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再读《岳阳楼记》

2022-11-22 14:46 作者:北宸和我  | 我要投稿
范仲淹,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官拜参知政事。庆历三年六月,范仲淹从西夏前线调入朝廷中枢,他向仁宗皇帝提出了《答手诏条陈十事》: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这就是在庆历新政开端的十条施政方针。然而因改革触及多方利益,“庆历新政”不到一年,就以范仲淹等改革者被逐出京城而宣告夭折。一代人的理想,自此失落。这是范仲淹一生中最郁闷的时刻。

  改革失败后两年,庆历六年,58岁的范仲淹在贬居邓州,根据朋友滕子京寄来的《洞庭晚秋图》写下了闻名天下的《岳阳楼记》。他此时与滕子京同病相怜,经历了辉煌和落寞,写出了自己的心声,对被贬朋友也有鼓励和安慰。自己虽已身处江湖,但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弃士大夫的忧乐情怀。这篇奇文,写红了一座楼,千年来尽人皆知,只是很少人知道,写下此文的范仲淹内心多么郁闷,多么孤独。

       北宋皇祐四年(1052),范仲淹带着病躯,到颍州赴任,途中逝世,终年64岁。那么,范仲淹究竟做错了什么?要在风烛残年之际,奔波天下以致劳累致死了呢?他是得罪了谁?一直不被原谅呢?相比于那些贪污腐败,尸位素餐的官员,那一大批的大官僚,地方官,皇室权贵……我们只能从他的为人立身的亮点上来考虑这件事情了。范仲淹传世的名作——《岳阳楼记》。

       这篇文章但凡识字的中国人都曾经读过,甚至很多朋友都能全篇背下来。而且都知道,这不是在说岳阳楼,而是范公在贬谪之路上的心潮翻涌,为自己一生做的归纳总结,其中的千古名句,各位是否还记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就是范仲淹,一生遭遇的根源所在。他和那些人的区别在哪啊?除了正邪之分。在当时的皇帝大臣们的心中。恐怕范仲淹远远不如那些人可爱。那些个“善解人意”的,讨喜儿乖巧的,从不正言厉色的,非常会享受生活的人们。据史书记载,进入庆历五年之后,北宋仁宗朝就开始了平安富足的好日子了。养的所有人都活在了美梦里,内忧外患都没有。我们不说美梦过后变悲哀,黄河改道,王泽农智高造反。只是说在这段悠悠岁月里,京城里的人为什么要想念范仲淹呢?他总是忧来忧去,动不动就危言耸听搞新政,动不动就提醒大家,要小心外敌内乱。每时每刻都不让大家过清心的日子,这样的人我们要他干嘛呢?离远一点吧,不要在我们这儿了。这就是圣人的悲哀呀。孔夫子不被春秋所理解,范仲淹被宋朝当做异类。他们走的都是同一条路,风景的宿命,是用来路过的。再美再壮丽,都一样。范仲淹落幕了,他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从此变成了高高在上的神,而且高度随着宋朝国运的下坠,而不断的上升。这是他的荣耀。因为在全民族的痛苦中,他当年的作为被人怀念的那些事情,那些作品,那些精神,一直到现在。但是呢,他也是悲哀的,以他的心性,他会希望自己,因为国家灾难,而变得神圣吗?他死时只有宋史中记载的,享年六十四,谥“文正公”,赐兵部尚书,皇帝亲笔书写“保贤之碑”。

  范仲淹注定是孤独的,但一个诞生出范仲淹的民族,是伟大的。任何时候,珍惜范仲淹,珍惜“范仲淹们”,就是珍惜这个民族的过往与未来……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再读《岳阳楼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