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非洲历史之乌干达篇(第一期)

2023-08-14 09:06 作者:七年大乱战  | 我要投稿

乌干达历史简介

(一)乌干达共和国简称乌干达,是位于非洲东部的国家,横跨赤道。东邻肯尼亚,南接坦桑尼亚和卢旺达,西接刚果(金),北连南苏丹,总面积为241550平方公里。全境大部位于东非高原,多湖,平均海拔1000~1200米,有“高原水乡”之称。人口总数为4430万,全国约有65个民族,按语言划分时有班图人、尼罗人、尼罗-闪米特人和苏丹人四大族群。全国分为有135个区和1个首都市,首都为坎帕拉。13世纪前在今乌干达西部有一个叫基塔拉的酋长国,13~14世纪游牧部落巴契韦齐人征服这个国家。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居苏丹南部的卢奥人南下取代巴契韦齐人的统治,建立布尼奥罗王国,在布干达建立巴比托王朝,这些外来统治者不久被当地从事农业而文化较高的班图人所同化。在乌干达西南部的欣达人建立安科莱王国,在乌干达北部建立许多各自为政的小国和氏族部落。1830年布尼奥罗王国的王子卡波约在鲁文佐里山以东建立托罗王国,从17世纪起布干达王国日渐强大并不断向外扩张,到18世纪中叶其势力已超过布尼奥罗王国。19世纪70年代英国殖民者企图吞并乌干达各地,为布尼奥罗王国所阻。70年代末英法基督教会先后到布干达王国传教,他们干预政治,引起教派纷争,连年的战争使布干达王国迅速衰落。1890年英军入侵布干达,皇家不列颠东非公司的代理人弗雷德里克·卢加德上尉迫使布干达国王姆旺加两次与他签订保护条约。1894年6月英国政府与布干达签订新约,布干达正式成为英国的保护国。接着英国于1896年将其保护范围扩大到乌干达全境,乌干达行政大权控制在以总督为首的英国殖民官员手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个别非洲人才被允许参加殖民当局的行政和立法机构。在经济上英国将乌干达变为棉花、咖啡等农产品供应地,竭力阻挠非洲人自己发展商业和加工业。1919年乌干达又掀起巴塔卡党和乌干达非洲农民联盟领导下的民主运动,1921年乌干达第一个全国性政党“乌干达国民大会党”成立,提出实行普选、建立自治政府、由非洲人控制经济等要求。1921~1928年乌干达人民为要求释放被放逐在英国的布干达国王穆特萨二世展开斗争,50年代后期英国在乌干达进行以自治为目标的宪法改革。1961年底在乌干达形成三大政党:乌干达人民大会党、民主党、卡巴卡耶卡党。1961年3月乌干达举行首次大选,民主党获胜,贝内迪克托·基瓦努卡被任命为首席部长。

(二)1962年3月乌干达实行自治,基瓦努卡任政府总理。同年4月乌干达再次举行大选,人民大会党和卡巴卡耶卡党组成的联盟获胜,成立两党联合自治政府。根据1962年6~7月在伦敦举行的乌干达制宪会议的协议时乌干达于1962年10月9日宣告独立,仍留在英联邦内。根据1962年宪法时乌干达独立后实行联邦制,布干达、布尼奥罗、托罗、安科莱等王国以及布索加特区均为联邦成员。人民大会党和卡巴卡耶卡党组成联合政府,人民大会党主席米尔顿·奥博特任总理,卡巴卡耶卡党主席、布干达国王穆特萨二世任总统。1964年两党联盟破裂,人民大会党实行一党执政,中央政府与布干达王国的矛盾日益激化。1966年5月中央政府攻占布干达王宫,穆特萨二世逃亡英国。1967年乌干达通过新宪法,取消各封建王国及国王,建立乌干达共和国。奥博特先后发表《平民宪章》(1969)、《纳基伍博公报》(1970),谴责封建主义,强调一个民族、一个政府。1971年1月25日陆军司令伊迪·阿明发动政变,推翻奥博特政府,奥博特流亡坦桑尼亚。在阿明统治的8年内军人专政、政治混乱、经济凋敝,国民大批外逃,乌干达与坦桑尼亚关系紧张。1978年10月阿明派兵占领坦桑尼亚边境一块领土,1979年1月坦桑尼亚军队发起反击,同年3月20多个流亡国外的反阿明组织在坦桑尼亚的莫希开会,组成乌干达全国解放阵线和民族解放军。4月11日乌干达民族解放军在坦桑尼亚军队支持下占领坎帕拉,以卢莱为首的新政府宣告成立。1979年3月流亡国外的20余个反阿明组织在坦桑尼亚的莫希成立乌干达解放阵线和乌干达民族解放军,4月10日乌民族解放军在坦桑尼亚军队支持下攻占坎帕拉,阿明出逃。4月11日宣布成立乌干达全国解放阵线临时政府,该阵线主席卢莱任总统,卢莱当政68天,因权力之争被黜,6月20日比奈萨继任总统。1980年5月乌全国解放阵线军事委员会解除比奈萨总统职务,组成以军委会主席保罗·穆万加为首的新内阁。同年12月举行大选,人民大会党获胜组阁,奥博特在被推翻9年后再次就任总统。参加竞选的爱国运动党主席约韦里·穆塞韦尼指责奥博特操纵选举,1981年成立全国抵抗运动及其武装组织——全国抵抗军,开展反政府的游击战。1985年7月27日乌干达民族解放军北方旅旅长巴西利奥·奥拉拉·奥凯洛发动政变,推翻奥博特政权,组成军事委员会,由原乌干达军司令蒂托·奥凯洛任主席兼国家元首。1986年1月全国抵抗军攻占首都,夺取政权。1月29日穆塞韦尼就任总统,乌干达议会批准修改宪法来取消总统任期限制。

(三)乌干达人民大会党简称人大党,创建于1960年3月,由以奥博特为首的乌干达国民大会党激进派同民族进步党、乌干达人民联盟党合并而成。1964至1971年、1980至1985年人大党两次成为执政党,奥博特两度出任总统。1986年1月抵运执政后该党部分领导人参加基础广泛的抵运政府,该党对抵运一直采取不合作态度,不断要求恢复政党活动,并抵制2000年6月的政体全民公决。乌干达保守党原名卡巴卡耶卡党,成立于1960年9月,1980年5月改为现名。1962年该党与人大党联手参加大选获胜,布干达国王穆特萨二世出任总统。1964年该党被人大党排挤出内阁,穆特萨流亡英国。代表布干达封建酋长和王室贵族利益,反对政府集权,主张建立联邦,恢复保障联邦制的1962年宪法,实行多党制与议会上下两院制,但采取与运动政府合作的态度。全国抵抗运动组织简称“运动”,是乌干达执政党。1981年6月穆塞韦尼创建反政府组织“全国抵抗运动”,其军事组织为“全国抵抗军”,政治组织为“全国抵抗运动委员会”,下设各级基层委员会。1986年1月“抵运”夺取全国政权,全国抵委会代行议会职能,各级抵委会取代各级地方行政机构,“运动制”在全国确立。1995年9月乌制宪议会通过新宪法,规定“运动制”延续到2000年,每五年举行一次全民公决,由全体人民就继续实行“运动制”还是改行多党制作出选择。1996年6月乌选举产生议会,取代全国抵委会的议会职能。2000年6月乌干达举行全民公决,决定保留“运动制”。2005年7月乌干达全民公决决定放弃“运动制”,改行多党制,至此在乌干达实行近20年的“运动制”宣告退出历史舞台,“抵运”遂转变为政党。“抵运”的政治纲领通常被称为“十大纲领”,由穆塞韦尼制定,于1984年7月颁布,其宗旨是:建立人民民主制度;恢复和保障人身及合法财产的安全;加强民族团结和消除一切形式的宗派主义;捍卫和巩固民族独立;建立一个独立、一体化、能自我生存的国民经济;恢复和改善社会公益设施,重建被战争破坏的地区;消除腐败和滥用职权;安置无家可归者和改善人民生活;与其它非洲国家携手合作,捍卫非洲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建立混合经济体制。1999年4月“抵运”全国执委会在原有“十大纲领”基础上补充环境保护、就业、扶贫等纲要,使之扩充为“十五大纲领”。乌干达是位于非洲东部、地跨赤道的内陆国,东邻肯尼亚,南与坦桑尼亚和卢旺达交界,西与刚果民主共和国接壤,北与南苏丹毗连。总面积为24,1550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为19,9807平方公里,水面和沼泽地为41743平方公里。

(四)乌干达全境大部位于东非高原,多湖,平均海拔1000~1200米,有“高原水乡”之称。东非大裂谷的西支纵贯西部国境,谷底河湖众多。裂谷带与东部山地之间为宽阔的浅盆地,多沼泽。东部边界有埃尔贡山,海拔4321米。西南部与刚果(金)接壤处有鲁文佐里山脉,玛格丽塔峰海拔5109米,是全国最高峰、非洲第三高峰。境内多河湖沼泽,其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17.8%,有塞塞群岛等10多个岛屿。乌干达属热带草原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2.3℃,10月气温最高,平均为23.5℃;6~7月气温最低,平均为21.4℃。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000~1500毫米之间,3月至5月、9月至11月为雨季,其余为两个旱季。维多利亚尼罗河与艾伯特尼罗河水量丰沛,沿河多险滩瀑布。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非洲最大的淡水湖,有42.8%在乌境内,其他还有艾伯特湖、爱德华湖、基奥加湖、乔治湖等等。乌干达矿产资源较丰富,已探明矿产种类超过50种,包括石油、云母、长石、石灰石、磷酸盐、铁、蛭石、钽、钒、铜、钴、钼、硅藻土、玻璃沙、石墨、金、膨润土(皂石)、盐、高岭土、锡、钨-锰、铋、铀、钶- 钽、铅、滑石、锰、镁、蓝晶石、石膏和宝石等,其中已探明储量的有石油(60亿桶)、天然气(142亿立方米)、石灰石(2300万吨)、磷酸盐(2.5亿吨)、铁矿石(1亿吨)、铜(418万吨)、蛭石(20万吨)、硅藻土(10万吨)、玻璃沙(100万吨)、膨润土(20万吨)、盐(2200万吨)、高岭土(2300万吨)。乌干达森林覆盖率为12%,产硬质木材。乌干达水产资源丰富,维多利亚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鱼产地之一,乌干达的水力发电潜力约2000兆瓦。乌干达全国行政区划分5级,中央政府下设111个区和首都坎帕拉市,地区下设13个大城市、9个小城市和870个县。原分为45个区,2000年11月议会批准新成立11个区,有56个区,这些区可以分为4地理区,截至到现在乌干达有135个区和1个首都市。乌干达共和国国名由布干达族族名演变而来,意为“干达人之国”,又称高原水乡。乌干达人口总数为4430万,全国约有65个民族。按语言划分时有班图人、尼罗人、尼罗-闪米特人和苏丹人四大族群,每个族群由若干民族组成。班图族群占总人口的2/3以上,包括巴干达(占总人口的18%)、巴尼安科莱(占总人口的16%)、巴基加和巴索加等20个民族。尼罗族群包括兰吉、阿乔利等5个民族,尼罗-闪米特族群包括伊泰索、卡拉莫琼等7个民族,苏丹族群包括卢格巴拉、马迪等4个民族。

