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细胞·基因·永生
确切地说,这一节的观点应该来源自《死亡起源》,我简要提及一下。
细胞作为组成生命的唯一形式,它能不能抵御外界的环境而一直存在?这其实是一个挺重要的问题,在我们大部分人的认知里,细胞是被消磨的,最终被环境中的不利因素或者细胞内的不利因素破坏掉。比如我们熟知的多细胞动物的衰老,或者是一些老的单细胞生物的自然裂解。细胞似乎是作为一种消耗品而存在。但是一个新颖的观点是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仍旧是细胞可控的,细胞是自愿放弃自己的生命,任由环境破坏的。
首先我们举癌细胞的例子,海伦细胞实际上已经繁衍了数百代,但是仍然不见衰老的迹象。有的人可能说,是癌变这个过程使细胞获得了永存的能力,那么问题在于癌变改变了什么竟然让一个不能持续分裂繁衍,可能会衰老的细胞最终变得永存?那这个改变似乎太过于神奇。解释可能只有一种,就是细胞本身存在这种机制,只不过被环境激活了。
这就是细胞这个造物在不断进化中获得的能力,有效地应对环境的任何变化,并高效地完成转换。那它是怎么形成这种能力的呢?
基因的变动,便是核心,一是细胞需要存储应对变化的对策,另外,细胞还需要进化出来应对更多因素影响的对策,因此最终有了细胞自愿衰老、死亡,这是它为适应新的环境所作出的牺牲。这种限制在于,细胞本身的生存资源是有限的,衰老与死亡可以起到很多有益的作用:
更加适应环境的个体(细胞)生活更久,更加适应本身的环境。
不适应该环境的个体被淘汰,并且最终由其他适应环境个体的基因重组或突变版代替其位置,从而对未来的环境存在适应性。
这就是细胞本身的逻辑,那么有什么在调控这个逻辑吗,或者说细胞按照什么落实这个逻辑呢?我们可以认为是内部的基因,但是还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