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植发,设计师35岁以后还能做什么?【杰视帮】
或许是担忧30岁还能否做设计的那群人又涨了几岁,这两天,无意间看到一个话题:
设计师35岁后还能做什么?

不少朋友觉得这又在贩卖焦虑了。我倒觉得,这不是什么职场焦虑的问题。
提这个问题的人本身,或者是功成名就凡尔赛式秀优越,或者是脆弱的心灵在奋斗路上受到了挫伤,需要不知名的网友们集体安慰一下。

所以,这个问题可以翻译成这样:
给我点信心,告诉我,35岁以后的设计师可以有多帅?

35岁以后的设计师,你可以成为一家企业的设计顶梁柱,可以成立自己的公司,可以把自己多年的设计经验与职场经验传授给新人。
可以实现财务自由,可以有不小的房子和不丑的汽车,可以有一个秋姓男子当帮手,可以成为业界新人学习努力的榜样。
嗯?我当然不是在说杰克。

所以你看,做到35岁的设计师,除了担心发量稀疏头部受寒,是有着还算不错的人生等着去体验的。
但是,为了至少能变成这幅只有钱的枯燥模样,35岁之前,还是要看看自己的差异性如何。
首先想想,一家公司和你非亲非故,留你在公司,是馋你身子还是图你才华?


从一个公司的角度来讲,评估一位设计师的价值往往可以从这三个角度来看:
01 、工作节奏
工作节奏是指设计师的抗压能力和工作效率的周期变化规律。
聪明的老板不会要求设计师全天全时100%的工作效率,他在意的往往是设计师保持最高效率的时长,和用来恢复状态所耗费的时长。
如果一位设计师一天高效时长能稳定在6个小时,那每天仅工作8个小时也会为老板所青睐;

但相反,如果一位设计师一天工作超过12小时,但真正高效的工时不到4个小时,这样无用功的努力不仅不能得到公司的认可,反而会被当作烫手山芋扔掉。
残酷的事实是,在这个高压时代,猝死的事情不是一件两件了,没有公司愿意摊上这种事情。


02、员工性价比
经常听到朋友炫耀,我每个月工资过万,每天到点儿就走,还不用做什么事儿。
如果恰好设计师也遇到了这么“幸运”的情况,那别急着乐呵,应该为当前的情况感到危机。

一不沾亲带故,二不馋你身子,想活命的公司永远不会花钱养闲人。
一个理性的私企所支付给一个员工的薪酬一般不会超过这个员工带来价值的二分之一。
所以,这类自认为捡着便宜的设计师要么是公司准备养肥了杀鸡儆猴,要么是还在初创阶段,碍于情面与人才储备暂时动不了你。但这种情况不管是公司之后壮大或死亡都会即刻发生改变。

一个成熟公司在严格考虑性价比的情况下,会留下的无外乎三类人:
第一类:有资源有手腕有技术的核心人才。
尤其在设计领域,有技术又有经验确实可以为所欲为。公司不仅每年会花大量的资源培养这类员工,更愿意花更多的钱去对手公司把他们的核心人才挖过来。

在这种时候,公司往往一改平时工资舍不得多发一分钱的吝啬嘴脸,恨不得把公司的小金库掏空了去挖掘人才。
因为他们知道,这种核心稀缺人才能为公司在声望与业务上带来的价值,远大于付出的这点小金库。
这就是高精尖技术人才的性价比所在。

第二类:有潜力、肯努力又年轻的新兴人才。
虽然大部分HR在招聘设计师的时候都宣称不看经历只看作品,但如果作品相同的情况下,清华美院毕业的毕业生总是会让HR们眼前一亮。
名校学历的背书不仅代表着一个高起点的姿态,更代表着这位求职者在抗压能力和学习能力上的独具一格,证明了通过学习可以成为第一类人才的可能性。
也只有在这种时候,虽然当下这名设计师的性价比并不尽人意,但公司依然愿意以高出同水平的工资聘用。
这是一场赌注,但良性的公司往往很愿意做这样的赌注。

第三类:能力不错、踏实听话的工具人。
不是所有的设计工作都要求掌握点线面体块框的知识,甚至可以说在执行阶段,大多数时候的工作往往仅需要掌握最基本的工具使用即可。
正因如此,一个公司除了资深老炮和有潜力的新人,还会留下大量看上去并不是那么锋芒毕露的年轻人。
虽然很残酷,但这些人里,大部分只是公司生产运作流水线里一颗螺丝钉。

这类员工尽管不能独当一面,但优势就在于极高的性价比,以一个较低的薪资水平做着可重复性强,工作量远超前两类人的工作。尤其在大型企业里,这类员工往往相当受欢迎。
再者,虽然为数不多,但公司往往能从这类员工里发现不少能埋没的金子,进而培养成第二甚至第一类人才。这种情况,几乎是无本万利。
第三类员工的工资虽然会随着时间年限上涨,但对部分设计师而言,涨工资靠的不是才华,而是时间。