(五)1986年穆塞韦尼执政后结束乌干达连年内战的混乱状态,建立并逐步完善以乌干达全国抵抗运动(1995年后更名为乌干达全国运动,2003年改为全国抵抗运动组织,简称“抵运”)为核心的独特的“运动制”政治体制(为乌干达特有的一种党政合一的政治制度,它包容各政党、民族、教派和各界人士,允许政党存在,但限制其活动),力促民族和解,化解宗教矛盾,组成以“抵运”为主,兼顾各方利益的基础广泛的联合政府,政局日趋稳定。2005年乌政治体制发生重大转变,7月乌干达就保留“运动制”或实行多党制举行全民公决,92.5%的民众赞成开放党禁,乌干达至此进入多党制国家行列,8月乌议会表决通过以取消总统任期限制为主要内容的宪法修正案。2006年2月乌干达举行首次多党大选,“抵运”候选人穆塞韦尼以59.28%的支持率再次当选总统。1995年10月8日乌干达正式颁布实施新宪法,2005年11月和2017年12月两次修改,规定总统由直接选举产生,任期5年,无任届限制;议会有权弹劾总统和罢免不称职的部长,总统的重大任命、决定和签署重要条约均应先经议会批准;成立由部分内阁成员和议员组成的国务委员会,负责解决政府与议会之间的矛盾,出现政治危机时充当总统顾问,并代表议会批准总统的任命。1986年抵运政府成立后由“全国抵抗运动委员会”代行临时议会职能,根据1995年新宪法时乌干达于1996年6月选举产生新的议会,运动制拥护者获议会多数席位。全国设高等法院、上诉法院和地方法院,政府设司法和宪法事务部长。主要反政府武装:上帝抵抗军(简称LRA):1987年初一名自称艾丽丝·拉奎娜的女巫聚集起五、六千人,打出“圣灵运动”(HSM)的旗号,活动于乌北部地区,后在政府军围剿下拉奎娜逃往肯尼亚。1989年后“圣灵抵抗军”的残余分子由拉奎娜之弟约瑟夫·科尼领导的乌干达人民民主军(UPDA)残部所吸收,改称“上帝抵抗军”,驻扎在苏丹南部、刚果(金)东部地区,在乌北部地区继续作乱,扰乱社会治安。乌政府自1993年起开始对上帝抵抗军的清剿,2002年3月在苏丹政府的配合下乌军进入苏南部对“上帝抵抗军”进行大规模围剿,北部安全形势得到较大改观。2006年7月起乌军与上帝抵抗军开始时断时续的和谈,双方于2006年8月26日签署20年来首个正式协议《停止敌对状态协议》,但谈判双方在很多议题上仍存在分歧,和谈进程面临不少障碍。2007年和谈形势趋于好转,乌政府军先后与上帝抵抗军签署新的停火协定和《责任与和解协议》,上帝抵抗军还首次派团赴首都谈判,乌北部安全形势继续改善。

(六)2008年3月26日双方签署《监督与实施协议》,谈判正式结束,但科尼以国际刑事法院未解除对其通缉、人身安全缺乏保障为由拒绝签署《最终和平协议》。2008年12月乌军与刚果(金)、苏丹南方军队对上帝抵抗军采取联合军事行动,重创上帝抵抗军,其残余势力逃窜至中非共和国,已不再对乌北部构成威胁。2011年10月美国宣布向乌及刚果(金)、中非、南苏丹派遣100名特种兵,协助四国打击上帝抵抗军,2012年3月乌干达、南苏丹、刚果(金)和中非四国成立5000人的联合部队用于打击上帝抵抗军。民主同盟军(ADF):其成员多为青年穆斯林极端主义者,声称要从运动制下解放全国并建立伊斯兰国家。领导人姆波扎原为政府军一名副营长,1997年乌干达支持卡比拉推翻蒙博托后与刚果(金)政府达成谅解,刚果(金)协助乌军在两国边境共同围剿ADF,ADF遭毁灭性打击。1998年乌干达以追剿西部叛匪为名出兵刚果(金)东部,刚果(金)政府予以强烈谴责。ADF活动一度又趋活跃,以刚果(金)东部地区为依托,频频袭击乌西部有关地区,使乌西部地区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后乌政府军占领刚果(金)东部地区,获得较大战略纵深,切断ADF的补给线,给予其重创。乌干达自然条件较好,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适宜。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和出口收入的95%,粮食自给有余。乌干达工业落后,企业数量少,设备差,开工率低。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乌干达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由于连年战乱导致经济一度濒临崩溃。1986年“抵运”执政后实行务实、稳妥的经济发展政策,积极进行结构调整,优先发展农业,整顿国营企业,扶植私人经济,推行自由贸易等措施,自1991年以来经济年均增长6%左右。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棉花、鱼类、咖啡等传统支柱产业出口萎缩,经济增速下滑。乌干达工业落后,主要工业部门有建筑、食品、饮料、烟草、钢铁、五金、金属矿产、纺织、服装、皮革及制鞋等。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设备差且使用率较低。为吸引外资发展工业,乌政府于1991年成立投资局,迄已吸引2000余家外资企业赴乌投资,实际投资额超过25亿美元。乌政府大力推行私有化政策,目前已有122家国有企业实现私有化。工业占GDP的比例为26%,乌干达的大型工业企业主要有:法国Total公司、中国海洋石油公司、英国Tullow公司、英美烟草公司、HIMA水泥厂、美国EGL建材公司、英国BOC气体公司、印度裔乌干达人拥有的Mukwano集团、Quality Chemicals公司等。

(七)农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农业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80%。粮食自给有余,全国可耕地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42%,已耕地面积500万公顷。主要粮食作物有饭蕉、小米、木薯、玉米、高粱、水稻等,主要经济作物有咖啡、棉花、烟草、茶叶等。农业在GDP中的占比为23.7%,乌干达的大型农业企业主要有:乌干达啤酒厂、尼罗河啤酒厂、印度Kakiri和Lugazi糖厂、美国孟山都农产品公司乌干达分公司、美国莎拉-李食品公司乌干达分公司等。乌河流湖泊面积为36902.6平方公里,渔业资源较丰富。渔业是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渔产品是乌干达重要出口产品。乌干达服务业以酒店业、旅游业和通信行业为主,大型企业机构主要有:印度Speke酒店、乌干达旅游局、MTN、Airtel,华为、中兴等。乌干达主要旅游点有尼罗河源头、伊丽莎白国家公园和基代坡河谷国家公园等,20世纪60~70年代初旅游业是仅次于咖啡和棉花的第三大创汇产业,但此后连年不断的内战使旅游业遭到严重破坏。“抵运”执政后随着国内局势日益稳定,旅游设施逐步恢复,旅游业得以复兴,据世界银行估计乌干达旅游业产值达10亿美元。乌财政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税收、国外援助和出口。2005年初乌干达对税务局进行改革,改进管理效率,增强直接税收。乌干达的中央银行为乌干达银行,乌干达主要商业银行有25家。根据乌干达中央银行数据显示排名前三位的银行占有本地市场50%的业务,Stanbic Bank Uganda Limited和Standard Chartered Bank Uganda Limited 为乌干达最大的两家银行。外资银行在乌干达较多,其中KCB、NC Bank、Equity Bank为肯尼亚资本银行;Bank of India为印度资本银行,2012年3月22日在乌干达取得营业牌照;Citibank为纽约资本银行,1999年1月1日在乌干达取得营业牌照;UnitedBank for Africa Uganda Limited 为尼日利亚资本银行,2008年5月在乌干达取得营业牌照。根据乌干达保险管理局的数据显示乌干达当地的主要非寿险保险公司有AIG Uganda Ltd、East African Underwriters Ltd、Rio InsuranceCompany Ltd等21家,寿险公司有CIC Africa Life Assurance Ltd、Liberty LifeAssurance Co Ltd、Prudential Assurance (U) Ltd等七家。1998年乌干达证券交易所(USE)正式营业,目前上市交易的有股票和财政债券,共有18家上市企业。自2011年开始交易时间为每周5天,周一至周五,每天上下午两个时段。乌干达证券交易所目前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主要是当地金融和新闻媒体等企业上市交易,交易量较小。

