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消费情怀的“票房冠军”——简评《决战中途岛》

2019-11-17 09:50 作者:千本蔷薇十字  | 我要投稿

不久前上映的《决战中途岛》真可谓是一部话题影片,这部影片上映之后获得了美国票房周榜冠军,但是在美国的各大电影评价网站上却普遍获得了不及格的分数(烂番茄上新鲜度43%,Metacritic上评分47/100,在同档期电影里尽管不是垫底但也是倒数)。而在国内评价方面舆论也是口径不一,我认识的很多小伙伴都觉得这部电影十分好看,但是我却能看到许多做影评的UP主对影片给出极低的评价。如此强烈的反差让我对这部电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平时几乎不会去电影院看电影的我(因为人身在德国,去看没有字幕的鸟语电影对大脑负担过大)也基本是第一时间观看了这部影片,也因此有感而发,也终于理解为何这部电影的评价和市场表现如此两极分化。

过去一周的北美周末票房榜单(11月8日~10日),可见Midway高居榜首,但是评分却是倒数(数据来源:烂番茄网站)

先说结论,如果非得要我给出一个好坏评价,那我认为这是一部不及格的影片,如果满分100分让我打分我会给50分。具体为何要给出这样一个分数,我们接下来详细说。

由于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观影者和军事爱好者,过于专业的技术层面的我是一窍不通,评分和这篇简评也完全不会涉及什么镜头和分镜运用啊,特效制作和使用啊这些东西,我觉得导演肯定比我懂。我给出如此低分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只有一个——这部电影跑题了。

这部电影,中文片名《决战中途岛》,英文片名“Midway”,宣传影片向人们展示了数分钟的激烈海空战场面,文字简介上写着“美国大兵坚持参与中途岛海战”……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向我们预示着,《决战中途岛》这部影片将会是以中途岛海战的宏大战争场面为主要卖点的,再加上导演是以拍摄大场景灾难片见长的艾默里奇,似乎只要片中没有太多太过于离谱的抗战神剧桥段(谢尔曼M1什么的),这部影片的质量应该差不了。然而事实却令我大跌眼镜,我怀着期待的心情走进电影院,电影院的荧幕上开始放映“珍珠港”。起初我十分疑惑,看了看自己的电影票,上面白纸黑字写着“Midway”而不是“Pearl Harbour”,后来我在内心告诉自己,也许导演是想通过珍珠港事件的惨烈来反衬美国海军的困难处境和美国大兵的爱国心理,安排上一小段时间讲述也未尝不可。然而当我耐心地看完“珍珠港”,随后接踵而来的是“空袭马绍尔群岛”、“空袭东京”和“珊瑚海海战”。当这“四部电影”播放完毕的时候,距离开映已经过去了一个多小时,随后又经过了大约15分钟的密码破译,我终于看到了中途岛岛上的风景。

相信就算是没看过影片的小伙伴看到这里也应该已经明白了:《决战中途岛》是一部时长2个多小时的影片,而这其中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跟中途岛海战毫无关系,是在讲述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海战初期的遭遇和行动。如果这部电影不叫“Midway”,而叫《太平洋海战》、《企业1942》、《企业号在太平洋》之类的,我可能都不会给这部影片打这么低的分数。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她的名字叫“Midway”。诚然,珍珠港事件、珊瑚海海战等是行动中途岛海战爆发的背景因素,但背景毕竟是背景,你花一个小时的时间,占据整个电影片长一半的时间去描述背景,这叫喧宾夺主,换句话说就是跑题。以此前拍摄的战争片《敦刻尔克》类比的话,这种剧本安排就好比是在电影开头那个英国士兵撤退到敦刻尔克海滩之前,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给你讲讲德军是如何通过阿登山区突破马奇诺防线的。再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来类比的话,这种剧本安排就好比是你小学初中写作文,老师给你个命题叫“我最后悔的事”,800字,然后你花了400字写了你第二、第三后悔的事,400字写了你最后悔的事。这种作文我相信,如果满分60分的话,老师给你个20分的辛苦分了不起了,因为你跑题了。诚然,你可以用第二、第三后悔的事情来反衬第一后悔的事情的后悔程度,但这完全是可以用两三句话解决的事情,你用了一半的篇幅,那就叫喧宾夺主——跑题。从这个角度看的话,我给这部跑题的电影打个50分其实已经算是相当高的分数了。

