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舰物语系列(二)疾若清风与命运悲鸣:驱逐舰岛风物语

驱逐舰岛风物语——设计建造与战时表现
文/化学竞赛一把手
本文一共5463字,配图34张
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致歉
求求审核大大一定过审啊,这真的只是一篇讲述二战历史的文案罢了,里面出现的那些东西都是历史影像没有其他意思啊,真的审核大大求求了新人up打文案不容易啊。
(一)交织之线:超级驱逐舰的诞生——岛风号的设计与建造

1936年12月,随着《华盛顿海军条约》的失效,难得可贵的十多年“海军假日”条约时代正式宣告结束。海军军备竞赛不可避免地再次开始,而各国海军终于挣脱了条约的束缚,在舰艇的设计和建造上更加大胆,大量新式舰艇出现。日本和美国这两个太平洋上的死对头当然没有闲着。日本方面中型舰队航母苍龙飞龙等一票舰艇下水服役或是开工建造,而美国方面南达科他级战列舰等大型舰艇也开始兴建。然而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军备竞赛中,在大型作战舰艇方面领先的日本人在驱逐舰的建造方面却直接输在了世界各国海军的起跑线上。

在航空母舰还没有过多的引入海军作战体系的1930年代,海上作战理念和经验多限于水面舰艇的雷击与炮击以及潜艇和反潜作战,而驱逐舰正是为雷击和反潜作战而生。雷击作为驱逐舰能够以小搏大的根本,自然对雷击作战实力投入最大的力度。对于联合舰队来讲,对美六成这一限制从一开始就要求联合舰队舰艇要极具攻击性,在有限的吨位内拥有最强的战斗力。
并且更重要的是由于兴波阻力等影响,联合舰队发现自己的驱逐舰在海况较差的海域甚至无法跟上被雷击的大型高速舰艇,更不要说对其进行雷击。远洋航行时的驱逐舰掉速严重导致无法跟上大型舰艇的现象一方面促进了丙型驱逐舰等更高速的驱逐舰诞生,另一方面实际上也促进了高速重巡洋舰雷击理论的发展,而其产物便是高雄级重巡洋舰。

然而,那时的联合舰队虽然驱逐舰雷击力量强悍,但手里头的驱逐舰却拿不出配套的像样的高航速。原因则是自从特型驱逐舰吹雪级的设计尤其是友鹤事件和第四舰队事件之后,舰政本部在驱逐舰设计上的重点发生了重大转变,从武备、防护、续航力和适航性等各方面进行平衡以求达到最高的作战效率和最低的损失,而对于单纯的航速性能却没有太高的要求。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30年代末美国海军建造的本森级驱逐舰最高航速已达37.5节,而日本海军同期设计的阳炎级驱逐舰航速却仅为35节。同时,海军部获悉美军后续的新型驱逐舰即弗莱彻级的航速将达38节(其实际航速为37节),更惊人的是,美军新型战列舰即南达科他级的航速也将在27节以上。除了死对头美国,如果放眼世界,法国的空想级驱逐舰航速甚至逼近50节,德国海军的新式驱逐舰1936A型都有38节。

这样的差距让一味追求单舰作战效能的联合舰队不能接受,他们急需一艘在火力和航速上都能够全面碾压竞争对手的真正意义上的新式雷击驱逐舰。海军军令部要求舰政本部立即设计一款最高航速达39节的高速驱逐舰,同时为了强化作战效能,军令部还要求该型舰需要拥有较于联合舰队前型的各级驱逐舰更强的雷击火力使其在夜战中能够更有效地攻击敌战列舰或其他舰艇,且与敌战列舰有一战之力。