(八)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近年来进出口额总体呈增长趋势,主要出口商品有:咖啡、渔产品、烟草、玉米、花卉、皮革等,主要进口商品有:成品油、汽车、钢铁、电讯和声像设备、医疗设备和药品等。乌干达工业基础落后,经济发展所需的机械设备、高新技术等全部依赖进口,主要进口商品包括黄金、矿产品(除石油产品)、机械设备、汽车及配件、石油产品、化工产品等。乌干达主要出口市场包括:东南非共同市场【肯尼亚、南苏丹、刚果(金)】、阿联酋、欧盟、土耳其、坦桑尼亚、印度等。主要进口来源地包括:中国、印度、肯尼亚、阿联酋、坦桑尼亚、沙特阿拉伯、南非等。乌投资局极力吸引外资,将外资集中引入到园艺、食品加工、纺织和包装业等领域,外国直接投资主要流向制造业、建筑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领域。中国是乌干达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来源国,占乌干达吸收外资总额的49.37%,其次毛里求斯投资占比11.43%、英国投资占比10.92%、印度投资占比8.29%。“抵运”执政后乌政局稳定,经济情况不断好转,尤其是乌政府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提出的经济结构调整方案后乌外援不断增加,美、英等西方国家将乌干达列为对非重点援助国。近年来乌干达商业环境改善显著,得到国际社会青睐,外援大幅增长。外援中多边援助主要来自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欧盟,双边援助主要来自美国、英国、德国、丹麦和荷兰。世界银行是乌干达最大的发展伙伴,年均援助2.4亿美元,领域涵盖交通、能源、农业、教育、科技等,主要项目有公路建设、农业研究和培训、输变电、减贫和千年科技计划。世行主要通过预算支持的方式,由乌方招标实施项目。非洲发展基金是乌干达第二大发展伙伴,年均援助0.95亿美元,领域涵盖农业、交通、环境、卫生等,主要项目有农业现代化、国家渔业/畜牧业生产、公路建设、城镇水供应和污水处理、输变电线路等,非洲开发银行项目主要采取乌干达政府招标的方式实施。欧盟是乌干达第三大发展伙伴,年均援助0.84亿美元,领域涵盖交通、农业、教育、环境、政府治理等,主要项目有畜牧业发展、技工培训、饮水处理项目、人权能力建设等。欧盟支持的基础设施项目通常在欧盟、非洲和加勒比地区的企业中招标,民生项目主要由非政府组织实施。欧盟是乌干达第三大发展伙伴,年均援助0.84亿美元,领域涵盖交通、农业、教育、环境、政府治理等,主要项目有畜牧业发展、技工培训、饮水处理项目、人权能力建设等。欧盟支持的基础设施项目通常在欧盟、非洲和加勒比地区的企业中招标,民生项目主要由非政府组织实施。

(九)美国年均援助0.8亿美元,主要项目有艾滋病防治、水电站、农业生产和公共服务改革等。美国是乌干达卫生领域最大的发展伙伴,通常与当地研究机构NGO合作,采用预算外项目支持的方式实施。英国年均援助0.6亿美元,主要项目有减贫预算、疟疾防治、森林种植和公共项目改革等。英国援助主要由英国国际发展署(DFID)组织当地NGO实施,NGO定期报告项目进展和完成情况。乌干达的官方语言为英语和斯瓦西里语,乌干达各部族均有自己的语言,但大多数只有发音而无文字。其中卢干达语是第一个拥有详细文字记载的书写语言,是乌干达中部包括首都坎帕拉使用较普遍的一种当地语言,斯瓦西里语在乌干达北部和东北部一些地区使用较普遍。根据1995年乌干达宪法规定时乌干达不设国教,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居民主要信奉天主教(占总人口45%)、基督教新教(40%)、伊斯兰教(11%),其余信奉东正教和原始拜物教。宗教信仰在乌干达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一些政党就是建立在宗教信仰基础之上。在乌干达中信奉天主教的人士较多,因此在与乌干达人交往时应注意以下情况:在与天主教徒交往时见到主教时不可问有几个子女,见到年轻神父、修女时不可问夫人在哪里工作等;尽量避免把会见等活动安排在周日;在教堂内不要奔跑、大声喧哗、争抢座位等,更不允许在教堂内饮食、吸烟等。乌干达人普遍热情好客,以拥抱和握手表示欢迎。多数部族是在相互落座后再致问候,此时女士要跪着或略微屈身。乌干达人的食物种类较丰富,主要以玉米、饭蕉、高粱、木薯、红薯和马铃薯作为主食。乌干达商人洽谈生意总是在办公室,一般不在餐馆或旅馆中进行。与乌干达商人应酬交谈,基本没有什么禁忌的话题,但在大多数会晤中,哪怕是在晚间非正式场合中人们总喜欢把生意作为主要内容,世界大事和各种艺术话题也很受欢迎。在乌干达中办公时间以外的应酬活动很多,邀请乌干达商务人员就餐,除非特别说明,夫人肯定在被邀之列,对侍者、行李搬运工和出租汽车司机一般给10%的小费。乌干达人很少吸烟,也不喜欢周围有人吸烟,在室内及室外公共场合吸烟应远离当地人,否则会有人提出抗议。乌干达人排队办事不喜欢有人插队或喧闹,在乌干达人的家中有祭祀先祖的小茅屋或小摆件,外人不宜触摸。乌干达北部卡拉莫贾人家庭,一般拥有很多牛羊,但主人忌讳客人问他有多少牛羊,更不允许别人数牛的数目,或对小羊指手画脚。他们认为数牛会导致牛丢失,指小羊会使小羊中邪。有些部落不喜欢用左手抚摸儿童头部,认为这样会使儿童无法长高。

(十)乌干达的公共假日主要包括宗教节日、国际节日和当地节日,宗教节日包括圣诞节、复活节、开斋节、宰牲节等,国际假日包括元旦、妇女节、国际劳动节等,国家节日包括解放日(也称全国抵抗运动组织执政日,1月26日)、烈士日(6月3日)、国家英雄日(6月9日)、独立日(10月9日)等。乌干达政府和大多数企业实行5天工作制,周六、周日公休,部分部门周六上午亦办公。正餐吃一种叫做“马托基”的香蕉饭,“马托基”是以一种不甜的香蕉品种为原料,剥皮捣成泥状,蒸熟后拌上红豆汁、花生酱、红烧鸡块、咖喱牛肉。吃过“马托基”的人,普遍称赞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饭”,因而它成了乌干达国宴的主菜。乌干达的“国饮”是以香蕉和高粱面混合发酵酿成,香甜醇厚。开宴时将酒坛摆在桌上,坛顶插着1米长的草管,宾主吮管对吸。“乌干达人民国防军”创建于1981年2月,当时称“全国抵抗军”,后称“乌干达人民抵抗力量”,抵运执政后改为政府军,1995年1月起用现名。1987年组建空军,根据乌政府与西方国家的有关协议时乌每年军费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内。乌干达为内陆国家,90%以上的进出口物资经肯尼亚的蒙巴萨港,国内运输以公路为主。乌干达的公路分为国家级、地区级、城市公路、社区公路四个等级,公路总里程约15.94万公里。国家级公路连接所有商业中心城市,基本为双车道公路。乌干达主要依靠公路与周边国家相连,公路可分为三大走廊,即北部走廊, 包括 Kampala-Nairobi-Mombasa、Malaba-Kampala-Juba、Kampala-Kigali、Kampala-eastern DRC;中部走廊,包括Masaka-Kyotera-Dares Salaam;东北部走廊,包括Tororo-Mbale-Soroti-Kamudini-Juba,这些道路基本为双向两车道的国道。公路承担乌干达95%的客运和96.5%的货运,为加大对公路的管理,2008年7月乌干达成立国家公路管理局(UNRA),专门负责公路管理和维护。同年乌干达建立乌干达道路基金(UFA),支持道路维护,道路基金的主要来源是从各油气公司收取的燃油附加税。乌干达的国土面积中大约18%为湖泊、河流或沼泽组成,水上运输系统仍依靠小型摩托化和非摩托化船只运输货物和乘客,主要的湖泊和河流系统包括维多利亚湖、乔加湖、阿尔伯特湖和乔治湖以及卡格拉河、维多利亚尼罗河和阿尔伯特尼罗河。乌干达水上交通设施主要包括:维多利亚湖上的轮渡服务;短距离公路车辆轮渡作为“公路桥梁”;个人独木舟的非正式部门业务,据乌方统计显示乌干达水上客运能力为每年600万~800万人次。

(十一)乌干达铁路总长1241公里,自1997年以来铁路客运停止运营,但铁路运输仍为乌进出口货物的一种方式,货物运输量在2005年达18.6万吨公里。乌干达有意将现有铁路升级改造为标轨铁路,分别连接肯尼亚、南苏丹、刚果(金)、卢旺达。乌干达是内陆国,货物运输主要依靠公路及铁路。目前铁路总里程约1266公里,为1米宽的窄轨铁路。主要铁路干线包括从乌肯边境城市Malaba出发,经Jijia至首都坎帕拉的主线;从东部城市Tororo出发,经Mbale、Soroti、Lira、Gulu至Pakwach的北线;从首都坎帕拉出发,经Mityana至Kasee的西线等。铁路基础设施及沿线60米宽的土地归国有独资企业乌干达铁路公司所有,为提高乌干达铁路运营管理能力,乌干达政府通过私有化,授权Rift Valley Railway公司25年的铁路货运特许经营权(至2032年),但由于表现不佳而终止。近年来铁路运输的市场份额从12%下降到3.5%,目前只有约315公里正在承担运营任务,余下的铁路网大部分因年久失修而关闭。乌干达境内共有34个机场,其中4家有商业航线运营。恩德培国际机场是乌唯一口岸机场,距首都坎帕拉45公里。乌干达的空运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机场数量少,而且使用效率低。乌干达共有47家机场,其中14家机场由乌干达民航局负责运营。恩德培国际机场为主要的大型国际机场,也是乌干达唯一的口岸机场,距首都坎帕拉约45公里。乌干达境内目前拥有13个区域性机场,并指定其中五个机场为出入境点,以促进贸易和旅游。由于历史原因,乌干达科技水平较低,基础性科研项目进展缓慢。近年来乌干达科学、技术和创新部致力于加强科技创新融入国家发展进程,加大技术转让和改造力度,加强乌干达的研究和开发,完善科技创新法律法规框架。乌干达公共教育体系按7-4-2-3划分,即7年小学、4年初中、2年高中和3年或3年以上的大学。麦克雷雷大学为乌干达最高学府,始建于1937年,目前在校本科生约3.5万名,研究生约3000名。此外还有姆巴莱伊斯兰大学、姆巴拉拉科技大学、东非基督教大学、乌干达烈士大学等20余所高等学府,注册大学生约25.9万人。全国10岁以上人口识字率为70%,自1997年起实行免费教育制度以来政府为全国每户四个孩子提供免费小学教育。乌干达医疗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有待改进和完善,据统计乌干达医疗卫生系统只覆盖全国49%的家庭,大多数农村地区仍无法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十二)乌干达现有155家医院,其中医疗卫生系统分政府和私营两部分,主要机构为首都姆拉戈医院、金贾医院及遍布全国5级政府行政管辖范围的卫生站及保健中心。姆拉戈医院和金贾医院的医师及设备条件较好,一般常见病均能收治,卫生站及保健中心主要从事基础卫生保健。公立医院只收门诊费(约1美元/人次),多数药品免费提供,但品种较少,而且数量有限。私营医疗机构设备较先进,但收费昂贵。医疗保险制度不健全,医疗保险全部属私营行业,由人寿保险公司及相关银行经营。近年来国外保险行业开始逐渐进入乌干达,一般民众尚无条件参保。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乌干达全国经常性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6.2%,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时人均经常性医疗卫生支出为121.15美元。乌干达人的预期寿命为63岁,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50.2‰。乌干达是热带疾病的高发国,也是疟疾、艾滋病、埃博拉、昏睡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频发且比较集中的国家。炭疽病时有发生,口蹄疫、猪瘟等有时在一些饲养牲畜的农村出现。世界空气质量报告显示坎帕拉是非洲空气污染第三严重的城市,空气污染会造成心脏病、肺癌等疾病。中国政府自1983年开始向乌干达派遣援助医疗队,目前为第二十批医疗队,由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选派的耳鼻喉科、泌尿外科、腹部外科、结直肠外科、麻醉科、传染病科和针灸科医生和翻译、厨师等9人组成。根据乌干达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乌干达电网装机容量为1268.9MW,发电量为1237.49MW。据乌干达电力管理局统计显示乌干达共有40余家发电厂向国家电网供电,包括三座大型水电站、九座小型水电站、两座热电站、五座热电联产电站和两座太阳能光伏电站。其中水电发电量为1023.59兆瓦,地热发电量为100兆瓦,工业废热发电量为63.9兆瓦,并网太阳能发电量为60兆瓦,从技术上看89%的电力供应来自水电站。乌干达有两家主流运营商,网络覆盖情况较好,具体为:2G覆盖率为98.5%,3G覆盖率为97.6%,4G覆盖率为83.2%,5G目前在乌干达尚未部署。乌干达奉行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主张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重视同西方国家关系,但是反对外部干涉。倡导非洲联合振兴,推动地区一体化,主张非洲联盟和此区域组织在解决地区冲突中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调解刚果(金)、南苏丹、布隆迪等地区热点问题,是非盟驻索马里特派团最大出兵国,是非洲最大难民接收国之一。现为非盟安理会改革十国元首委员会、非洲气候变化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委员会成员,是英联邦、不结盟运动、非洲联盟、东非共同体(EAC)、东南非共同市场(COMESA)和政府间发展组织(IGAD)等组织成员国。

