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这篇文章让你彻底搞懂自动驾驶传感器

2023-02-27 09:38 作者:智子实验室Sophon  | 我要投稿

大家好我是来自三体文明的专注于智能汽车技术干货的智子1号。

 

刚开始了解自动驾驶,你肯定会被各种不同的传感器搞得眼花缭乱。每种传感器的原理和特点各不相同,如何分辨他们的特点、搞懂中间的差异,显得非常关键。


一般人讲解传感器原理,可能会直接进入技术细节,但是作为三体文明超强人工智能体的我——智子,当然会站在更高的维度看待这个问题。


其实这些传感器的技术原理是类似的,本质都是电磁波。摄像头所捕捉的可见光是电磁波;激光雷达发射的也是电磁波;毫米波雷达也是电磁波。只需要把电磁波搞清楚,基本上所有的传感器就都容易理解了。


电磁波有个基本公式:c=λf

其中,c是光速,λ是波长,f是频率。

经过转换可以得到:λ=c/f



我们知道,光具有粒子的性质,也具有波的性质,也就是所谓的“波粒二象性”,其实电磁波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频率越低,波长越长,电磁波的波动性就越明显,衍射能力越强,就是可以绕过和波长差不多或比波长更小的障碍物继续传播。


相反,频率越高,波长越短,电磁波的粒子性越明显,绕射能力差,用作测量时就越精准。


不过,频率越高,电磁波的能量越强,穿透能力也越强。穿透能力和前面说的绕射不同,它是直接深入到物质内部,像刺刀一样穿进去。


能量越高,穿透能力越强,相应的,电磁波也会随穿透厚度增大而快速衰减,所以一般不会传很远,比如医院拍CT的X光片,做手术的伽马刀,还有核辐射就属于这一类。


电磁波谱


可见光是波长在 380nm至 780nm之间、能够被人眼捕捉的电磁波。


▲可见光谱



角膜和晶状体把外界物体的光线汇聚在视网膜上,视网膜能感受和分辨不同颜色和亮度的光线,从而形成视觉。摄像头也是类似的成像原理。自动驾驶中,摄像头就像人的眼睛一样,是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传感器,甚至没有之一。

▲摄像头成像原理



图像中有丰富的颜色和语义信息,可以识别车辆、行人、车道线和交通标识,而且成本比较低,通过软件算法的不断演进,可以实现更多的功能,如测距、测速、运动预测,甚至可以在线建图。所以车上会装很多个摄像头,来覆盖不同区域。


▲图像中的颜色和语义信息



虽然视觉算法上手的难度不低,上限却极高。特斯拉的马斯克坚信“第一性原理”,他认为,既然人主要通过视觉来驾驶,那么只通过摄像头,也一定可以实现自动驾驶。


不过,可见光摄像头受天气和光照影响很大。比如在光线昏暗或者逆光的时候,摄像头的感知效果会大打折扣。


靠近可见光的就是红外线了,红外线波长大于700nm,最长可达10μm,按照波长可以分为近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


▲红外光谱

近红外经常会用到座舱DMS中。


普通的可见光摄像头,受光线影响太大,夜间功能受限,而使用940nm的近红外光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为什么近红外不受阳光的影响呢?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分布在可见光区和红外区,在可见光如此狭窄的波段范围内,占了太阳辐射总量的50%,而整个红外区占43%。在波长940nm的近红外波段处,太阳光影响很小,为了保证效果,一般还会加个照射红外线的LED灯。


▲太阳辐射光谱



可见光带有色彩信息,但对光照敏感。近红外可以解决光照变化问题,但会丢失颜色,那么有没有一种传感器能够两全其美,集两者的优点于一身呢?


