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论文题怎样拿高分?
开放性试题解题思路与评分标准探究
——以2021年中山市高二下学期期末统考第32题为例
2021年7月9日上午,中山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统考历史科进行了阅卷工作,全市高二历史教师都参与了这次阅卷。我有幸作为小组长负责第32题(开放性试题)的阅卷工作,包括统一评分标准、协调阅卷进度、进行总结发言等任务。
3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中国人恍然大悟,梁启超谴责西方帝国主义和盲目崇拜科学是冲突的根源,并且认为中国重精神的思想可以矫正这种不平衡现象。他贬抑西方的物质文明,提倡中国的精神文明,督促国人:“到东方去!”相反,胡适和其他一些西化提倡者喊道:“到西方去!”他宣布,中国不但是科学与科技落后于西方,而且在每一方面一一政治、文学、音乐、艺术、精神面貌,甚至是体型都落后。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结合所学知识,至少就材料中的任一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
(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示例1:
我赞同梁启超所说的西方帝国主义和盲目崇拜科学是近现代世界冲突的根源。
自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对社会生产力起着巨大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埋下了冲突的隐患。英国等工业国家内部,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贫富分化严重,一方面引发了尖锐的劳资矛盾,另一方面也为经济危机的爆发埋下隐患。在国际上,科技推进的工业化发展是不均衡的,英国等先发工业国凭借以科技为代表的国力优势大力拓展殖民地,侵犯了其他国家的主权;当第二次工业革命,西方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其扩张性大大增强,对殖民地的争夺也愈加激烈,德国为代表的新兴势力与英国等老牌强国矛盾激化,更是成为一战的根源。
因此,我赞同梁启超所说的西方帝国主义和盲目崇拜科学是近现代世界冲突的根源,过于强调理性科学精神而忽视人文关怀精神会造成社会发展失衡,终究给文明带来巨大灾难。
示例2:
我基本认可胡适强调的向西方学习是近代中国自救的方向,但向西方学习应基于中国国情。
甲午中日战争使得中国的民族危机显著增强,不少先进的知识分子意识到中国已经到了
亡国灭种的边缘。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认为此前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技术的救亡道路走不通,主张学习俄国、日本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由于中国反对进行政治变革的群体想守旧,康有为提出了“孔子改制”等学说,引起较大反响。中华民国建立,政治结构的建设成为当务之急。孙中山认为,要确保民主必须对传统集权的政治结构进行变革,他主要的学习对象是美国的三权分立机制,但孙中山认为可以基于中国腐败严重、考试历史源远流长的国情对“三权”予以调整,提出了“立法、司法、行政、监察、考试”五权分立的主张。
因此,我基本认可胡适强调的向西方学习是近代中国自救的方向,随着世界体系的发展,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发展形态、模式也在互相借鉴。当然,国情差异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发展的形态。
示例3:
我认为,近代中国各类救国主张层出不穷是由于当时民族危机急剧恶化所致。
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方向的一条基本线索即是列强不断侵略引发中回的民众教亡、精英探索发展道路。两次鸦片战争使得李鸿章意识到当时面对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为应对这种变局,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发动了三十年的洋务自强运动。甲午战败,举国哗然,有识之士意识到当时中国不应该以“自强求富”自欺欺人,而是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维新派摒弃技术救亡的路线,主张推进政治民主化,提出了建立君主立宪的主张。1919年,巴黎和会作出将德国在华权益转交日本的决定,中国遭遇凌辱,外交失败,长时间郁积在国人内心的爱国情怀总爆发。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最终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因此,我认为中国社会在近代的发展固然有先进的中国人不断追求使中华民族得平等立
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主观自觉的推动,但也不可忽视民族危机的日益严峻所施加的外部压力。层出不穷的各类救国主张是先进中国人的社会责任感的物化结果。
在看完上述答案示例之后,我相信很多人感受与我一样,似乎很难写出类似答案。如果考生写不出类似答案,那么这一题怎么改?评分标准怎么办?基于此,我和负责32题的阅卷老师首先就答题思路与评分标准进行了探讨,基本统一了思路。
解题思路:
根据本题设问要求,首先要求理解和提炼材料中的两种观点,材料主要是中国近代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以梁启超与胡适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就如何看待东西方文明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梁启超的核心观点是:贬抑西方文明、颂扬中国文明。(由此衍生出其它观点:如西方帝国主义和盲目崇拜科学是近现代世界冲突的根源;中国重精神的思想可以矫正西方世界的不平衡现象;中国文化可以挽救中国并拯救世界等)。
胡适的核心观点:提倡西方文明、贬抑中国文明。(由此衍生出其它观点:如中国各方面都落后于西方;中国应该全盘西化,全面向西方学习;中国应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等),
应该说二者的观点都有其合理性,又都有偏激片面的一面。但因为此题是开放性试题,只要言有有理,持之有据,都可以得分。题目要求至少就材料中的任一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考生答题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赞同梁启超的观点。
2、反对梁启超的观点。
3、部分赞同梁启超的观点。(即让为梁启超观点有一定合理性,但有偏激的一面)
4、赞同胡适的观点。
5、反对胡适的观点。
6、部分赞同胡适的观点。(即让为胡适观点有一定合理性,但有偏激的一面)
7、认为两个人的观点都有一定合理性,但都有偏激的一面。
8、结合材料内容提出自己新的观点。
评分标准:
一、明确写出自己的观点。(2分)
具体要求:可以赞同、反对、或部分赞同材料中的任一观点,也可以就材料中两种观点进行整体评价,也可以结合材料提出自己新的观点。但是一定要明确写出自己的观点,如只写“我同意XXX的观点”,则为0分。
二、运用具体史实进行论证。(8分)
具体要求:合理运用至少两个史实,对观点进行论证。一个史实+论证4分。特别要求史实准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否则要酌情扣分。
论证一定要紧扣自己的观点,如果只选择赞同或反对的观点,那么两个史实必须完全紧扣观点。如果选择部分赞同,即既有一定合理性,也有偏激的一面时,那么两个史实必须分别对应合理性与偏激性进行论证。否则要酌情扣分。
三、结论。(2分)
具体要求:对论证进行总结,要求紧扣观点,首尾呼应,还要求有一定的升华与提升。如果没有升华与提升,只有对观点进行简单重复的,则扣1分。
问题反馈:
本题全市平均分6.84分,学生整体答题情况还可以,答题格式也比较规划,但也存在部分问题:
1、审题不清,观点不明确。比如有的考生只写了“我同意XXX观点”或“我反对XXX观点”、或“我觉得XXX观点有一定道理”、“XXX观点过于绝对”等,而没有写出自己的观点,这些都属于观点不明确。还有少数考生提出观点与材料关系不大。
2、史实运用不当,如史实不准确、时空错乱等;论证不够严密,比如只是笼统论证,没有史论结合;逻辑不够清晰,如逻辑混乱,不能自圆其说。还有少数同学不能用历史学科的语言组织答案,口语化严重。
3、部分考生的结论基本是观点的重复,没有升华与提升。
教学与备考建议:
1、继续加强开放题型的训练,针对不同题型的要求作答,特别注意审题。
2、加强必备知识的掌握,能够准确写出史实,把握历史阶段特征。
3、加强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4、注意答题的规范化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