(十三)乌、美两国关系密切,2003年以来穆塞韦尼总统多次访美,会见小布什、奥巴马、特朗普等时任总统,时任美副国务卿伯恩斯、国务卿希拉里等访乌。乌干达系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中接受美援最多的国家之一,亦是美《非洲增长和机遇法》受惠国之一。美国在2010年向乌提供5.26亿美元发展援助,并从总统救助艾滋病应急计划(PEPFAR)中向乌干达提供2.85亿美元援助。英国为乌干达前宗主国,对乌干达有传统影响,两国关系一直友好,穆塞韦尼总统曾多次访英。英国每年向乌干达提供约6000万美元援助和200多个奖学金名额,2005年英国政府以乌政治过渡进程缺乏透明和民主为由宣布暂停对乌干达的500万英镑援助(170亿先令),但英国对乌干达的援助项目、人道主义救援等方面的实际投入仍在增加。“抵运”政府执政以来乌、法关系发展较快。法国为乌干达经济复兴计划、医疗卫生、采矿业和供水工程等提供大量援助。1992年卢旺达内战爆发后法国因乌干达插手卢内战,曾一度中止对乌干达援助。1997年法国对乌干达干涉前扎伊尔内政表示不满,1998年法国公开谴责乌干达出兵刚果(金)。为缓和与法国的矛盾,改善双边关系,穆塞韦尼总统2001年和2002年多次访法,法国外长等官员也多次访乌,双边关系得以快速改善和发展,目前法国是乌干达重要援助国和乌产品重要出口市场。日本长期重视同乌干达关系,两国建交以来日本为乌干达援建电力、桥梁等众多基础设施,并为乌方修缮医院。乌干达和苏丹关系曾长期不睦,两国相互指责对方支持各自国内的反对派。1995年4月乌干达宣布与苏丹断交,2001年6月两国宣布恢复代办级外交关系。2002年初穆塞韦尼总统访苏,两国签署边界和安全协议,苏方允许乌军进入苏丹境内打击上帝抵抗军。乌政府也宣布不再支持苏人解,并劝说该组织与苏政府达成和平协议,同年两国正式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乌干达与苏丹南方政府关系密切,基尔主席多次访乌。2011年7月穆塞韦尼总统访问朱巴,参加南苏丹独立庆典。同日乌干达发表声明,承认南苏丹。同月乌干达和埃塞俄比亚签署协议,将成立部级委员会,共同支持南苏丹发展。10月两国警方成立联络办公室,共同打击边境犯罪。2012年12月穆塞韦尼访问南苏丹,会见基尔总统。2013年底南苏丹爆发冲突后乌干达出兵协助南苏丹政府打击反政府武装,2015年10月乌方宣布从南苏丹撤离军队。

(十四)1997年乌干达曾支持洛朗·卡比拉推翻前扎伊尔蒙博托政权,乌干达同刚果(金)关系一度十分密切。后来乌干达指责卡比拉庇护乌反政府武装,两国关系恶化。1998年8月乌支干达持刚果(金)反对派与政府开战,并直接出兵参战。2003年乌干达完成从刚果(金)全部撤军,双方决定实现关系正常化。乌刚两国因边境资源问题于2006年6月至2007年12月短暂断交,2008年12月至2009年3月乌干达、刚果(金)和苏丹三方对盘踞在刚果(金)贾兰巴公园的上帝抵抗军予以毁灭性打击,科尼率残部逃窜至中非共和国。2011年2月乌干达、刚果(金)国防部长、联合国驻刚果(金)特派团代表在乌干达举行为期三天的防务与安全会议,刚果(金)和联合国同意继续跨境打击上帝抵抗军和联合民主阵线叛军。2012年刚果(金)东部局势再度紧张,乌干达参与斡旋,推动叛军与刚果(金)政府和谈。2017年12月乌干达人民国防军使用火炮和飞机对盘踞在刚果(金)东部北基武省的乌反政府武装民主同盟军8个营地实施跨境打击,打死百余名武装分子。2018年7月乌刚两国军队因“非法捕鱼”在爱德华湖上发生冲突,造成乌干达4名士兵死亡、30名渔民死亡或失踪。乌干达与肯尼亚、坦桑尼亚关系良好,肯尼亚的蒙巴萨港和坦达累斯萨拉姆港是乌货物主要进出口港。肯尼亚是乌干达最大贸易伙伴和主要投资来源地之一,三国是东非共同体创始国,并在此基础上于2005年建立关税同盟,2010年建立共同市场,并计划最终建立东非联邦。目前乌干达肯正在探讨携手打造连接坎帕拉、内罗毕、蒙巴萨等两国重要城市的东非铁路网北部走廊,乌坦已就建设从乌干达阿尔伯特湖区油田至坦桑尼亚坦噶港的外输石油管线达成共识,同肯、坦两国互访和高层互动频繁。1994年乌支持卢旺达爱国阵线夺取卢政权后乌卢关系十分密切,1997年两国共同支持洛朗·卡比拉推翻蒙博托政权,1998年又联合支持刚果(金)反政府武装并出兵刚果(金)。但1999年8月后双方在刚问题上分歧加剧,两国军队曾3次在刚东部发生冲突,致使关系恶化。2001年11月以来双边关系趋缓,领导人、高级官员等实现多次互访。

(十五)5月卢士兵在乌卢边境地区射杀两国边民各1人,两国政府均声称事件发生在本国境内。2019年8月21日在安哥拉总统洛伦索斡旋下乌总统穆塞韦尼和卢总统卡加梅在安哥拉首都罗安达签署一份谅解备忘录,宣称将停止对抗,结束两国间紧张关系。乌干达和布隆迪双方关系良好,1993年至2003年乌干达参与斡旋布隆迪国内和平谈判。布隆迪是乌干达商品主要出口市场之一,两国均系非盟驻索马里特派团出兵国。2000年穆塞韦尼总统出席在开罗举行的首届非洲-欧盟首脑会议(4月)、在洛美举行的第36届非统首脑会议(7月)、在阿鲁沙举行的布隆迪和平会议(3月)、在阿鲁沙(7月)和内罗毕(9月)召开的布隆迪和平进程地区首脑会议(9月),穆塞韦尼总统访问利比亚(8月和11月)、尼日利亚(9月)、莫桑比克(11月),布隆迪总统布约亚(1月、3月和9月)、吉布提总统古莱德(7月)、南非前总统曼德拉(10月)、刚果(布)总统萨苏·恩古索(11月)访问乌干达。中乌于1962年10月18日建交,建交以来两国一直保持友好关系。1986年乌干达“全国抵抗运动”执政后中乌关系快速发展,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和配合。自建交以来中乌两国经贸关系和经济技术合作进展顺利,自1962年至今中国援助乌干达建设的成套项目主要有:奇奔巴农场、多禾农场、坎帕拉制冰厂、沼气池、食品陶瓷研究中心、国家体育场、渔场码头、外交部办公楼等。中国在乌干达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始于1987年,主要领域为房屋和路桥建设。中乌贸易始于1960年,中国对乌出口的主要商品有机电产品、服装鞋类等,从乌进口的商品主要为皮革、芝麻、咖啡、棉花等。两国签有文化合作协定,中国文艺演出代表团近年多次赴乌访演。乌干达是中国公民团队旅游目的地国,2005年4月两国签署《关于中国公民自费旅游实施方案的谅解备忘录》,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下湘潭大学与乌干达麦克雷雷大学结成合作伙伴。1983年至今中国已向乌派出21批医疗队共200人次,目前在乌医疗队为第21批,共9人。中乌现有4对友好城市,即湖南省长沙市-恩德培市、海南省三亚市-姆巴拉拉市、湖北省武汉市-恩德培、辽宁省沈阳市-金贾市。

