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安老牛坡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

2021-11-17 10:03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西安老牛坡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01期 宋新潮

老牛坡遗址位于西安市濡桥区洪庆乡燎原村。历年来这里曾多次岀土过商周时代的青铜器。1985年夏、秋两季,西大历史系考古专业研究生曾对该遗址进行过调查与试掘,基本上搞清了老牛坡遗址的性质及内涵。1986年春季,西大历史系八三级考古班同学,又对老牛坡遗址进行了大面积的发掘。现将这次发掘的主要收获摘要如下:

老牛坡遗址地处渖河与其支流沙河的交汇处,北靠洪庆原,南濒满河,呈扇形狭长的分布,在潘河北岸第二、三台地上。遗址面积较大,从西向东包括了:袁家崖、许家寺、半截沟、唐沙河等几个自然村落。这次发掘工作主要在半截沟村北,当地农民称为“二台井"进行的。共清理出商代墓葬38座,车马坑1座,马坑1座,商代灰坑21个以及龙山时期墓葬4座和1座唐墓。

“二台井”这块土地,由于先前曾经过平整土地,遗址破坏严重。一般地层堆积极为简单,在耕土层之下,即暴露出商代的灰坑以及墓葬等遗迹。但从部分墓葬与灰坑间的打破关系看,此处遗址早于墓葬,即最初是做为生活区,而后变为墓葬区的,因此这也为研究墓葬年代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一、灰坑及出土器物

灰坑在形制上极不规整,底部凹凸不平,但也有个别比较规则,呈圆形袋状,或圆形釜锅形.灰坑面积大小也不等同,其最大径在4米左右,堆积比较浅,最深为3.2米。但坑内包含物却比较丰富,计有陶器、骨器、石器、蚌器和角器等,个别灰坑内还有埋葬动物骨骼的现象,如:H16大体呈圆形,内埋有一完整的猪骨架,但从骨架堆放情况分析,似乎是解剖之后放置的。

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泥质灰陶和夹砂褐陶次之,泥质红陶和泥质黑陶数量较少■陶器的纹饰以绳纹为主,约占总数的80%,此外还有眩纹、篮纹、附加堆纹,以及少量印纹(方格纺,云雷纹等),陶器的制法:以模制、轮制为主,兼以手制:一般较复杂的器形,都是模制,或轮制,手制兼用。器型可分为三足器,有鬲、窥,平底器有,盆、罐等,圈足器有宜,:篦等,另外还有环底器,如环底罐、花边疆之类。

骨器:主要是利用动物肢骨制作而成的骨锥、骨针、骨匕,以及利用动物下颌骨和肤胛骨制作的骨铲等。

石器:主要是打磨石器,计有:看斧、石锈、石铲、石刀等。

蚌器、角器:主要为蚌刀和角锥等。

卜骨:灰坑内出的卜骨较多,一般是利用动物肩胛骨,在整治方法上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将动物肩胛骨从骨臼处下切除去骨脊,另一种是将骨脊切去,还有一种是直接在一些羊或.鹿的肩胛骨上直接占卜。一般有钻、有灼,而无凿,或有灼而无钻、无凿。

二、葬墓及出土器物

本季发掘的共38座商代墓:从总的特征上讲,这批墓葬分布集中,我们在2400平方米内,共清理商代墓葬38座和1座车马坑以及马坑1座。由于在此以前,当地农民曾在平整土地时,也发现和破坏过一些墓葬,这对于我们研究当时的墓地制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所余下的几十座墓葬,在分布上主要是呈扇状围绕几座较大的墓,同时周围Zb墓也表现出成组的现象,这反映了宗族墓地的性质:在墓葬形制上,这批墓葬全部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最大墓M41,长4.9米,宽3米,最小的M22,长2.28米,宽1.25米。一般来讲,这些墓都有二层台,在墓底有腰坑,个别墓还有头坑、脚坑,较大的墓葬在墓底有1腰坑和4个角坑,腰坑和角坑中,一般殉葬有动物(狗)和奴隶。