雷击能力对于舰政本部来讲并不是什么能让人焦头烂额的事。但丙型驱逐舰的高速指标却给舰政本部带来挑战。驱逐舰的主机输出功率是航速和动力系统指标的关键因素。不过舰政本部此前设计的在阳炎级九号舰天津风号上搭载的新型试验高温高压锅炉的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成绩,于是该型锅炉便也被确定安装在丙型驱逐舰上。丙型驱逐舰将搭载的吕号舰本式高压高温锅炉和舰本式蒸汽轮机工作温度达400摄氏度,工作压力40公斤/平方厘米,设计功率75000马力(91%锅炉效率),在试航时达到75890马力,在过载状态下高达79240马力(99%锅炉效率)。这样的强劲动力使得丙型驱逐舰在能够轻松跑出40节以上的高航速。

剩下的设计便不那么困难了。丙型驱逐舰舰体以甲型驱逐舰阳炎级为基础,将舰体加长9米,加大舰体长宽比以利于高速航行,同时为搭载重雷装武备提供足够的空间。舰桥沿用夕云型样式,并在指挥台前加装了整流板。武备方面则是加强了雷击力量,但代价是削弱了炮战和防空反潜能力。

鱼雷原计划配备两座七联装610毫米九三式纯氧鱼雷发射管,但由于七连装鱼雷发射装置过于庞大,不但几乎无法在驱逐舰上正常操作,而且其庞大的旋转结构势必会造成舰船重心过高造成航行时重心不稳,并且联合舰队认为亚洲人的体格转不动七联装的鱼雷盘,而恰巧改改配置作战实力并没有什么下降。于是舰政本部决定将鱼雷发射管改为了三座五联装。一轮齐射可达15枚鱼雷,雷击爆发力空前绝后无论是联合舰队自己的驱逐舰(甲型驱逐舰一轮齐射是8枚,特型驱逐舰是9枚)还是他国海军的驱逐舰都没有如此惊人的雷击爆发力,这便造就了其最强雷击驱逐舰的名号。(北上:轻巡勿cue)

丙型驱逐舰的主炮则与前型一致依旧为三座三年式双联装127毫米舰炮。虽然继承了联合舰队中前型各级驱逐舰对空与反潜武器相对薄弱的特点,但三座五连装九三式纯氧鱼雷发射管的装备是空前的,这使得丙型驱逐舰成为了当时世界上雷击火力最强大的驱逐舰。可以认为丙型驱逐舰的武备设计虽然有一定瑕疵但的确是较为成功的。

吨位方面,标排2567吨满排3324吨的数据使得丙型驱逐舰稳稳的坐在了仅次于秋月级的日军第二大驱逐舰宝座上,而如此大的舰型甚至使得该舰在服役后曾被美军误判为轻巡洋舰。
以下便是丙型驱逐舰的性能数据:
武备清单如下:
主炮:双联装三年式127mm/50倍径舰炮3座(配D型联装炮塔)
鱼雷:五联装零式610毫米鱼雷发射管3座
AAA:双联装九六式25mm高炮2座、双联装九三式13.2mm高射机枪1座

各项性能数据如下:
标准排水量:2567t
满载排水量:3324t
舰员:267—294人
舰艇尺寸:129.5m×11.2m×4.1m
动力系统:舰本式减速齿轮汽轮机2座,吕式重油水管锅炉3座,双轴推进,
设计功率:75000马力
燃油载量:635吨
续航能力:6000海里/18节
设计航速:39节

于是,在昭和十四年度舰艇补充计划(丸四计划)中,一艘试作高速驱逐舰的预算被列入其中(编号125号,预算为1060.5万日元)并取得通过,她于1941年在舞鹤海军工厂开工。这便是联合舰队最强驱逐舰——丙型驱逐舰岛风号。
然而,时间已经来到了1943年中旬,南太平洋的死命争夺快要落下帷幕了,岛风的故事就这样在联合舰队已经日薄西山之际开始了书写,岛风号将在她仅仅一年多的生命里缓缓走过那条早已命中注定的死亡之路,但即便是身为最强驱逐的她也依旧无力抗衡,只能在风驰电掣的航行中发出命运的悲鸣。