可替代性
这里的可替代性不只是指第三类员工,更是针对第一和第二类的稀缺人才。
试想一下,稀缺人才的金贵就在于其能力和资源的独一无二,如果有报价更低,能力却相差无二的设计师,或是在工作过程中其独有的人脉资源被公司掌控,那这位设计师的竞争力几近就被剥夺殆尽了。
面对他的,只有降薪降职的卑微或转投离职的“潇洒”。

可以说,公司培养第一类人才是为了替代业内其他公司;培养第二类人才是为了替代第一类人才;应聘第三类人才是为了替代第二类人才。
这段话或许过于残酷和绝对,市面上讲感情氛围的公司也绝不占少数。
但是,公司平日的你侬我侬和职场晋升的冰冷残酷并不矛盾,预防总比遭遇好,成熟的职场不谈感情,只谈能力。


七七八八说了一大堆,仿佛对未来的职场充满了绝望?倒也不用这么悲观。
俗话说得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为了在35岁的时候站上或迈向人生的巅峰,我们可以对症下药,利用公司的用人三大标准审视自己,查漏补缺。


建立独有竞争力
对于设计师而言,独有竞争力不仅是技术。
能说会道的口才、洞察未来趋势的眼眸、独具影响力的行业声望、掌握各方的资源人脉...
不像在学校,判断一个人的专属竞争力不会再集中在技术一点上。

所以,要建立属于自己的专属竞争力,首先要找到自己相对周围人而言最大的优势,然后无限放大自己的优势。
技术出众就继续专精,成为整个行业的技术天花板;
口才出众就用更多的业余时间去结识甲方,建立好自己的关系网;
眼光出众就先人一步踏足即将成为主流的领域...
告诉公司也告诉自己,我正是那个引领未来的稀缺性人才。


做好职业规划
紧接第一点,找到自己的优势后,就要针对性地做好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可以从大学进校园一直讲到人过半百,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修正都不算晚。
如果励志成为设计总监,那就要去看看一个合格的设计总监所应具备的资质,在稳步提升自己的同时如何带动周围同事的积极性,成为部门的氛围技术双重担当。
如果励志创业当老板,那除了技术,还得学习企业管理,如何把控住最基本的业务资源,如何善用贤能,如何调动员工积极性,如何利益最大化地合理压榨员工。
如果励志传道受业,那就练习口才,锻炼逻辑,不仅要有高人一等的技术和大量的商业案例做背书,还要有能把晦涩的理论用简单易懂的方式教授于人的感染力。
不管哪一条路,不仅前途一片大好,就连通往希望的途径都有前人铺设好了,差就差个人的临门一脚了。
除了极少数的天才可以做到全能外,大多数人走到最后的方式都是打磨成专精人才,因此,一个清晰的职业规划更显得弥足珍贵。


奋斗≠真拼命
虽然常说,年轻就要醒着拼,爱拼才会赢。

但拼是有限制的,奋斗也不代表着不要命。
以前,市场竞争小,努力一点就能得到一个不错的位置,所以鼓励大家奋斗拼搏。但时过境迁,当下社会的竞争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对于设计师,以前工作10小时就被标榜为楷模。
而现在,10个小时叫爱惜工作,12个小时叫起步,半夜2点下班就不晚,一两天倒还好,熬个一两个月,谁吃得消?

所以,鸡汤可以喝,但不要看完就打满鸡血。
尤其那些打着“别人都在努力,就你还在原地,再不努力就晚了!”的毒鸡汤,有时候真的恨不得给他一马桶搋子。

我们需要焦虑来促使自己提升,但我们不需要过度的焦虑贩卖来逼自己透支生命。
所以,奋斗是为自己努力,按照自己的生活节奏和身体情况来就好,不要因为众人都在加班只有自己提前走就感到羞愧。
相反,如果只有自己在正常工作时间内完成了全部工作内容,你更应该感到骄傲。

那么,在现在这个阶段,我只有下班的时间才能学习进步,我是应该牺牲睡眠熬夜学习,还是应该保证睡眠长命百岁呢?
这个问题牵扯到太多角度,或许明天,或许后天,跟大家共同探讨。


虽然道理全都懂,但依然害怕35岁以后找不到出路怎么办?

那就不要命地熬夜通宵,不要命地加班爆肝,不仅多出方案,所幸免费多出方案,争取自己活不到35岁。
如果做不到,就不要为了还没发生的事情焦虑。
把精力用在当下的工作,学习甚至娱乐和休息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