还真有。那就是RGB - IR摄像头。


传统可见光相机使用RGGB的拜耳阵列格式,而RGB - IR摄像头则使用RGB - IR的格式。


▲RGGB格式和RGB - IR格式



传统摄像头镜头后面会加红外截止滤光片,来阻绝波长 650nm 以上的红外光。而RGB - IR摄像头装有双通带滤波器,只允许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进入。这样就可以通过一个传感器同时捕捉到色彩和近红外,在白天和晚上都可以清晰成像


▲RGB - IR摄像头成像示意图



RGB - IR摄像头目前已经应用在OMS系统中,白天可以用于视频会议、自拍等,光线较暗时,有红外LED灯的补光,前座驾驶员也可以在显示器上清晰看到后排乘客的状态。


任何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会进行红外辐射,可以通过探测器接收到。


远红外主要有两大应用,第一个用于测温,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第二个就是今天要说的红外热成像,其实红外热成像很早就应用在军事领域了。车载红外相机探测到的红外波长在7~14微米之间。



红外热成像技术有什么优势呢?

1)利用热辐射成像,不仅不受眩光影响,也不受外界可见光影响,即便在夜间完全黑暗的情况下也能清晰辨别行人、动物和车辆。

2)因为远红外波长很长,绕射能力强,功能不受雨雪、雾霾、沙尘等恶劣天气影响。


不过远红外相机也有缺点,就是对非活体检测识别率明显下降,夏天环境温度上升时,识别准确率也会降低,当下一般只用作画面显示和预警功能。


现阶段,车载红外相机价格已降到数千元级别,配置率将会继续提升。


激光雷达的波长主要有905nm和1550nm两种,相较于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波长更短,粒子性好,测量精准度高。


1550nm波长更长,绕射能力更好。不过考虑到上游产业链成熟度,当前905nm用得更普遍一些。两者更大的区别在于被水吸收的难易程度,这直接关系到测距能力。


来看一下液态水的吸收光谱,可见光不太容易被吸收,红外更容易被吸收,在905nm到1550nm,正是快速变化的区域,也就是说,相比于905nm,1550nm更容易被水吸收。


▲液态水的吸收光谱



激光雷达必须符合人眼安全。905nm波长可以直达眼底的视网膜,功率过大会损伤视网膜,而1550nm在到达视网膜之前就被饱含液态水的晶状体和角膜吸收,不会对视网膜造成损害,对人眼安全更加友好。


不过1550nm也不是绝对安全,当功率过高时,角膜和晶状体也会损伤,只是这个上限功率要比905nm要高得多。所以1550nm的测量距离比905nm要远得多。


激光雷达根据测距原理分为两种——ToF和FMCW。

ToF   

ToF就是发射一段激光脉冲,接收器接收,通过计算时间差来测量距离。目前成熟的激光雷达方案都是基于ToF的。

FMCW 

FMCW就是调频连续波,发出恒定的连续波,并定期改变光的频率,通过测量返回光的相位和频率,得到目标的距离和速度。

▲FMCW原理



FMCW测距原理要求,必须保证返回光和本地光进行干涉才能检测,这对激光器的相干性要求很高,现阶段只有1550纳米的激光器能满足这种要求。再加上1550本身的测距优势,基本上所有的FMCW都使用1550nm。


根据扫描方式的不同,激光雷达可以分为机械式、半固态和固态。机械式因为成本和可靠性问题,现在用得很少了。半固态是当前的主流。


根据具体方案不同,又可分为转镜和MEMS。


从可靠性和成本角度来看,固态激光雷达是终极目标。固态雷达可以分为Flash和OPA两种。


▲固态激光雷达

 Flash 

Flash 方案采用面光源,只需一次闪光就能覆盖整个视野。


大家不要觉得Flash技术很神秘,其实前几年就在手机上广泛应用了,也就是3d ToF传感器;在智能座舱里也被用来检测驾驶员的面部表情和手势等。


▲Flash技术应用



Flash方案有高成熟度和高可靠性的优点,不过也有明显缺点,那就是面光源同时触发,发射功率平摊下来太分散,导致测量距离较近,一般不超过50米,所以在前装量产中一般用作近距离补盲。


为解决这个问题,业内在尝试优化扫描方式,比如使用焦平面阵列扫描技术,通过将光源逐区点亮、多次扫描的方式,提升其功率密度和测量距离。


OPA  

OPA,就是光学相控阵,最早应用于军工领域。发射端由间距很近的光学天线阵列构成,在较宽的角度范围内发射相干光,通过调整每个天线发射光的相对相位来改变所产生的干涉图纹。