(二)命运多舛:疾若清风但如风消散——岛风的诞生与落幕 岛风号于1943年4月7日在海试时的全压力全输出测试中,达到排水量2894吨、出力79240马力(99%锅炉效率)、航速40.9节的联合舰队最速记录,随后岛风号于1943年5月10日服役。
此后1944年春岛风号接受了防空反潜改造,加装了大量防空炮和反潜设施以及雷达以适应当前防御为主的太平洋战局
在主炮和鱼雷不变情况下其防空反潜火力变更为:
5座三联装+13座单装九六式25毫米高炮
4座单装九三式13.2毫米高射机枪
1座九四式深弹抛射装置
6座深弹投掷台(4座手动式、2座水压式,配2型或3型深弹36枚,1944年6月后,投掷台更换为2条投掷轨)

雷达、火控以及反潜装备加装:
13号+22号电探
九四式2米光学测距仪
九一式三型方位测定仪
九二式射击指挥仪
九三式三型声呐+九三式水听器



岛风号所属的丙型驱逐舰预算于1941年“丸四计划”中通过。在战争爆发之前,同时具有强大火力与航速的丙型驱逐舰无疑是联合舰队的完美舰队驱逐舰。所以丙型驱逐舰原本的计划是先预定建造16艘,最终建造32艘。不过由于太平洋战争开战后海上作战策略和战术变更的缘故,鱼雷攻击变得更加困难且防空作战需求大增,大型远洋驱逐舰的功能很快由仅进行舰队攻击转向护航、防空等多用途任务,丙型驱逐舰无力应对这一新的作战形式。

再加上由于过度追求高性能造成的高造价、高耗材,对于资源匮乏的日本来说是完全不能承受的。生产不佳和岛风的动力系统复杂的问题一再显现,于是军令部最终决定将丙型驱逐舰建造所需的资源和人力转移至乙型驱逐舰(秋月级防空驱逐舰,主要为舰队提供防空火力且同样也可以参加夜战而设计的大型防空驱逐舰)和丁型驱逐舰(松级和橘级驱逐舰,主要为保护运输线而设计的小型护航驱逐舰)的建造计划上。所以丙型驱逐舰仅仅完工了岛风一艘。



岛风号海试时超负荷运载(99%锅炉效率)达到了40.9节的航速,因此成为旧日本海军最快的驱逐舰。而此前联合舰队的一代岛风号驱逐舰(峰风级四号舰岛风,该舰于1943年1月13日在卡维恩港附近海域被美军潜艇鱼雷击沉)在其试航时就已经拥有了40.7节的最快记录。现在的第二代岛风以40.9节的微弱优势超过了第一代岛风。第一代岛风在1943年2月10日除役,二代岛风恰好在5月10号就役,相差正好三个月。

1943年5月,岛风号被编入第十一水雷战队在北方海域参与训练,7月转往第二水雷战队前往加罗林群岛并参加基斯卡岛撤退行动担任外围警戒任务,后又在南方执行油轮的护航作业任务,并参与大和、摩耶、雪风、山云的联合舰队护卫任务,随后在特鲁克、塞班岛方面执行运输任务。但由于塞班岛战役打响,岛风迅速与第一机动舰队合流,担任运输任务并于1944年6月13日随第二水雷战队参加马里亚纳海战。在马里亚纳海战中并没有突出表现。

10月18日由于捷一号作战发动,岛风随第二水雷战队参加莱特湾海战,24日岛风号随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部队参与了锡布延海海战,位于第一部队防空接敌航行序列最前方,并在之后救助了遭美军航母舰载机攻击重伤最后沉没的的战列舰武藏号以及重巡洋舰羽黑号上幸存者。

10月28日在莱特湾海战结束以及其后续反应相继平复后,联合舰队虽然再无力发动海上攻势与美军决战,但菲律宾作为战略要地尤其是菲律宾卡在南洋与日本本土要冲之处,日军无论如何不能放弃菲律宾,故联合舰队虽无力再战但依旧发起多号作战向莱特岛上的陆军增援并运送人员物资上岛。11月4日,岛风代替莱特湾海战中损失的能代号轻巡洋舰,成为第二水雷战队旗舰参加第二次多号作战。

