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帝国——从棉花视角窥视资本主义发展
自公元前6世纪印度商人将棉纺织物销往中东,再由中东销往欧洲,习惯于毛皮和亚麻衣物的欧洲民众第一次接触到这种柔软而轻薄的白色黄金。 棉花被制成衣服,被褥等用品用于生活中的各方面,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印度生长着一种奇怪的树,树上可以长出羊毛。有的欧洲人甚至认为,在世界的某一个地方,有着不用吃草就可以长出羊毛的羊,所以有人把这种植物绵羊成为菜羊。(似乎当丝绸传入欧洲时,欧洲人也认为丝绸是长在树上的) 事实上,棉花是亚热带植物,在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以前,棉花主要在三个区域独立发展:非洲的苏丹地区,中南美洲和南印度次大陆。相比于千年后在大西洋进行的如火如荼的三角贸易,美洲南方种植园里被鞭挞的黑奴,曼切斯特24小时不停转的纺纱机来说,在古老的棉花产地并不以棉花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棉花的种植与加工一直以小规模的家庭生产为主。在印度,农民可以用织布机在农闲时间歇性的纺织棉花,这足以保证全家的所需,也可以作为小商品销售。此时,印度成为世界棉花重心。 欧洲的一些商人假借旅行之名来到印度,将织布机画成图纸带回欧洲,在欧洲形成加工中心。同时,为了鼓励棉花产业的发展,英国的资本家如巴林家族在其他行业进行资本积累的同时,将大量资金贷款给探险者,由探险者前往美洲大陆开辟土地种植棉花,再将棉花作为回报抵消贷款,形成了早起的期货市场。 与八国联军用枪炮打开了清政府的大门一样,欧洲的资本家一方面积极发展海外贸易,进行资本积累;一方面以坚船利炮打开殖民地的国门进行殖民统治:劫掠美洲大量金银,奴役非洲黑奴,向欧洲亚洲倾销商品。垄断贸易权,开拓海外市场和廉价的原料产地,建立了如东印度公司等臭名昭著的垄断集团。小小的棉花成功将世界联系在一起,其背后是枪炮与鲜血——战争资本主义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