实上,金融管理部门本次的整改和处罚公告也明确提出,目前,平台企业金融业务存在的大部分突出问题已完成整改。金融管理部门工作重点从推动平台企业金融业务的集中整改转入常态化监管。
对蚂蚁来说,这3年整改,也是进行了一场彻底的自我检查和纠错,不论是相互宝的体面关停,还是花呗借呗的合规经营,都是为了在监管指导下更合规地开展业务,服务实体经济。
处罚当晚,蚂蚁的回应也透露了未来这家公司的方向:恪守使命与初心,坚持守正创新,继续增强科技研发能力,努力为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群体做好服务并创造更大价值。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期待新的蚂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