米尔顿·奥博特

(一)爱德华·穆特萨二世(1924年11月19日-1969年11月21日)全名爱德华·弗雷德里克·威廉·大卫·瓦卢盖姆贝·穆特比·卢万古拉·穆特萨,1939年成为乌干达布干达王国国王,被称为弗雷迪国王,1953年被英国人废黜。1963年至1966年期间出任乌干达总统,1966年又被米尔顿·奥博特废黜。20世纪40年代穆特萨受英国驻布干达官员和本国首相的控制,本人威信不高。在1953年卡巴卡危机中布干达王国在乌干达保护地所占的特殊位置危在旦夕,他在与乌干达总督进行交涉时一点也不让步,坚决要求允许布干达与乌干达的其余部分脱离而独立。他拒绝将英国的正式劝告意见向国会转达,因而遭到逮捕而被放逐。在布干达一些领袖的要求下于1955年回国,在法律上成为立宪君主。乌干达独立后穆特萨与总理米尔顿·奥博特就布干达王国在乌干达境内的职能及其主权完整问题发生争执,由于奥博特宣布推迟实行宪法,双方冲突迅速升级,1966年穆特萨逃亡英国,后死于伦敦。阿波罗·米尔顿·奥博特(1924年12月28日——2005年10月10日)是乌干达政治家,1962至1966年间出任该国总理,1966至1971年及1980至1985年期间两度出任总统。米尔顿·奥博特出生于乌干达北部阿帕克区的阿科科罗村,他的父亲是一个兰戈族地区酋长。1940年,奥博特在利拉开始接受教育,并曾入读马凯雷雷大学。大学时期,奥博特展现了他的演说天份,但后来因为参与罢课而被开除学籍(奥博特声称他自愿离开马凯雷雷大学)。他前往肯尼亚一家工程公司任职建筑工人前,曾在乌干达南部布干达工作。奥博特在肯尼亚参与了当地的独立运动。1956年他回到乌干达后,随即加入国家大会党,并在1957年获选为立法议会议员。1959年,国家大会党分裂成两派,其中一派由奥博特领导,与乌干达人民联盟合并成乌干达人民大会党担任反对党总裁数年后,奥博特与乌干达君主主义政党卡巴卡耶卡党结成联盟,在1961年获选为总理。1962年4月25日,奥博特正式上任,当时的乌干达总督是沃尔特·库茨。翌年,奥博特罢免国家元首伊丽莎白二世,布干达国王穆特萨二世成为总统,奥博特出任执行总理。奥博特出任总理期间曾与后来成为乌干达武装部队副指挥官的伊迪·阿明参与走私黄金的计划,当国会要求调查奥博特和阿明,奥博特临时废除宪法,剥夺五个部族王国领导人的权力,又逮捕几个内阁成员,这时他在紧急状态下拥有相当大的权力。这次事件使奥博特与批评其废除宪法的穆特萨总统的关系变得紧张,其后奥博特发动政变,推翻穆特萨总统,在1966年3月2日自立为执行总统奥博特名义上实行社会主义式统治,这使他在西方世界(尤其英国)不受欢迎,而他的统治地位也被军人动摇。

(二)1971年奥博特被伊迪·阿明将军推翻,流亡坦桑尼亚阿明在1979年被坦桑尼亚军队和乌干达流亡者推翻后乌干达在大选前被总统委员会领导的过渡政府统治,奥博特的人民大会党在1980年举行的选举中获胜,但反对党认为选举被操纵,以约韦里·穆塞韦尼全国抵抗运动组织为首的武装力量实行游击反抗,奥博特的全国解放军与叛军的战斗估计共造成10万人死亡。1985年7月27日奥博特再次被他的军队将领巴西利奥·奥拉拉-奥凯洛和蒂托·奥凯洛将军发动军事政变推翻,奥博特第二次被推翻后先后流亡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他曾被认为将会重返乌干达政坛,但他却在2005年8月宣布欲离任人民大会党总裁。2005年9月据报奥博特将于年底前返回乌干达,2005年10月10日奥博特因肾衰竭南非约翰内斯堡一家医院病逝。同月为奥博特举行的国葬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进行,总统约韦里·穆塞韦尼也有出席。但一些人包括卢韦罗三角大屠杀的生还者却对奥博特获得国葬感到不满,奥博特死后其妻米瑞娅·奥博特获选为新任人民大会党总裁。戈弗雷·比奈萨(1920年5月30日~2010年8月5日)出生于坎帕拉,他曾在乌干达马凯雷雷大学就读,随后于1955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获得法律学位,并被委任为御用大律师,在坎帕拉执业。他在50年代曾加入乌干达国民大会党和联合大会党,其后他加入乌干达独立后的首个执政党——乌干达人民大会党。1962年他被任命为司法部长,1968年他在制宪问题上与总统米尔顿·奥博特意见不合,因而辞职。伊迪·阿明在1971年夺权后比奈萨流亡到美国,在纽约州的芒特弗农继续当律师,他在美国曾参与反阿明组织。伊迪·阿明在1979年被推翻后比奈萨返回乌干达,这时优素福·卢莱出任过渡总统,为期68天。1979年6月20日比奈萨被任命为总统,1980年5月12日比奈萨把国家军队参谋长奥伊特·奥乔克撤职后被以保罗·穆万加为首的军事委员会撤职。乌干达随后由总统委员会领导,委员包括保罗·穆万加、约韦里·穆塞韦尼、奥伊特·奥乔克和蒂托·奥凯洛。总统委员会一直运作至1980年12月乌干达大选,比奈萨也参与这次选举,但被米尔顿·奥博特领导的人民大会党击败。比奈萨在位期间实行独特的政党合一“运动制”政体,这一体制允许政党存在,但不允许其活动,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消除政党之争与宗派主义,并被现执政党全国抵抗运动沿用至2005年。2005年12月乌干达全民公投后开始实施多党制,2010年8月5日乌干达政府发言人证实乌干达前总统戈弗雷·比奈萨当天在坎帕拉去世,终年90岁。乌政府发言人奥波洛特当天证实比奈萨的看护人员早晨准备叫醒他时发现这位前总统已没有生命迹象,据悉当天凌晨3时左右看护人员查看时比奈萨状态尚好。乌政府尚未就比奈萨去世的消息发表正式声明,但据当地媒体报道称比奈萨可能死于心脏骤停。

(三)印度洋委员会简称“印委会”,是1982年12月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塞舌尔三国外长在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召开会议,签署《路易港协定》,决定成立的组织。1984年1月三国外长在塞舌尔首都签署《维多利亚总协定》,印委会正式成立。成立宗旨:促进成员国间合作,协助本地区国家融入区域和世界一体化进程,并在国际合作中维护印度洋岛国的利益。组织总部是常设秘书处,位于毛里求斯卡特邦市,1989年设立。机构设置:首脑会议:负责解决重大方向性问题,目前已举行4次。部长理事会会议: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决定印委会的具体战略方针。由成员国指定1名内阁成员或政府代表组成,主席由各成员国按法文字母顺序轮流担任,每届任期1年。每年举行1次例会,截至到现在共举行33届部长理事会会议。常务联络官委员会:协助部长理事会会议并负责执行有关决议,每个成员国指派1名常务联络官,每年举行3次会议。秘书处:设秘书长、5名专员、1名行政和财政助理,秘书长负责协调印委会内部活动,并保证印委会各机构正常运转。秘书长由部长理事会会议任命,任期4年,不得连任。专门委员会:主要任务是就不同问题进行研究,并确定合作项目。现已设立商业与贸易、旅游、手工业、地区工业合作、环境保护、地区海运交通、体育、金枪鱼8个专门委员会,另外还设有一些专家小组,每半年举行1次专家会议。组织成员现有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塞舌尔、科摩罗和以法国名义加入的留尼汪5个成员及中国、欧盟、法语国家组织、日本、印度、联合国等观察员,行政经费由各成员国分摊。从1995年起各国的份额调整为:马达加斯加29%,留尼汪(法国)40%,毛里求斯20%,科摩罗6%,塞舌尔5%。发展经费主要靠欧盟、世界银行、法国援助。1984年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塞舌尔三国外长在塞舌尔首都维多利亚召开该组织首届部长理事会会议,签署成员国合作总协定,提出地区合作的目标,制订中期行动计划。1991年3月印委会第1届首脑会议在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召开,1999年第2届首脑会议在留尼汪圣但尼召开。2005年7月第3届首脑会议在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召开,确定加强政治、外交和安全合作;拓展经贸交往;促进可持续发展;弘扬本地区特性的新战略方针。根据2009年第25届部长理事会会议决议时印委会作为马达加斯加问题国际接触小组成员参与马政治危机的调解工作,2010年第26届部长理事会会议在留尼汪召开,通过涉及战略、政治和外交、经济、商业和基础设施、渔业、农业和能源、环境和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开发和地区安全、文化和社会等领域的一系列决议。2011年10月第27届部长理事会会议在毛里求斯召开,重申印委会将继续在维护地区稳定,捍卫成员国作为岛国在国际和地区组织内的利益,推进地区经贸合作、保护环境、维护地区安全、促进人文发展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会议决定成立一个由印委会秘书长负责、各成员国专家组成的打击海盗小组,机构设在塞舌尔。

伊迪·阿明

(一)伊迪·阿明·达达(1925年——2003年8月16日)是乌干达政治家、军事家,第三任乌干达总统,阿明与中非皇帝博卡萨、扎伊尔总统蒙博托被并称为“非洲三大暴君”。1925年伊迪·阿明·达达出生在乌干达西北部科博科的一个小部落,1941年就读于一所伊斯兰学校,但由于家贫,只上了4年小学。离校后阿明从事过很多临时性工作,曾是尼罗河曲棍球队中唯一的黑人运动员,此外他还蝉联1951-1960年度乌干达全国拳击赛冠军。1946年阿明作为助理厨师加入东非英国殖民军的非洲步枪队“皇家非洲来福枪军”第四营,1948年阿明成为下士。他头脑灵活、作战勇敢,善于巴结上级,阿明在军中步步高升,并受英国上级推荐,进入英国威尔特郡步兵学校深造。二战中的缅甸战争期间阿明在同盟国的军队服役,20世纪50年代他与肯尼亚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茅茅游击队”作战。1959年阿明被晋升为准尉,这是当时殖民军中黑人所能获得的最高军衔。1961年阿明被授予中尉军衔,1962年乌干达宣布独立,阿明被军方派往以色列接受军事训练。同年阿明因在镇压肯尼亚和乌干达少数民族间的冲突时所犯暴行被英军押送到乌干达时任总理米尔顿·奥博特处接受制裁,然而奥博特选择保护措施,只轻微地惩罚阿明。1964年阿明出任乌干达陆军和空军司令,1966年阿明获得准将军衔,成为乌干达陆军指挥官、乌干达武装力量副总司令。1968年阿明晋升为少将,1970年阿明成为军队司令,获得军队的控制权,而同年10月奥博特决定撤去阿明的职务。1971年1月奥博特命令阿明准备呈递一份书面报告,解释武器和军队资金的流失。奥博特离开乌干达参加联邦首脑会议时阿明被告知奥博特的军队将要逮捕他,于是他集结自己的军队,并于1月25日控制乌干达,10天后控制全国。后任乌干达总统,成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总司令。1974年阿明邀请法国电影导演巴贝特·斯特罗德为危机拍摄纪录片,1975年当选非洲统一组织的主席,同年在联合国大会发表演讲,1976年6月阿明被乌干达国防委员会任命为终身总统。

