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智源论坛 | 邵嗣烘:人类的终极在哪儿,我们为什么知道我们是我们?

2019-08-09 13:36 作者:智源社区  | 我要投稿

2019 年 5 月 9 日,由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Beijing Academy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BAAI)主办的“智源论坛——人工智能的数理基础”系列报告第一场开锣。论坛当日,北京⼤学副教授邵嗣烘分享了其在人工智能数理基础领域的研究探索。

北京⼤学副教授 邵嗣烘

北京大学副教授邵嗣烘带来了《面向智能的数学》主题报告,探讨在脑神经⽹络上建⽴数学模型来剖析由物质世界的物理定律演变成思想世界的意识智能的过程。现在谈到网络,很多人会在计算机里做成一张图、一些点,画边连起来。但如果你用这个方法去研究人的大脑,生成的图会非常庞大。前者是一条连续的线;后者则是一个个离散的点,这二者虽然都叫数学,但离散数学更多是在计算机这边关注,连续数学就是大家常说的那一类。邵嗣烘的观点是,应该有一个更大的框架,把这两个东西放在一起考虑。他自己做的工作就是把一些离散的东西通过某一种变化变成连续的东西,因为连续的数学里面有很多很强大的工具,有这么多年的积累可以使用,只要转化过来,就可以尝试通过其中的工具解决问题。

查看完整报告视频请点击此处《面向智能的数学》

邵嗣烘一开场便甩出了人类的终极问题——我们人类现在在哪儿,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并紧接着发问,“在这些终极问题之前,我们是否应该问问自己,‘我们为什么知道我们是我们’?”这就涉及到我们人脑是怎么形成意识,或者说人工智能何解。所谓人工智能,其根本上就是想通过我们目前理论能够理解的方式去模仿智能或者探索智能的机理,但是离不开“人工”两个字就是它就一直是人工的,我们想做的事情是在这个这终极问题上做一个可能的探索。

人的意识会带来非常美妙的东西,牛顿被苹果砸到脑袋,想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张益唐教授在朋友家的后花园里散布,突然想通把孪生素猜想往前推进的关键一环……这中间的过程又是如何发生的?无论人脑产生的是美妙的想法,还是那种令人追悔莫及的念头,都是人的一部分意识而生。

而这一切的物质基础——大脑,则是由约 1000 亿个神经元构成的脑神经网络。而组成神经元的微观粒子更是与自然界中的原子别无二致,那么该网络又是如何在在思想世界里产生意识的,是否满足量子力学的规律,所谓智能又从何而来?这个课题在学术界早有关注,但至今仍搁浅在学说阶段,一直都没有太大进展。究其原因,一言以蔽之,曰“测量难”,无论是微观世界的神经元定位,还是物理学层面去测一个对象的量子力学行为,都相当困难。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邵嗣烘及其团队计划并展开了一系列探索,包括基于量子力学的维格纳函数的模拟,以及了解所谓的图上的数学和算法问题等,其目前已取得的主要代表性成果包括:获得了多体狄拉克波函数的渐近行为,为发展高精度相对论波函数方法提供了数学基础;发现了非线性狄拉克孤波的多峰结构,揭示了该结构会破坏稳定性,对领域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利用维格纳方程的数学结构,设计了一类高精度数值格式,实现了四维相空间内确定性的含时计算;给出了多体维格纳方程分枝随机游走算法的数学理论,为量子动力学模拟提供了一套新的随机算法思路。

分享最后,邵嗣烘感慨道,事实上我们直到去年才有机会看到一个果蝇的脑神经元,可能是时候从根上或者从数学理论去理解人工智能的问题了,也许我们才刚刚开始……


关于主办方


智源论坛 | 邵嗣烘:人类的终极在哪儿,我们为什么知道我们是我们?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