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回顾】学其形,追其神,贵在情真--记北京京剧院青年演员阎桂祥(方淑慎)

记北京京剧院青年演员阎桂祥
阁桂祥是北京京剧院一团的青年旦角演员。她主演的《拾玉镯》,受到各界人士赞扬。去年在美国纽约、华盛顿等十大城市演出时,报刊发表文章称赞她有“明珠之光华”,是“大有希望的青年一代”。
的确,她演此戏,不以卖弄技巧乞得廉价效果,而是以朴实的表演,达到塑造人物的目的。如《拾玉镯》里的〔花梆子一段,既不耍手绢,也不做大幅度的夸张动作,而是手拈衣角,轻移碎步,偷窥两旁,含蓄地表现了农村小姑娘喜爱玉镯,又不敢轻易拾取的复杂心情。有的观众认为阁桂祥演此戏,颇有赵燕侠的风貌。一点不错,这出戏正是赵燕侠把着手教出来的。
赵燕侠是怎样看中这块待琢的璞玉,收她为徒的呢?这里还有过一个小故事呢!北京京剧院建院时,为了展示青年旦角演员阵容,合演《白蛇传》,分配阎桂祥演“合钵”。戏在最后,如压不住阵脚,会影响全戏质量,按大路演法,戏太单薄,有人建议她按赵燕侠的路子演。阁桂祥虽没见到过演出,但听说赵老师的“合钵”很有特色,与众不同,就下决心要学会它。不料借来录音一听,竟把她急哭了,一段〔徽调三眼〕,唱法很难掌握,亮着嗓子唱,出不来韵味,阴着嗓子唱,出不来小腔,再加上“疙疸腔”和“颤音”的高难技巧,使她丧失了信心。后来在领导的鼓励和同志们的帮助下,这个性格倔翠的姑娘,硬是在五天的时间里,攻克了这个难关。从此,她对赵燕侠的演唱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赵燕侠也发现了这个好钻研、肯用功的小青年,决定收她做徒弟,为她加工了《白蛇传》,传授了《拾玉镯》,去年又教她演了《荀灌娘》。
在教戏过程中,赵燕侠反复告诚阁桂祥说:“你和我条件不一样,不能死学我,要学其形,追其神,贵在情真。”阎桂祥谨记师训,在学演《荀灌娘》时,紧紧把握了荀灌娘胆识过人,年少有为的性格特征,热情洋溢地表现了历史上这一出色的巾帼英雄。她那优美、洒脱的剑舞,敏捷、刚健的越马,以及铿锵的念白和高亢的唱腔,都能从人物出发,演得较动人。有一次,她在武汉演出此剧,当演到《书房》一场,唱至“哭一声爹爹难得相见,爹爹呀”的“呀”字时,由于情之所及,不可遏止,将原来五、六板的拖腔,延长达十五、六板,虽未事先排练,乐队的同志也因情而演奏,与她配合默契,使这段唱更充分地抒发了荀灌娘此时搬兵未遂,独卧书房,思慈父、想故乡,如坐针毡的急迫心情。演唱深深感染了观众,获得出人意料的热烈掌声。
阎桂祥从小爱唱歌,有一条圆润、清脆的好嗓子,碰巧和京剧演员李元瑞住邻居。李元瑞发现她是棵好苗子,就主动推荐她去考戏校。聪明、伶俐的阎桂祥,同时被两个戏曲学校录取了,经协商,她进了北京市戏曲学校。在校时,十二岁登台演出,几年里先后主演了《玉堂春》、《望江亭》、《霸王别姬》、《白蛇传》等十几出戏。那时她对未来充满了理想,愿为京剧事业发展贡献青春。“文革”开始后,她带着“修正主义苗子”的罪名,被下放到延庆松山林场劳动,但她热爱自己的事业,每天登上松山,边砍柴、边喊嗓子。回到剧院后,除了演出传统戏外,还先后演出了现代戏《洞庭洲》、《复仇刀》、《赛驼》和新编历史剧《三打祝家庄》等。最近,她正积极排演《盘夫索夫》,争取早日与观众见面。(方淑慎)
【本篇原载于《人民戏剧》19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