(二)1978年10月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发动对邻国坦桑尼亚的战争(乌坦战争),战争以失败告终,战争结束后阿明被追杀。1979年4月反阿明武装力量在坦桑尼亚军队支持下推翻阿明政权,占领乌干达首都坎帕拉。之后阿明逃亡利比亚和伊拉克,最后来到沙特阿拉伯,靠沙特政府的资助和他的4个妻子一起在港口城市吉达生活,2003年8月16日上午阿明在沙特阿拉伯吉达市的费萨尔国王专科医院去世。1971年刚上台时阿明通过解散米尔顿·奥博特的秘密警察部队、特赦55名政治犯(其中绝大数是他亲自集结在奥博特周围的)、许诺1974年自由选举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威望,之后阿明开始用铁腕手段统治乌干达,他通过处决和强行流放的途径铲除潜在的异己分子。所有仍忠诚于奥博特的官员都被处决,凡被指控为“奥博特的游击队员”的人都要公开处死。他还利用乌干达各部落和少数民族间的分歧使国家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以免威胁到他的统治。此外他发动军队使暴力合法化,以维护其权力。在阿明执政的8年中约有10万~50万乌干达人被杀,由于来不及挖掘坟墓,很多尸体都被抛入尼罗河,有一次因为尸体数量过多,位于金贾的一座主要水电站的进水口都发生堵塞。阿明执政的8年里乌干达的经济停滞不前,储蓄率降低到8%,通货膨胀率高达1000%。基础设施衰败以及生产性产遭到破坏,许多农业生产装置关停,设备频繁损坏也得不到维修,乌干达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咖啡的产量也下降。乌干达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实现扩张的半国营部门,由于增加大量废弃的和没收的工业(其他的则交给一些缺乏经验的私营业主)而变得臃肿不堪。整个扩张过程是以一种随意和无序的方式进行的,几乎没有考虑所有制的合理转变、补偿以及资金管控,也没有考虑半国营部门的管理约束。政府和半国营部门的管理体制需要适应恐惧和偏袒,许多行政部门和半官方机构的岗位由处于政治考虑而任命的人员所占据,同时没有对技术竞争的激励,也没有给予有关经济战略或政策的开放讨论空间。财政责任事实上并不存在,这导致普遍的资金滥用和腐败。

(三)1972年阿明向境内所有亚洲人发布驱逐令,虽然当时乌干达的经济命脉掌握在境内亚洲人手中,但是排外思想加上对财富的觊觎令阿明完全不计后果,这给乌干达经济带来灭顶之灾。90天内5万多个印度和巴基斯坦家庭全部被驱逐出境,而且仅限带走随身物品。阿明夺来他们的豪华轿车,就连百万富翁马德赫瓦尼在金贾的豪华宫殿也被阿明夺去。表面是驱逐行动,实际是一场大劫掠。结果亚洲人刚一消失,整个乌干达立刻陷入经济崩溃中,首都坎帕拉顿时连盐、火柴、食糖都供应不上。上台前英国情报人员分析认为阿明头脑简单而易于控制,支持他统治乌干达。阿明上台后英国立即给予援助,例如九百万英镑、五十辆装甲汽车,还派军事顾问帮助训练乌干达军队,扶持他做非洲代理。 1973年阿明发起对英国的“经济战”,断绝同英国的外交关系,将英国人的企业国有化。1974年阿明自称开始领导苏格兰脱离英国独立的斗争,他在军中创建一支“苏格兰部队”。年底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发布一份给全球领导人的文件,正式宣布发起苏格兰独立运动,自封为“苏格兰国王”,呼吁全球领导人支持“苏格兰事业”。英国与乌干达断交后英国仍秘密保持与乌干达的军火贸易关系,它不仅向阿明的秘密警察出售监视器,还向他们卖本国制造的汽车。在阿明发动政变时以色列曾提供巨大资助,在乌干达境内保了一支多达700人的军事顾问团。但是当乌干达要进攻坦桑尼亚时以色列拒绝为其提供武器的要求,遭到拒绝的阿明立刻翻脸,与以色列断交,把以色列大使馆转赠给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做据点。他向外表示崇拜希特勒,1975年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演讲,宣称希特勒杀害600万犹太人是对的。1976年一架载满以色列人的法国客机被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劫持,降至乌干达恩德培机场,劫机犯得到阿明的支持。7月4日以色列特种部队突袭机场,成功解救大部分人质,并报复性炸毁乌干达战斗机11架,打死乌干达士兵45人,乌干达空军几乎全被歼灭,一名未被营救的英裔以色列老人被阿明下令处死。1973年美国政府公开谴责在阿明统治下的乌干达严重的反人类行为,同时关闭在坎帕拉(乌干达首都)的大使馆,并且宣布将不再向乌干达政府提供任何经济援助。在美国义正词严的声明发表同时美国仍继续向阿明提供包括军用直升机在内的装备,给阿明的秘密警察高级头目提供专门训练。

(四)1975年中情局在美国国会已经明令禁止类似的售武行为的情况下向阿明提供炸弹等军事装备,帮助训练阿明的秘密警察,以帮助阿明镇压国内的反抗势力,当时的中情局局长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也卷入此次事件。1978年2月美国国会就乌干达局势举行听证会,7月通过决议抵制乌干达咖啡豆,美国的禁令大大削弱阿明的经济来源。与英国、以色列、美国断交后阿明转而寻求苏联、利比亚以及阿拉伯国家的帮助,苏联、利比亚给阿明提供更多的装备,给他的军队更直接的训练。而且对阿明有求必应,尤其是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提出一个议案准备谴责阿明在统治期间所犯下的反人类暴虐行为时大多数非洲国家都只投了弃权票,而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苏联利用否决权否决这个议案。1978年10月乌干达国内形势急剧恶化,阿明向邻国坦桑尼亚宣战,企图以此来转移国民视线。而此时坦桑尼亚得到英国援助的巨额军火,并发动反攻。阿明从苏丹招募2500名努比亚人,同时利比亚总统卡扎菲向乌干达部署2700人的利比亚军队。利比亚干涉后坦桑尼亚投入所有的军事力量,1979年4月上旬努比亚人和利比亚军队离开乌干达,4月11日坦桑尼亚联军占领乌干达首都坎帕拉,迫使阿明向东逃往金贾。随后的一个月里坦桑尼亚联军控制整个金贾,阿明开始流亡。阿明上台后从乌干达不同的部落和少数民族中选择妻子,逃亡时带着4个妻子、30个情妇和20多个子女,阿明至少有43个子女。阿明发现自己的情人有男朋友之后当场将其残杀,然后把他的尸体煮熟后吃掉。曾有记者向阿明求证他是否真的吃过人肉,阿明回答:“人肉太咸,不符合我的口味。”为了加深对整个国家的控制,阿明不断自封新的头衔,他喜欢把自己比作一个纯粹的父亲,要求乌干达人将他称为“爸爸”或者“伟大的爸爸”,他最喜欢的称呼是“乌干达全体人民的救星、国父,胜利大十字勋章、杰出服务勋章和军事十字勋章获得者,大英帝国的伟大征服者、陆军元帅、共和国总统阿明博士”。阿明最后在沙特阿拉伯政府的资助下和4个妻子一起在港口城市吉达生活,在吉达中沙特政府向阿明提供一套豪华别墅,并付钱给阿明配备汽车、佣人、厨师。

约韦里·卡古塔·穆塞韦尼

(一)约韦里·卡古塔·穆塞韦尼(1944年——至今)为乌干达政治家、现任总统兼武装部队总司令、全国抵抗运动组织主席,1944年穆塞韦尼出生于乌干达西部恩通加莫区,是巴尼安科莱人。他的姓解作“第七队员之子”,以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许多乌干达人参与的英国殖民军队国王非洲步枪团第七队。他的中名“卡古塔”承袭自父亲阿莫斯·卡古塔,阿莫斯·卡古塔以畜牧为生,他与穆塞韦尼的母亲在恩通加莫结婚,卡古塔也育有萨利姆·萨利哈和瓦奥莱特·卡朱比里。穆塞韦尼曾在姆巴拉拉高级中学和恩塔尔学校就读,高中时期他成为再生基督徒。1967年他进入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大学修读经济学和政治科学,开始进行激进的泛非政治运动。大学时期他创立大学生非洲革命阵线,并领导学生代表团前往葡属莫桑比克境内的莫桑比克解放阵线控制区,在当地的穆塞韦尼接受游击训练。在左派历史学家沃尔特·罗德尼的教导下他完成一篇学士论文,探讨弗朗茨·法农暴力革命理论在后殖民主义时期非洲的可行性。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党是莫桑比克政党,1962年6月25日成立,由莫桑比克民族民主联盟、非洲民族联盟和独立非洲联盟合并组成,名为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在成立之初该党内部在各种种族、意识形态和政治问题上存在争议,但最终以马克思主义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统一全党共识。1975年莫桑比克解放阵线领导人民获得独立,该阵线主席萨莫拉担任总统。1977年解阵党“三大”确定为“马列主义先锋党”,同年该阵线改名为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党,实行一党制。1986年萨莫拉因飞机失事遇难,希萨诺接任党主席和总统。1989年该党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主张尊重人权,维护和平与进步,缩小国内社会和地区差别,更加公平地分配财富,目标是建立以民主社会主义、平等、自由和团结为基础的莫桑比克社会。提出恢复和平、发展经济两大政策,宣布同“莫桑比克全国抵抗运动”谈判的12条原则。该党还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扩大公民权力。1994年多党制选举赢得议会52%席位,此后一直处于多数党地位,2005年3月解阵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选举格布扎为主席并兼任党总书记。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党简称解阵党,是莫桑比克执政党,1962年6月25日成立。原名莫桑比克解放阵线,1977年2月改为现名,现有党员近450万人,该党的纲领是争取莫桑比克的完全独立和解放。莫桑比克全国抵抗运动简称抵运。系莫第二大党,主要反对党。1976年初成立,其后长期从事反政府武装活动,曾拥有部队一万余人。

