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町幕府的“嘉吉之乱”为什么被视为“应仁之乱”的前兆?
熟悉日本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应仁元年(1467年)爆发的“应仁之乱”被公认为日本战国时代的开始。不过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室町幕府在“应仁之乱”爆发前出现的很多历史事件就表明乱世将至了。嘉吉元年(1441年)的“嘉吉之乱”就被视为“应仁之乱”爆发的前兆。

由于各种原因,室町幕府是日本三大幕府(镰仓、室町、江户)中最“先天不足”的。其中最大的“先天不足”之一是存在一大批既在幕府中央世袭垄断实权要职又在地方拥有大量领地的守护大名,代表就是所谓的“三管四职(斯波、细川、畠山、赤松、山名、一色、京极)”。

面对以“三管四职”为代表的守护大名,室町幕府的将军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从初代将军足利尊氏开始,室町幕府的将军对付以“三管四职”为代表的守护大名最常用也最好用的办法就是挑事,即让守护大名彼此之间斗个不亦乐乎。幕府将军再出来调解或镇压,以此加强权威。

然而“挑动守护大名斗守护大名”要求将军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有足够的政治手腕掌控守护大名斗争的发展;第二,有足够资源应对守护大名的反抗。不具备这两个条件,“挑动守护大名斗守护大名”收效甚微或铩羽而归都是好结局,最严重的结局就是赔上了将军自己的性命。

室町幕府四代将军足利义持(足利义满之子)晚年出手干涉赤松家(“四职”之一)的家督继承,引发了“应永之乱”。因为足利义持在事态尚未平息时突然病死,所以“应永之乱”是以幕府让步告终的。六代将军足利义教继位后将精力主要用于对付关东公方,暂时放过了赤松家。

随着足利义教打击关东公方的计划进展顺利,幕府将军准备开始对付赤松家。永享十二年(1440年),足利义教将赤松家督赤松满佑弟弟的领地封给赤松贞村。赤松贞村是赤松满佑在“应永之乱”时的敌人,还是足利义教的近侍。足利义教当然引起了赤松满佑的强烈不满。

再加上足利义教的统治被称为“万人恐怖”,赤松满佑自觉死期将至,不如拼死一搏。嘉吉元年(1441年)六月,赤松满佑邀请从关东返回京都的足利义教到自己的宅邸吃饭。幕府与赤松氏的矛盾当时已经公开,足利义教按理来说应该拒绝赤松满佑的邀请或者率领重兵前往。

然而足利义教只带着管领细川持之、侍所山名持丰(山名宗全)、数名守护以及少数亲信抵达赤松宅邸,完全没有防备赤松满佑。结果赤松满佑的武士像杀一条狗一样砍了足利义教的脑袋(语出贞成亲王),京极高数、山名熙贵(山名宗全的堂兄弟)等守护大名也都被杀死。

足利义教被杀后,赤松满佑一党放火烧毁了赤松宅邸,逃回了自己的领地播磨国。赤松满佑随后拥立足利冬氏为幕府将军,公开与室町幕府对抗。幕府派出了以管领细川持之、侍所头山名宗全为总指挥的大军进攻赤松满佑,“嘉吉之乱”从对将军本人的刺杀事件升级为战争。

诡异的是,与足利义教关系亲密的细川持之在平乱时进军缓慢,似乎想放过赤松满佑。与之相比,山名宗全却积极进攻,坚决要消灭赤松满佑一族。最终在山名宗全的猛攻下,赤松满佑的居城陷落。赤松满佑在绝望下放火自杀,一门六十九人也全部自杀,“嘉吉之乱”结束。

赤松家在“嘉吉之乱”后彻底衰败,基本退出了室町幕府的中央。山名宗全则因为平乱有功而获得了赤松满佑的大部分领地,山名家成为室町幕府一等大佬。随着个人权势增大,山名宗全的领地也扩大到了十一个令制国,人称“六分之一殿(日本当时共有六十六个令制国)”。

山名宗全的崛起严重威胁了管领细川持之与其子细川胜元的利益,两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室町幕府在“嘉吉之乱”后形成了“细川派”与“山名派”的对立,强力的守护大名几乎个个站队,有些守护大名甚至因此分裂。将军的权威则因为足利义教不得好死而迎来了历史新低。

正因如此,室町幕府将军无法调和“细川派”与“山名派”之间的矛盾,两派的对立只能恶性发展。应仁元年(1467年),“细川派”与“山名派”的矛盾全面爆发。总共二十七万人的东西两军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战争,室町幕府的统治遭到毁灭性打击,史称“应仁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