岛风在第二次多号作战序列中编入第三次输送部队。但这一支舰队几乎全都是低速运输舰,对于岛风来讲难以发挥其高速和强大的雷击作战能力,反而是考验其防空和反潜这两个为了达成作战性能而妥协的短板。尽管此时第二水雷战队指挥官早川千夫少将对此命令颇有微词,但联合舰队和军令部以及三川军一上将以“此命令为天皇谕令”为由要求早川千夫强制执行,早川只得无奈接受命令踏上了这死亡旅程。

输送部队各舰在11月9日凌晨0300由马尼拉出发,多号作战第三次运输队起航向莱特岛驶去,因天气预报预估会连下3天以上的大雨,所以联合舰队决定以此天气进行掩护发动运输作战,且为了支持输送部队的运输作战,第一游击部队残余舰只也于11月8日由文莱湾出击吸引美军舰载机和潜艇分兵。

但所有人都没想到,11月10日,第三次输送部队的状况急剧恶化:先是一艘油轮触礁重创脱离舰队,然后天气出乎意料的在逐渐转好。1100,更糟糕的事情发生了,舰队被一架执行侦查任务的陆基航空兵B-24解放者式中型轰炸机发现,该机随后立即返航并通报舰队位置。晚上2100舰队与第四次运输舰队会合。长波、朝霜、若月三艘驱逐舰加入第二水雷战队和第三次输送部队,初春与竹两艘驱逐舰则是加入第四次运输舰队。

然而,在1944年末的太平洋上,联合舰队的舰艇一旦被美军发现基本上意味着好运气到头了。11日凌晨0700前后,接到前日B-24通报的美国海军第38特混舰队的13艘航母开始陆续起飞舰载机,准备对日军第三次输送部队与第一游击部队发起第一波攻击。当日美军共起飞了347架舰载机。

正午1200左右,舰队抵达奥尔莫克湾。然而一艘护航舰艇上的雷达在14000米距离上突然发现有大批飞机正在向舰队飞来。接到情报后的早川少将迅速下令让运输船以最大航速驶入湾内进行卸货,驱逐舰则施放烟幕进行遮蔽掩护并准备进行对空射击。

在此后的防空战斗中,岛风凭着自身的高航速优势躲过了不少炸弹与鱼雷,但由于美军舰载机数量过多且奥尔莫克湾内水域狭窄,近失弹与俯冲下来的战斗机对上层建筑的扫射越来越密集,岛风舰体上创口越来越多,动力舱在遭受多次扫射后受损严重,导致航速逐渐降低。11日1730,岛风因锅炉过热引发锅炉爆炸沉入海底,包括第二水雷战队指挥官早川少将及其司令部人员在内,共有430人随舰沉没。

另外,岛风所在的第二水雷战队指挥官早川千夫少将和岛风却有着不可言说的联系。早川第一次指挥舰队参战(八一三淞沪抗战时支援日军金山卫登陆以及上海作战的第三驱逐队,名义上司令官是海军总后台伏见宫博义亲王,而当时的早川千夫中佐作为皇族军事副官负责实际指挥)时的旗舰就是第一代岛风,而最后一次指挥舰队时的旗舰恰好则是第二代岛风。

岛风号驱逐舰的一生中没有编入过任何一支驱逐队中,到1944年11月11日战沉为止,都只能一个人孤独地隶属于第二水雷战队,苦苦地在等待着那最强雷击驱逐舰的鱼雷齐射口令,等待着在夜战中用她的纯氧鱼雷重创美军,但那疾若清风的岛风还是于1945年1月10日最终除籍,在血肉磨坊般的太平洋战场上如风消散,结束她那传奇而又平庸的一生。


全文完
2022年8月17日01:59于重庆巴蜀中学
ps:公众号“燃烧的岛群”中相同投稿也是我自己进行的投稿,并无任何侵权或抄袭问题,请勿随意举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