(二)1994年抵运正式宣布由军事组织转变为政党。同年被批准为合法政党。1994年10月举行的首次多党大选中该党获得37.78%的选票,在议会中占112席,成为莫第二大党。在2014年10月举行的大选中抵运党获得89个议席,其总统候选人德拉卡马获得36.6%的选票1970年穆塞韦尼加入乌干达总统米尔顿·奥博特的军事情报机关,当伊迪·阿明将军在1971年1月发动军事政变夺权后穆塞韦尼与包括奥博特总统在内的一些人流亡到坦桑尼亚。流亡坦桑尼亚反对阿明统治的军人(主要为兰吉和阿乔利族人)在1972年9月入侵乌干达,但被击退,损失惨重。之后坦桑尼亚和乌干达两国签订和平协议,叛军被禁止在坦桑尼亚境内从事反乌干达政府的活动, 随后穆塞韦尼在坦桑尼亚北部城市莫希一所学校短暂担任讲师。1973年他离开主流反乌干达政府力量,组成国家拯救阵线。同年8月他与珍妮特·卡塔哈结婚,他们育有5名子女。1978年10月伊迪·阿明总统下令入侵坦桑尼亚,以夺取卡盖拉区。从1979年3月24日至26日穆塞韦尼和国家拯救阵线在莫希参与流亡者和反阿明组织举行的聚会。他们克服意识形态的分歧,共同组成乌干达全国解放阵线,穆塞韦尼被委任为11人执行委员会成员之一,委员会主席是优素福·卢莱。其后全国解放阵线与坦桑尼亚军队合作对乌干达军队展开反击,最终阿明在1979年4月被推翻,穆塞韦尼被任命为卢莱政府的国防国务部长,成为当时最年轻的部长。他在国家拯救阵线时期招揽的数千名士兵被收编进政府军队,他们仍然效忠穆塞韦尼,但将会在第二次奥博特时期的政变扮演重要角色。1979年6月卢莱在内斗后下台,戈弗雷·比奈萨获选为全国解放阵线的新主席,比奈萨采用与卢莱相似的方法巩固权力。11月穆塞韦尼从国防部长调任区域合作部长,比奈萨执掌国防部。1980年5月比奈萨在试图把国家军队参谋长奥伊特·奥乔克撤职后被软禁,实际上这是保罗·穆万加、穆塞韦尼、奥乔克和蒂托·奥凯洛发动的一次政变。之后一个总统委员会组成,由穆塞韦尼出任副主席,该委员会迅速宣布将于12月举行大选。1981年穆塞韦尼在国内已有一定名气,他创建一个新的政党——乌干达爱国运动,并领导该党参与大选,与其他三个政党竞争,包括前总统米尔顿·奥博特领导的乌干达人民大会党、保守党和民主党。人民大会党和民主党被视为主要的竞争者,官方结果显示人民大会党在选举中获胜,穆塞韦尼的乌干达爱国运动只获得126个席位中的一席。但选举中的一些事件损害选举的认受性。

(三)策划选举时总统委员会主席保罗·穆万加支持人民大会党的意见,认为每个候选人应使用一个独立的票箱,但这被其他政党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会使选举更容易被操纵。选区的设置也被认为对人民大会党有利,支持人民大会党的北乌干达选区的选民人数比反人民大会党的布干达选区少。选举当天穆万加又宣布选举结果在公布前需经他批辖,这都增加人们对选举舞弊的疑虑。落败的政党也因此拒绝承认新政权的合法性。穆塞韦尼和他的支持者回到乌干达南部与西南部的大本营后组成人民抵抗军,他们遂计划发动叛变,以推翻米尔顿·奥博特总统和其军队乌干达全国解放军。1981年2月6日人民抵抗军在穆本德区中部发动第一场战斗,后来人民抵抗军与前总统优素福·卢莱的武装部队合并为全国抵抗军,并成立新政党全国抵抗运动。此外一些阿明的支持者在乌干达西北部组成其他两个反政府武装组织——乌干达全国拯救运动和前乌干达国家军队,参与反抗奥博特的战斗。为了成立新政府,穆塞韦尼在1984年7月提出“十大纲领”,覆盖建立民主制度、保障人身及合法财产的安全、加强国家团结、捍卫国家自主、建设独立、一体化和自给自足的经济、改进社会服务、遏止贪污和滥权、革除不平等、与其他非洲国家合作以及建立混合经济体制10个范畴,这也是全国抵抗运动的政治纲领。截至1985年7月国际特赦组织估计奥博特时期的冲突导致超过30万平民死亡,美国中央情报局则估计死亡人数超过10万。前者从1982年起开始就乌干达的人权状况向奥博特政府提出抗议,侵犯人权的情况以卢韦罗三角地带最为严重,这段时期国际社会对奥博特政权无视人权的批评在无形中使穆塞韦尼得到更多的支持,但奥博特本人却一直坚持把卢韦罗三角的状况归咎全国抵抗军,奥博特政府对动乱的强硬压制也使乌干达人口最多的民族“布干达族”与全国抵抗军联合起来对抗全国人民大会党。1985年7月27日由于乌干达人民大会党内部分裂,奥博特军队的前将领阿乔利人蒂托·奥凯洛成功发动军事政变,推翻奥博特。但穆塞韦尼和全国抵抗运动不满他们四年来的革命成果被全国解放阵线独占,而且他们认为后者在奥博特第二次执政期间侵犯人权,声誉受损。不过全国抵抗运动最终同意由总统丹尼尔·阿拉普·莫伊领导的肯尼亚代表团主持,与全国解放阵线举行和谈。和谈于8月26日至12月17日举行,期间讨论过程十分激烈,会后达成的停战协定随即失效。后来双方在内罗毕达成终极协议,内容包括停火、坎帕拉的非军事化、全国抵抗军与政府军的融合以及吸收全国抵抗军人员加入军事委员会,但这些条款从未实行。

(四)由于肯尼亚代表团缺乏对乌干达形势的深入了解,而且和谈并没有邀请一些有关的乌干达人以至国际人士参与,双方最后未能达成持久协定。穆塞韦尼遂拒绝与政府军分享权力,当时全国抵抗军有能力在军事上取得完全胜利。1986年1月推翻奥凯洛军政府,就任总统兼国防部长、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谈举行期间穆塞韦尼尝试讨好扎伊尔总统蒙博托·塞塞·塞科,以防止扎方支持奥凯洛的武装部队。1986年1月20日数百名忠于伊迪·阿明的军人被扎伊尔军方护送进入乌干达境内并介入内战,这些军人曾在扎接受秘密训练,十天前获奥凯洛接触并罗致。但这时全国抵抗军获胜的形势已不可逆转,当叛军从南方和西南方逼近首都,1986年1月22日驻守坎帕拉的政府军开始集体离职。 25日穆塞韦尼领导的武装部队抵达坎帕拉,全国抵抗军推翻奥凯洛政府,翌日宣布获得胜利。1986年1月19日穆塞韦尼宣誓就任总统,仪式由在英国出生的彼得·艾伦法官主持。仪式结束后穆塞韦尼说:“这不只是守卫军的转变,而是根本的改变。”他在国会外向数千人群保证乌干达将恢复民主,他说:“非洲的人民、乌干达的人民有权拥有一个民主政府,这不是任何政权的恩惠。拥有最高统治权的当是大众,而不是政府。”1987年10月穆塞韦尼与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在白宫会面,2001年3月蝉联总统一职。2005年11月乌干达议会修改宪法,取消对总统任期的限制,使穆塞韦尼获得再次角逐总统的资格。2006年2月再次当选总统,同年5月宣誓就职。贪污腐败,宗派主义色彩浓厚,无法重整社会秩序,公信力低下,这些都是后阿明时期乌干达政权的特征。穆塞韦尼需要避免这些错误,以免重蹈其前任者的覆辙。全国抵抗运动宣布成立一个任期为4年的过渡政府,其族群基础比以往更为广阔,不同派别在政府的代表都由穆塞韦尼亲自挑选。穆塞韦尼政权又以派系冲突频繁为由限制各政党及它们的支持者活动,在新体制下政党的存在没有被禁止,但政党不能直接指派候选人参加选举。穆塞韦尼在这个体制下要求所有乌干达人民对其效忠,这个体制就是乌近20年来的政治基石。1986年新政府成立后全国抵抗运动委员会代行临时议会职能,负责管理地区事务,包括确保定价商品的平均分配,委员在各乡直接选出这是乌干达人民数十年来经历不同程度的独裁统治后首次体验直接民主选举。

(五)新政府在国际间获得广泛支持,饱受内战破坏的经济也在穆塞韦尼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下出现起色,这些政策主要针对重点问题如恶性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穆塞韦尼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理想,采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倡议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措施。1987年乌干达开始参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复苏计划,计划目的包括回复经济动机以刺激投资、就业率和出口的增长;鼓励贸易和增加贸易货物的种类(主要强调刺激出口);去除官僚系统中保护公营企业的措施,以促进持续的经济增长和透过私营部分的发展;在各阶层使贸易自由化。1986年1月后穆塞韦尼继续担任全国抵抗军的最高统帅,莫伊领导的肯尼亚政府起初怀疑全国抵抗运动政府支持该国的异见组织,1987年下半年双方军队更在边境城镇布西亚对峙,这时肯乌两国的紧张关系达到顶点。如果肯尼亚关闭边境,乌干达的经济将会受到严重损害,因为作为内陆国家的乌干达需要使用肯尼亚蒙巴萨的港口进出印度洋。在对抗奥博特期间全国抵抗军不论国籍,招募任何愿意战斗的人。许多居于乌干达的卢旺达流亡者曾受到奥博特政权的迫害,这促使他们加入全国抵抗军的编制,穆塞韦尼掌权后数年里乌干达武装部队的发薪名单中仍有几千名卢旺达人。1990年9月30日夜晚全国抵抗军军中约4000名卢旺达士兵秘密离开军营,加入其他武装力量,从乌干达攻入卢旺达,那时卢旺达爱国阵线其实有大量成员以秘密小组形式在全国抵抗军中活动。卢旺达爱国阵线(简称爱阵)是一个由卢旺达流亡者组成的组织,致力于对抗与穆塞韦尼和全国抵抗运动有联系的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政府,爱阵的领导人如弗雷德·鲁维甘巴和保罗·卡加梅都是全国抵抗运动的创始成员。战火爆发时穆塞韦尼和哈比亚利马纳正在美国参与联合国会议,有观点认为爱阵选择这个时机是为了让穆塞韦尼与他们的行动保持距离,直至无法阻止他们,卢旺达政府军在比利时、法国和扎伊尔的大规模援助之下才击退叛军。卢旺达爱国阵线(简称FPR)是卢旺达的执政党。1979年卢旺达难民协助推翻乌干达独裁者伊迪·阿明后一些图西族人创建卢旺达全国统一联盟,寻求重返卢旺达。他们曾协助约韦里·穆塞韦尼在乌干达内战中对抗掌权的米尔顿·奥博特,当穆塞韦尼的全国抵抗军在1986年成功占领乌首都坎帕拉时全军1.6万人中约四分之一的战士都是卢旺达人,穆塞韦尼政府组成后一些全国统一联盟的成员如弗雷德·鲁维甘巴和保罗·卡加梅都在全国抵抗军中掌握一定的权力。

