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解析|2019厦门一模《树》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树是树,“几处早莺争暖树”带来春天的气息;“病树前头万木春”传递生命的希望。树也不只是树,“百年树人”,留下一段美好故事,“独树一帜”,开创一片勃勃生机。请以“树”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②正文中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

2019年立夏,微雨。厦门市九年级的同学们迎来了今年中考前最后一次市质检考试。语文作文题目“树”,令不少考生感觉眼前一亮,毕竟这不是一个那么“不好写”的题目。也许不少同学和老师还会想到,2017-2018学年(上)厦门市七年级质检作文题目叫作:默默种树的人。
或许七年级质检作文题目,写作的核心还在于“人”,默默种树的人。那么本次九年级质检的作文题目则大大拓宽了写作的维度,写人写事、写景写物、写情写理,似乎只要稍加思考,都能找到写作的切入口。同学们日常熟悉的各大门类写作母题,几乎在这里都有施展空间。
让我们来看看导语说了些什么。树是树,“几处早莺争暖树”带来春天的气息;“病树前头万木春”传递生命的希望。导语前半部分的两个句子大家都不会陌生,都是课标要求背诵的诗句。树是树,是植物,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写景抒情的笔法天然贴合,平时留心生活的同学们都会发现,厦门是个花木品种繁多的海滨城市。与此同时,凤凰、木棉、梧桐、槐树、皂角、香樟、古榕……“树”俨然是成长感悟与乡土散文两大类型写作的素材“常客”。
树木的生长,或成为我们美好的情感寄托,亲情、友情、校园情、乡间情……或给予我们成长的启迪与人生的开悟,历苦难、经风雨、积潜力、挺拔向上……同学们还记得《断头树也有春天》这篇经典阅读练习么?病树前头万木春,树的生老病死教会了我们什么?沿着这样的思路发散去,写作思路渐渐打开来。
不少好的考场作文题目,都会给考生留足虚实/浅深的二重创作空间,本题也不例外。导语后半部分写到:树也不只是树,“百年树人”,留下一段美好故事,“独树一帜”,开创一片勃勃生机。于此可见本题也鼓励考生积极挖掘“树”的深层/象征含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句子,品格的锻造与才能的培育,树人往往是需要树木精神的,持之以恒,潜移默化。这样的微言大义,在学校的校训里,在教师的日常里,在民国老先生的口中,在华夏民族千百年来的教化信仰里。能够驾驭文化散文与议论文的同学,不妨脱离校园题材的窠臼,从更广阔的文化空间里汲取素材,写出深度来。至于“独树一帜”,开创一片勃勃生机,也是在启发我们去找寻那些独辟蹊径、推陈出新的人物与故事,写出你的思考来。
总之,本题选材范围广、立意角度多、层次区分性强,同学们只要在平时扎实做好素材积累与技法训练,考场上大胆构思,沉着应对,对于这样的题目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甚至产出佳作的。作文写作功在平时,同学们多多加油!

【参考例文与名师点评】
树
福建省厦门一中 陈炀杨
幽深的树林中,枝叶层层叠叠,阳光从罅隙中洒下点点金辉,缀成金色的大网。远望,那是一片波涛翻腾的绿色海洋,枝繁叶茂,生意盎然。我喜欢树,它们生机勃勃,是大自然的得意之作。
外公也喜欢树,且特别喜欢画树。外公将手中的毛笔饱蘸墨汁,笑着告诉我:“黑与白,即为树。”只见他在宣纸上恣意挥洒,几条墨迹和简单的墨点,便勾勒出一棵树的轮廓。
这是外公笔下的树——没有繁茂的枝叶,没有起伏波澜的林海,只有黑与白的共生。
我拿起画笔,把叶子添得茂盛,画了归巢的鸟儿和几丛小花,洋洋得意地展示给外公看。
外公冁然一笑:“你还不懂得什么是树!” 外公呵呵笑着,身影渐行渐远,留下我摸不着头脑。
我回头寻找墙上外公数年前所画之树——孤独矗立在陡峭石壁之上、叶子稀疏的树,黑的是枝干,白的是广袤的天地,笔写泼墨,寥寥数笔。旁边是外公一位挚友的墨宝:“心若兰兮终不移,淡泊名利沁墨香”。
这位挚友评价外公的画“干净、洗练、大气、不媚”,“超然物外,神归画中”。当时外公回友人道:“画家要用自己的绘画风格创作,那才称得上是好作品,而非依猫画虎的画匠!”
另一面墙上还有外公“独看梅花瘦,玉骨纯洁色”的咏志。外婆曾向爸爸感慨,外公一生痴迷于揣摩国画的精魂所在,桃李满天下,却始终无名无利,“笑把浮名让世人”。
白云寂寂水潺潺,尽在人心。画如人,人亦如画。我似乎看懂了外公的树——
那是一棵傲然挺立的树,似乎要冲破天际,意犹未尽。
那是一棵心无旁骛的树,是否生长在丛丛森林中,它无所谓;是否有花草在脚边摇曳,它也无所谓。
那是一棵历经沧桑依旧执守内心的树,黑的是敬畏,白的是勇气,苍劲有力而随心所欲,像一位长者沉吟着不朽的诗句,浑厚而悠远。
外公心中之树,通过一只轻巧的毛笔,扎根生长于画卷。
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也如是。徐悲鸿的“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杜甫的“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淡然于心,从容于表,不卑不亢,为世人所称道和景仰。
外公心中之树,已傲立于悬崖,俯视一切。
厦门一中郑婉盈老师点评:本次文题为《树》,看似简单的一个字,学生却可以通过对“树”作出韵味丰富的诗意解释,而创造出巨大的写作空间。学生可扣住物的本义,或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抒发自己的感慨和见解。因而在下笔之前,学生需先确定:“树”有形的具体形象和无形的象征内涵。
本文中,该生选材有别于大多数考生描绘的“自然界之树”,以外公画笔下的“树”为描写对象,让人眼前一亮。该生由那树于广袤天地中傲然挺立的姿态,领悟出美好品质及高尚精神,再由树及人、以树喻人,意蕴丰富,立意深远。文章引诗论人,文学味儿浓厚。文风清淡典雅,读来如潺潺流水淌过心间,滋润了心灵,有一股温柔却强大的感染力。
【注:参考例文及教师点评源自网络,若侵删】

审题—立意—素材—结构—语言—手速—卷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