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含义:私人垄断资本同国家政权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它的主要特征是国家对经济实行干预,进行宏观调控,它所追求的是国家垄断利润。
过程: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初步形成于罗斯福新政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进入黄金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减弱。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一)、加强国家干预(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
1、背景
(1)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弊端。
(2)二战以及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迫使资本主义国家把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视为头等大事。
(3)罗斯福新政的示范作用。
(4)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指导。
(5)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2、原则: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和发展。
3、措施
①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
②制订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③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
4、意义: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20世纪40年代—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二)、减少国家干预(20世纪70年代以后)
1、原因:20世纪70 年代,出现“滞胀”现象。
2、表现: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
3、措施: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英美等国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全面认识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1)实质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还有和生产力相互适应的一面,但这种调整并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三)、国际协调——建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1、背景: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重重,竞争无序,引发了两次损失惨重的世界大战,各主要国家领导人认识到战后必须建立国际协调与国际干预机制,才能维护世界和平,保证发展。
2、措施
①政治:成立联合国。
②经济:成立三大国际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意义
①加强了在政治、金融、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
②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政治、经济秩序。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1、背景
①20世纪相对稳定的环境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如相对论的提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
③二战时期和战后各国对高科技的迫切需求。
2、表现: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材料的出现,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
3、影响:
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
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变化。
③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科学技术的竞争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科学技术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三、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一)、“福利国家”制度
1、含义:是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
2、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
3、实质: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再分配。
4、历程

5、评价
(1)进步性:在调节收入分配、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2)局限性: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降低了人民的工作积极性。
(二)、社会运动
1、背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没能触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2、表现
(1)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反对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争取平等权利。
迫使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
(2)妇女运动
①原因:资本主义国家对妇女的歧视长期存在;战后妇女参加工作,妇女运动兴起。
②目的:争取妇女与男子平等的政治、经济、社会权利。
③结果:大多数国家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些国家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
(3)其他运动:20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爆发了学生运动,美国学生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对越南战争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