(六)1987年12月全国统一联盟第7次代表大会在坎帕拉召开,会中决定将党名改为卢旺达爱国阵线,其成员主要由参与乌战争的战士组成,这时的卢旺达爱国阵线比当初的全国统一联盟更军事化。1990年10月1日爱阵的武装部队“卢旺达爱国军”放弃他们在乌干达军队的职位,入侵卢旺达北部,但被扎伊尔和法国军队击退,鲁维甘巴在入侵过程中战死,卡加梅遂接管军权。1994年4月6日时任卢旺达总统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乘坐的飞机被击落,哈比亚利马纳丧生,导致约100万名平民死亡的卢旺达大屠杀展开、爱阵乘势再度发起战斗,并在同年7月19日成功夺权。穆塞韦尼被指责共谋参与这次入侵,或在入侵时没有控制其军队,爱阵其后遁迹于乌卢两国边境的维龙加山。哈比亚利马纳指控乌干达容许爱阵使用其领土为后方基地,遂炮轰位于边境地区的乌干达村庄作为回应,乌干达方面亦有还击,双方的交火使6万多人逃离家园。虽然两国在商议安全协议的过程中都同意在共同边境实行合作防御,但再次冒起的爱阵在1992年底已攻占卢旺达北部的大部分领土。1994年4月卢旺达总统哈比亚利马纳和布隆迪总统恩塔里亚米拉乘坐的飞机在基加利机场上空被击落,这引发导致80万人死亡的卢旺达大屠杀,爱阵在乌干达军队的协助下乘势攻占基加利并掌权。1995年4月乌干达中断与苏丹的外交关系,以抗议喀土穆对活跃于乌干达北部的叛军圣灵抵抗军的支持,对此苏丹亦指乌干达支持该国叛军苏丹人民解放军,两个反政府武装都被怀疑活动于乌苏两国的边境地区。乌干达和苏丹的争端至少可追溯至1988年,乌干达难民在阿明和奥博特执政期间聚居于苏丹南部,穆塞韦尼1986年掌权后这些难民之中许多都参与乌干达的反政府武装,包括尼罗河西岸阵线和后来的圣灵抵抗军。在一段长时间内穆塞韦尼政府视苏丹为对乌干达安全的最大威胁。全国抵抗运动掌权后承诺回复治安和尊重人权,穆塞韦尼之前制定的“十大纲领”也有涉及这两点。虽然穆塞韦尼已成为坎帕拉新政府的首脑,但全国抵抗运动的影响力尚未能遍及全国,还面对着一些叛乱活动。自从穆塞韦尼的总统任期开始,他便得到来自南部和西南部地区的大力支持,这些以班图族人为主的地区是穆塞韦尼的根据地。为了取得东北部的一个向来缺乏政治影响力的族群“卡拉莫琼人”的支持,穆塞韦尼尝试招揽该族人进入政府,但更难以处置的是沿苏丹边界的北部地区。

葡萄牙语国家共同体

(一)葡萄牙语国家共同体(CPLP)于1996年7月17日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正式宣布成立,由葡萄牙、巴西、安哥拉、莫桑比克、几内亚比绍、佛得角、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东帝汶和赤道几内亚9个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的国家组成,这9个国家地处欧洲、亚洲、非洲和拉美,总人口约2.5亿,共同体总部设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成立葡语国家共同体的建议是1989年巴西总统佛朗哥最早提出来的,同年葡语7国首脑在巴西马拉尼翁州首府圣路易斯举行会议,签署关于建立国际葡萄牙语协会的纪要。会后不久巴西总统佛朗哥提出葡语国家加强跨地区合作的建议,并倡议成立葡语国家共同体。1993年巴西提出一项共同体制度化计划,得到其它6国的普遍赞同,此后葡语7国多次举行圆桌会议,就推进建立葡语国家共同体、共同议会、葡语大学、国际葡语协会等事宜进行深入的磋商。并于1996年7月17日正式成立葡语国家共同体。共同体由巴西、葡萄牙、佛得角、几内亚比绍、莫桑比克、安哥拉、圣多美和普林西比7国组成,2002年7月31日首脑会议决定接纳东帝汶民主共和国成为该组织的正式成员国。其宗旨是在相互支持、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政治协商和在经济、文教和社会等领域开展合作,在共同体内国家不分大小,地位一律平等。共同体的最高机构是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此外还设有一个由成员国外长组成的常设理事会和一个由各成员国国民议会代表组成的议会。葡语8国地跨南美、欧洲、亚洲和非洲,面积约1071万平方公里,人口逾2亿。这些国家都以葡萄牙语为官方语言,文化关系密切,相互间存在着历史缘由造成的“特殊的传统关系”。2004年7月第5届葡语国家共同体首脑会议在圣多美和普林西比首府圣多美开幕,与会的各国领导人将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上集中商讨如何改善管理和增加透明度,讨论并签署防治疟疾和艾滋病的合作协议,以及对执行特别资金使用的指令性计划进行评估。

(二)共同体的执行秘书处负责设计并执行项目及计划,它位于葡萄牙里斯本。执行秘书有两年的任期,只能被重选一次。共同体的方针及重点由半年一次的国家首脑会议确定,共同体的行动计划由每年的外长理事会议批准,此外还有常设指导委员会每月召开会议来跟进特别的计划及项目,共同体由八个成员国负担经费。在东帝汶成为成员国后,2002年起的葡语国家共同体旗帜上有八个花瓣,而不是七个。2006年7月10日葡语国家共同体成员国议长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举行特别会议,决定正式成立葡语国家共同体议会。据会议的决定时议会主席一职由各成员国轮流担任,每两年改选一次。2014年7月23日在东帝汶举行的第十届葡语国家共同体首脑会议上赤道几内亚被正式接纳为成员国,成为该组织的第9个成员国,赤几总统奥比昂亲赴东帝汶出席会议。主要计划:葡语国家共同体艾滋病计划,旨在帮助五个非洲成员国;企业家技能发展中心,在安哥拉罗安达建立公共行政发展中心,在莫桑比克马普托建立;东帝汶官方语言中心;防治疟疾会议,在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举行;葡萄牙语语言调查;数字化学校和大学;几内亚比绍选举,东帝汶总统、诺贝尔奖得主若泽·拉莫斯·奥尔塔是葡语国家共同体在选举过程中的代表;支持几内亚比绍重建公共机构的紧急计划;重建东帝汶司法及公共行政;对抗贫穷和饥饿;“Felino”演习,葡语国家共同体军事力量年度联合演习;葡萄牙语国家共同体电影节。葡语国家有超过2.23亿的人口遍布全球,有相似的文化及共同的历史,葡语国家共同体的国家总面积超过1074.2万平方公里,比加拿大还大。自成立起共同体就帮助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几内亚比绍解决政变引起的问题,从而帮助两个国家进行经济重建(如圣多美)及民主重建(如几内亚比绍),共同体的领导人们相信安哥拉和莫桑比克以及东帝汶的独立有助于共同体的长远发展及多边合作的加强。

(三)在葡语非洲及东帝汶中有许多孩子不能上学,这些地区的教育机构向葡萄牙及巴西寻求帮助加强人们讲流利葡语的教育,如在许多城市及乡镇建立贾梅士学院语言中心及分支。葡语正在成为南部非洲的主要语言之一,如纳米比亚和南非都教授葡语。在讲葡语的发展中国家中葡语作为政府及经济用语意味着讲葡语的非洲国家人民可以与世界上的其他地方的人工作与交流,特别是经济实力更强的葡萄牙及巴西。许多非洲讲葡语的国家的领导人担心语言标准未达流利要求,并将葡语列为学校必修课以使年轻非洲人可以说一门世界性的语言并在今后的生活中获益。葡萄牙语国家共同体外长理事会于2006年6月18日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举行关于讨论东帝汶局势的特别会议上决定派遣一个由部长和专家组成的代表团前往东帝汶进行考察,葡萄牙、安哥拉、莫桑比克、巴西、佛得角、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几内亚比绍和东帝汶8个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国家的外长及代表参加当天的会议,会议结束时发表的公报说葡语国家共同体成员国外长理事会重申对东帝汶当局的政治支持,但对造成人员伤亡的动乱予以谴责。公报敦促东帝汶各政治力量继续进行对话,认为政治对话有利于局势的稳定,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条件。公报呼吁国际社会为东帝汶局势的稳定作出积极的、应有的努力,并向东帝汶人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以帮助东帝汶人民克服这段时间的困难。葡语国家共同体外长理事会主席、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外长卡洛斯·古斯塔沃·多斯·安若斯在会议结束后会见记者时说这次会议很重要,代表团将很快组成并前往东帝汶。葡萄牙外长多阿马拉尔表示葡语国家共同体成员国应该有自己的共同行动,并为联合国进行有效的决策提供正确的建议。他说鉴于这段时间东帝汶局势仍然动荡不定,有必要向东帝汶派遣联合国维和部队,葡语国家共同体成员国应该积极加入联合国的维和部队。


非洲历史之乌干达篇(第一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