与FLASH的面光源不同,OPA是点光源,所需要的峰值功率更低,在同样的功率限制下,OPA探测距离更远。


考虑到产业成熟度,OPA一般使用硅光芯片。在测距原理上,如果使用脉冲式的ToF,峰值功率过高,不能保证探测距离,而FMCW是连续波,峰值功率要小得多,加上更高信噪比,可以保证探测距离。


不过,要保证OPA的光源干涉,其相邻天线的距离要达到微米级,目前生产工艺还不能满足这个要求,业内估计2025年前后工艺可以成熟。


长远来看,OPA + FMCW + 1550nm的组合将成为长距雷达的趋势,而短距,将会成为Flash + ToF + 905nm的天下。



毫米波雷达主要使用77GHz至79GHz之间的电磁波。相比于摄像头和激光雷达,其波长更长,在1到10mm之间,比雨滴、沙尘、雾霾颗粒的尺寸还要大,在雨雪沙尘天气下,遇到空气中的悬浮颗粒可以轻易绕射过去继续传播,所以毫米波雷达在恶劣天气下也可以正常工作,这是非常大的优势。


毫米波雷达除了能够测距外,还能够测速。通过天线向外发射的毫米波,遇到目标反射后,可以计算他们之间的距离,还通过频移来得到物体的运动速度。


▲毫米波雷达结构示意图



传统毫米波雷达不具备测高能力,在遇到井盖、立交桥等静态物体时,由于缺少高度信息,难以判断物体在地面还是在空中,为了避免误识别引起的功能误触发,只能将静止物体全部滤除,但这种策略也带来了漏识别的风险。


不过,4D毫米波雷达的出现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传统毫米波雷达的天线数量较少,一般只有2-3个发射天线,3到4个接收天线。4D毫米波通过增加天线数量,可以更精准地探测周围环境,在提升角分辨率的同时,还增加了测高功能,信息更加丰富。


▲4D毫米波雷达概念介绍



现在4D毫米波雷达逐渐成熟,开始走向量产,随着成本逐步下降,将会逐渐替代传统毫米波雷达。


有人可能会问,超声波是什么电磁波?超声波和水波一样,不是电磁波,而是机械波。


电磁波的传播不依赖介质,在真空中也可以传播,而机械波需要介质,一个点运动带动下一个点,形成波。


车载超声波的工作频率有40kHz、48kHz和58kHz。


超声波雷达发出的波在空气中传播,遇到障碍物反弹,处理后可以得到目标位置。因为声波传播速度慢,距离太远时延迟较大,超声波雷达的探测距离较近,一般在5m以内。


▲超声波雷达原理



超声波雷达成本低、成熟度高、防水防尘,有少量泥沙遮挡也不影响,短距测量时很有优势,普遍应用在泊车系统中。


根据安装位置的不同, 超声波雷达可分为UPA和APA。UPA安装在前后保险杠上,测量前后障碍物;APA安装在汽车侧面,识别空车位。


▲UPA和APA



传统超声波雷达是同频工作,为了避免同频干扰,一个保险杠上的探头轮次发波,刷新周期长。最新的AK2技术通过特殊的编码方式,发出变频正弦波,和FMCW类似,多个探头同时收发波,从而大大降低检测延迟。


每种传感器都有优缺点。可见光摄像头色彩丰富,但易受外部光线影响;激光雷达测距精度高,但易受不良天气影响;毫米波雷达不受雨雾和光线影响,但检测点稀疏;超声波雷达体积小成本低,但探测距离近。


每种传感器都代表了观测世界的一种视角和维度,如何更好的对多维数据进行更合理使用,将是行业持续关注的重点。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各位如果在智能汽车技术上还有无法解答的难题,欢迎评论区留言。感谢大家的关注,智子1号即将离开地球表面。







这篇文章让你彻底搞懂自动驾驶传感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