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之二 任其风云变幻 ,我当奋力向前
作者 吕东平
县里既然对我冠以“跑马占荒,独立王国”之名 ,那么我就主动请求“招安” 。若获县上允准,也算了却我等心愿,实现了大家梦寐以求的落户梦想。但遗憾的是公社和县里并未予允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盲流点”的名声也越传越大。永丰大队抢地未成 ,只好在我们东面几里的地方盖起了一个窝棚 ,听候原大队安排。由王成任带领已经

上来的几个人暂时在那里留守着,一切吃用都是永丰大队供应,他们仍然挣着整劳力的工分,倒也悠闲自在。
在我们再往东十里左右的地方,也盖起了一个小窝棚,是拜泉县的李栋杨带几个人来的,也想在此谋生。我们的影响比较大,外界在不断讲“盲流点”的故事,县社两级政府也在我们身上费了不少的精力。至于外界,并不知道还有“永丰点”,“拜泉点”。永丰大队自抢地未成之后,已不再虎现耽耽。只好安排筹备建点的那些人,先在我们东面搭窝棚住着,以待时机。
此时的“永丰点”,“拜泉点” ,都处在等候阶段,都在观察“盲流点”的进展,作为他们的风向标。
这是为什么呢?我简单理顺一下,大家就明白了。
最初,我们是自发的开荒建屯,自筹物资,自筹经费,自求外援。全部自力更生,以最快的速度,促成开荒建屯的既成事实。这本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不但解决了若干外来打工人员的生产生活问题,还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团结。
尽管如此,由于我们都是无本地户口的人员,公社不予承认,县里也不予“招安”。
就在这种情况下,本县永丰大队趁人之危,借机抢夺我们的土地。他们以本县老户的资格,幻想取而代之。出于我们的强烈的谋生欲,促使大家奋力保卫土地,决不让步。致使永丰抢地失败,才另作计议。他们原想依本地老户资格,幻想抢地成功,加之他们背景以及与县社领导的关系,想取而代之。
但现在不行了,变化比计划还快。“盲流点”的声誉虽在日益提高,却仍不能正名,永丰抢地的传闻又在一定范围内被议论纷纷。
处于这种形势下,如何处理“盲流点”和“永丰点”的问题,摆在众目睽睽之下,县社有关领导为避“以权谋私”或“行贿受贿”之嫌,为了防止老百姓说三道四,胡乱猜想。必须严格清正行事,更须重新斟酌处理。
也就是说,别说当初永丰还没开地,即使在我们打阡范围内抢了地,也根本不可能被承认。因为这时候的“盲流点”在外界,已成为是上道口的代名词,任何后来者不可能取而代之 ,也只能处于从属位置。这里逐渐形成了以“盲流点”为主体的格局,促成了大家共存亡的局面。
县社领导曾设想,让哈尔通大队来开发上道口。因这里是哈尔通大队近邻 ,又是哈尔通人常来打渔狩猎的地带。纳入哈尔通版图,再成立一个屯子,让哈尔通管辖这片荒原。
但哈尔通陶书记,田队长都是仁义之士。土地本是我去求援,陶书记为了帮助我们建点,才无偿帮我们开垦的。事到如今,如果再归为哈尔通所属,他们根本就不会那么做的!
最关键的是 ,哈尔通大队要顾全自己利益。那个时代还是人民公社大帮哄体制,他们土地辽阔够用。社员们都是交公粮,挣工分,地太多也忙不过来,根本不需要扩张建点。
从经济角度考虑, 若新建一个屯子,是一项艰巨的工程。要建筑住房,要购买农业机械,要建学校,要建卫生所,修路,要安排新迁人员的衣食住行等等。哈尔通大队反复衡量后,予以谢绝。
从另一方面说,假设哈尔通接收,对我来说无所谓,我倒是赞成。一是土地是人家帮我开的。二是如果哈尔通接收 ,必然会同时安排我们兄弟落户,上道口仍会交由我负责管理。我如果有了哈尔通大队的依靠,各个方面倒会更省心。
但哈尔通只是一个生产大队,经济能力有限,他没有能力接收盲流点的全体成员,大队毕竟不是慈善机构。
既然如此,已经投奔我们而来的人怎么办?大家的希望只能寄托于我,其它任何幻想都将徒劳。
事态的不断进展,與论的不断扩散,促使有关领导的思维也在与时俱进。“永丰点”,“拜泉点”,也都在随时修正他们的思维和计划。这时大家已经清楚感觉,我们是上道口的唯一主体,其它只能从属。只有“盲流点”被承认 ,他们有可能借光被转正。所以,他们都选择了和睦为邻,选择了共同团结。
尽管他们当时还没开地,没建房,人员也大部分没上来,但毕竟都有原大队支持,力量雄厚 ,这一点我们是比不起的。只要政府承认了“盲流点”,他们就可以跟进。其它开地盖房等等,有大队作后盾,是很快可以完成的。
如果“盲流点”被取缔,“永丰点”“拜泉点”更不可能存在,此事县里已定调。因为领导为了避嫌 ,不可能留下把柄,让全县人民说三道四,领导最忌讳做了不得民心的事。
但是公社和县里,为了执行“控制农民盲目流入”的政策,执意不承认“盲流点”,仍要取缔我们这个朝气蓬勃的战斗群体。如果哈尔通大队无力开发建设,宁可荒芜。也不可能让其它人取而代之。
现在阐述一下几方面所持的不同观点。
1: 县里的态度仍是取缔上道口的“盲流点”及其从属的小型新建点。
2: 哈尔通根据本大队社员和耕地情况,决定不想分队新建点。
3:永丰虽已分来了一部分人,但建点的车马财物全是大队的,他们没搬家。具体到每一个人来说,成与不成,都是无所谓,在哪都是干大帮,挣工分吃饭。
4:“拜泉点”没来几个人,是试探性地居住,更是去留无所谓。
5:唯一我们不同,我们是一群无产者,从天南海北,为了谋生,为了落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的。我们团结奋斗,艰难创业。我们费尽周折,豁上所有积蓄,好容易求援开地,盖起简易房 ,己经看到希望。一旦被取缔,几十人将重新流浪,无家可归。
我权衡再三,反复思量,地是我们开的,房是我们盖的。为了众生,为了梦想。任其风云变幻,我当一路奋力向前。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