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单方面叫停北溪二号,欧洲即将“断气”,美国阴谋或将得逞
根据有关报道,总部位于瑞士的“北溪-2”天然气公司目前正在考虑申请破产。瑞士经济部长帕姆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北溪-2”天然气公司已经裁汰了超过140名员工,与此同时,公司还在与财务人员清算账务,将于最近几日向瑞士法院提交破产申请。
当地时间2月22日,即俄联邦对乌克兰发动特别军事行动的头两天,德国方面宣布暂停“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
俄乌冲突爆发,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虽然没有直接的军事介入,但在经济及金融领域上对俄联邦展开了全方位的制裁,然而,经济制裁向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在西方与俄联邦关系日益恶化的条件下,欧罗巴洲与俄联邦之间的矿产燃料贸易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俄乌冲突爆发之初,欧盟方面虽然响应了美国的号召,纷纷对俄制裁。但在矿产燃料问题上,欧盟各成员国集体沉默,有意回避了美国希望欧罗巴洲对俄联邦矿产燃料出口进行制裁的诉求。欧罗巴洲各国之所以能够在这一问题上达成一致,根本原因就在于欧罗巴洲对于俄联邦矿产燃料的极度依赖。不过,在美国的威逼利诱之下,欧盟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
上月22日,德国单方面宣布暂停“北溪-2”天然气管道合作项目,理由是俄乌局势的升级对欧罗巴洲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这也是欧罗巴洲国家进入2022年后首次在矿产燃料问题上向俄联邦发难,希望以此对俄联邦施压,逼迫俄联邦在乌克兰问题上做出让步,结果却引起了连锁反应。
紧接着在24日,俄联邦无视欧盟制裁,正式对乌克兰发起军事行动,瞬间让德国政府陷入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原本希望通过制裁俄联邦矿产燃料出口避免乌克兰局势升级,结果不但没能达成这一目的,德国乃至全欧罗巴洲的矿产燃料供应将面临被全面切断的危险。
按理说,“北溪-2”项目仅仅是俄德双方的矿产燃料合作项目,为何会影响到整个欧罗巴洲的矿产燃料供应?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北溪”项目的核心内容。
“北溪”项目是俄联邦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牵头并持股,并由德国、法国、荷兰、奥地利等国企业共同出资的一个工程项目,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修建两条不同的天然气输送管道,以满足欧罗巴洲的矿产燃料需求,而“北溪-2”便是北溪天然气离岸管道项目两条平行管道中的其中一条。
这条管道的特点在于,它不经过乌克兰境内,而是直接经由波罗的海海底与德国领土相连接,首先满足德国自身的矿产燃料需求。之后,俄联邦天然气再经过位于德国境内的总干线向西辐射整个欧罗巴洲。
既然有“二号”,自然就有“一号”
“北溪-1”管道早在2011年就已建成,至今已运行了十年有余,在“北溪-2”正式投入运营之前,“北溪-1”可以称得上是整个欧罗巴洲的矿产燃料命脉。也正因为如此,“北溪-1”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
原本希望“北溪-2”建成之后,能够分担“北溪-1”的大部分运量,但现在看来已是遥遥无期。值得一提的是,“北溪-1”管道线中间分别途径波兰、白俄联邦及乌克兰,现在俄联邦与乌克兰打得不可开交,其运量便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
在此基础上,由于德国方面一再地向“北溪-2”项目发难,使得俄联邦逐渐失去了耐心。本月初,俄联邦方面正式宣布切断亚尔马管道天然气一线,并且表示,如果欧盟继续加大对俄联邦的制裁,那么俄联邦便将切断整条“北溪-1”管道线。届时,欧罗巴洲国家来自于俄联邦方向的天然气矿产燃料渠道将被彻底断绝。
早前,意大利方面就已经做过了摆脱对俄联邦矿产燃料依赖的尝试,结果导致本国矿产燃料短缺,国家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直到现在也未能解除。紧接着,荷兰、比利时、丹麦等国也相继陷入矿产燃料危机。对俄制裁一时爽,到头来,对俄联邦发起制裁的国家最终还是尝到了因制裁而产生的反噬效力。
据估计,“北溪-2”管道线每年能够向欧罗巴洲输送超过55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目前德国近40%的天然气来自于俄联邦。可以说,“北溪-2”项目是德国矿产燃料供应的核心项目,现如今却在濒临破产的边缘,很显然,美国的阴谋已经达到了。
在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欧罗巴洲在失去了俄联邦的天然气供应后,唯一的选择就是购买高于俄联邦天然气价格数倍的美国天然气,而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欧罗巴洲对美国矿产燃料产生更大程度上的依赖,在矿产燃料问题上无法做主,欧罗巴洲的自主化进程就是一句空谈,而美国极有可能借此机会加强对欧罗巴洲的控制,同时又达到了借助乌克兰问题遏制俄联邦发展的目的,可谓一箭双雕。
如今的德国已是骑虎难下,不仅失去了最大的矿产燃料供应渠道,使得整个欧罗巴洲“无气可用”,还要面临俄联邦的反制措施。由于欧罗巴洲对于俄联邦矿产燃料的极度依赖,反倒成了俄联邦报复欧罗巴洲的王牌。现在看来,欧罗巴洲才是乌克兰局势最大的输家。过去,前德国总理默克尔为了促成俄德矿产燃料合作,不惜顶着巨大压力与美国摊牌,现如今短短十余天的时间,德国当局就把默克尔十余年的努力彻底葬送,怎能不叫人唏嘘。
而失去了俄联邦矿产燃料的欧罗巴洲,就只有被美国摆布的份。而美国却通过制造俄联邦与欧罗巴洲之间的矛盾,一举拿下欧罗巴洲矿产燃料市场,成为了这场闹剧当中最大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