中途岛(红圈处)地处太平洋中央,是夏威夷群岛的前哨基地,同时对于日本进占大洋洲诸岛是难以忽视的障碍,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不过电影对此只字未提

《决战中途岛》这部电影,开映半小时你才能第一次听到“中途岛”这个词,开映一小时你才能看到中途岛长什么样,看完整部两小时的电影你也不知道中途岛在现实里到底在什么位置、日本到底为什么要打这里。整部电影在珍珠港事件、空袭马绍尔群岛、空袭东京、珊瑚海海战和中途岛海战这5个事件上几乎分配了同样的时间资源,除了珊瑚海海战之外,几乎就是哪个事件耗时长那么哪个事件在影片里占比就高。由此我十分赞同部分影评里评价该片为“流水账”——叙事毫无重点,耗笔墨多的场景不是因为这个场景与主题多么相关需要多么复杂的手法来强调突出,而是单纯因为你要是写记录文档它就需要这么多字。由此也导致这部影片绝大部分的人物形象很不鲜明——登场人物过多,除去导演可能想要塑造的主角贝斯特,其他人基本就是谁在历史上说的话多谁的露脸次数就多,我们对于人物的印象多来自于自己所知道的历史而非电影塑造。就比如斯普鲁恩斯,你可能看完电影都不知道这个人在哪里出现过;再比如尼米兹,你可能看完电影都不知道这个人究竟对海战结果有多大影响。

我可以理解导演想要尽量还原历史、满足一些历史控需求的想法,但是这部电影毕竟不是纪录片,而且就算是纪录片,也不该用这种一板一眼的记录文档式的进程安排,毕竟记录文档≠纪实文学。作为一部叙事电影,一部已经起名叫“Midway”的电影,如此主次不分的剧情进程安排着实令一般观众难以给出很高评价。再加上以考据党的眼光看这部电影从历史角度也是充满瑕疵,日军5艘大和、珊瑚海沉了一艘约克城这些建模上偷懒的事情都不提,单就是美军机队没有战斗机掩护、SBD没有挂载千磅炸弹、航母舵机响应比汽车转向还快、高空水平轰炸机被中小口径高炮射下来这些常识性错误就注定令该片同时也难以在硬核观众群体中获得高评价。

前文未提到的历史瑕疵:九九舰爆是日军轰炸中途岛的主力机型,图示为赤城号的载机。不过如果你看过电影、对日军轰炸中途岛机场的场景有印象的话,你有见过长成这样的飞机吗?

我相信大部分观众都是被电影的标题所吸引而来,因为近些年战争题材的电影真的是少之又少,主打大规模战争场面的更是几乎没有,再加上《决战中途岛》又是在这一类型中凤毛麟角的海战题材,因此很多历史迷、海军迷是满怀期待和情怀走进电影院去观看这部影片的。但很可惜,我们的期待和情怀带来的是一部跑题的作品,正所谓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这部电影的高票房和低评价的反差也就很好理解了。

不过平心而论,这部电影不看前面一个小时的背景介绍的话,还是一部比较不错的战争电影,完整叙述了中途岛海战的始末,成功塑造了贝斯特这个英雄飞行员的形象,宏大的战争场面也是让人直呼过瘾。虽然在某些细节的真实性上有些小瑕疵,但这毕竟是电影,在这方面做到十全十美几乎是不可能的。单就最后一小时的观感来说,除了在日军击沉约克城号这一场景上过于省略之外,其他方面至少有70分以上的水准。

然而,可惜的就是,这是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


消费情怀的“票房冠军”——简评《决战中途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