棺椁制度:这批墓葬中都有棺或椁;个别元棺,无椁。总的看来有三种形式:第一种,较大的墓,有椁、有棺。其椁的形制非常近似于春秋战国时期楚墓中带边箱的木椁墓,两侧各有一个边箱,中间为棺室;第二种,有一棺、一椁。或者棺用席子代替。第三种,只有一棺。这批墓葬另一个特点是殉人非常普通,一般一至数人不等。由于较大的墓葬皆被盗扰,墓内骨架非常散乱,甚至无法分清墓主人与殉葬者的骨架。从清理一些现象分析,殉葬人主要放置在腰坑或二层台上,以及木椁墓的“边箱”内。也有个别是与墓主人同棺的,随葬品组合,铜器主要是輙、爵,或瓠、爵、肆或者鼎,另外还有戈,钺、斧、镑,镰等。陶器主要为鬲、罐组合,或者仅仅是两、三件陶鬲。随葬品中,铜容器、陶器多放置在死者的棺内头部或头前,斧、镣、戈之类的兵器,置于死者右上肢骨侧,镰多放在死者的足部。

三、人畜坑和车马坑

人畜坑:编号为M30。该坑为规整的长方形坑口,长260厘米,宽133厘米,深约30厘米为东北西南向。坑内分别埋有一马、一犬和一入。三者位置似乎为有意识的放置,马头向西北扭曲叠放在胸部,通体横卧于坑北端;南端斜躺一入,头向西北,面朝下,做屈肢身葬,两臂曲折压于胸下,双腿微翘起,在坑中部马腿之间为一通体蜷曲的狗,狗头向南。这种人、狗、马三者合葬形式,应为杀殉性质。

车马坑:编号为M27。此车马坑,由于埋葬较浅,因而车轮上部被平整土地时所破坏,但马车的形式依然清楚。车马坑大体呈长方形,而车轴两端向外扩出。坑内埋车1辆,马2匹。车辕朝东北,两轮分置于坑内南端两侧预先挖好的两个长方形深槽内,这样就不使车底悬空而被填土压毁。两匹马分置于车辕的两侧,在马的身上,有席子痕,可见当时在马身上盖有席子然后填土埋葬的。

车的结构为:一辕、二轮、一舆组成的木质车。辕长240厘米,宽7.5厘米,轮直径140 JS米,左残存16根车辐,右残存14根车辐,车轴长304厘米,舆宽72厘米,长150厘米,殁髙仅14厘米。车衡与辄的部位不大清楚。在车舆后近车门处有青铜踵饰起加固车舆与车辕的作用,在车舆前端与车辕相交处有一片状铜饰卡住车辕部分。车毂外车轴头上饰有青铜车书,并有木质辖。在车舆前左马的身上发现有两个相时的长20厘米的方鉴铜饰,从位置分析很可能是车的衡饰。另外分别在两马头侧发现有一个三角形铜饰。在车的结构方面还值得提出的是,这辆车的车舆比较特殊,其外为长方形栏栅式,有小方形之柱,其后开有一门,车舆内为由两个簸箕形相对而构成,在靠背上并涂朱漆,车舆用宽0.8厘米宽的皮条编织而成。这种外为方形栏W式,内为椭圆形坐椅式的车舆,在已发现的商代车马中还是很少见的。

小结

陕西地区商文化的遗址,到目前为止,经过科学发掘的仅有蓝田怀珍坊,耀县北村,华县南沙村等几处,而老牛坡遗址的发掘,特别这批墓葬的发掘,无疑为研究陕西地区商文化的面貌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就这批墓葬年代和性质,在这里我们谈一下自己的一点粗浅的认识。

这批墓葬的年代,从出土的铜器与殷墟出土的商代铜器对比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批墓葬年代,其上限不会超过殷墟一期,而下限应在殷墟二期以前,也就是说它的年代在殷墟早期,如M44出土的铜举、瓠、爵与殷墟三家庄东发现的铜岸(M3:3)、瓠(M3:7)、爵完全相同.而M10出土的鼎又非常接近武官大墓出土的铜鼎(59M:3)o

从墓葬形制、棺椁制度,以及出土器物综合分析,我们初步认为这批墓葬的性质,应属于商文化范畴,但又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因而它应属于殷商时期,是殷在关中地区的一个诸侯封国墓地。

西安老牛坡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