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说:卖工厂

作者:国红
今天张总过来找我见面聊,正如之前电话里说的,他要把做了十几年的工厂卖掉!
“不干了,我想彻底放弃。想把专利技术尽快转让,最好连工厂一起卖掉,我得还债。两个孩子在读书,老婆又下岗,还有在农村老家的父母要养活,”他耷拉着脑袋,隔着口罩,仍然感觉到他内心的挣扎和不甘:“没办法,人还是得生存,我认了,命中八尺,难求一丈啊”
坐在我对面的,是一个遭遇破产的失意中年男人,头发已经开始花白,身材也不再挺拔。这一幕,和电影里经常演的差不多。然而这却不是电影,确实发生在我身边。最近几年,制造业不景气,我知道的,因为研发投入过大导致资金链断裂,而破产的朋友就不下十几个!北上广的也有,东北的也有。
曾几何时,张总他们也是意气风发的实业家,借力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20多年,这些7080后,抓住了机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国企或外企熬到了一定技术和管理岗位,也赚到了第一桶金。但他们没有因为眼前的成果而满足,不甘心打一辈子工,他们的志向远大,视野开阔。在他们心里,振兴民族工业,不是口号。他们认为必须从我做起,而且一定能成功。于是,大家纷纷辞职创业,起初几年,凭着以前在大企业积累的经验和人脉,他们很快赚了一些钱。但他们仍然不满足,终于有了追梦的资本。这些技术控的老男孩,开始自己玩高科技了。他们不顾家人的反对,非要拿自己前半生的成果赌明天。在资金不足,技术人员短缺的情况下,他们亲自披挂上阵了。没日没夜地画图,做实验,反复查阅国内外资料,到处参加展会,以及各种行业研讨会和论坛。经过一番刻苦钻研,他们的努力也没有白费,很快就申请了专利,也做了样机。
然而研发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不知道,科技参观转化和新市场开发的费用远远高于科研本身。尤其是张总,他忘了,投资不过山海关。但千辛万苦研发出来的产品,哪能轻易放弃?融不到资,他就把市里的房子卖了,为了这个事,老婆差点离婚。但他还是硬着头皮苦撑了两年。后来他又办了小额贷款。但经济下行,出口困难,国内市场饱和,打价格战。现实给了老张当头一棒。打得这个中年男人一夜回到解放前。
他颤抖着打开文件夹,给我介绍他的专利技术和产品。讲到这些,他又变了一个人,立刻神采飞扬激情澎湃了。我几次想打断他,都不忍心,而且也根本岔不开话题。只好耐心地陪着听完他的故事。老张眉飞色舞,再次沉浸在研发的喜悦之中。讲了整整一个小时,他终于累了,干咳了两声,喝了几口矿泉水。
“行啊,你也算是实现了梦想,研发出了一些成果,也没白费功夫。”我和他说,又好像是在安慰自己。我自己的几个机器人专利,也没投产呢。科技成果转化,谈何容易?
“北方不行,没钱,观念也落后,要不是瘟疫,我年初就想去南方跑跑了。”老张做了个果断的南下手势。
“南方好一些,但也不好做。我认识的几个上海朋友,一起从外企出来,搞新材料研发,钱一年就烧没了,然后大家就散伙了,其中有一个人的老婆还跟人跑了,孩子也领走了。”
“嗯,上海消费太高,烧钱快。”
“这样吧,你先别着急,我给你问一些搞这个行业的朋友,南方北方的都有,应该也有有钱的老板和企业。”
“真是太谢谢你了!”
“别客气,大家都是同行业的,同路人。你赶紧找工作,先解决生存问题,得往家拿点钱了,把老婆稳住,为了孩子少吵架,别总闹离婚。”
“您说的对,我知道了。”老张就像一个犯错误的小学生一样,毕恭毕敬地想,不住地点头。可这难道都是他自己的错吗?为什么那么多人,都犯了同样的错误呢?作为创业导师,我陷入了深思。
谈了两个多小时,中午我们一起简单吃了两个煎饼果子,然后告别,各自回家。大家都没开车,又是相反方向,就在公交车站等车。也许是疫情的影响,周末大街上人很少,公交车来得也很慢。看着马路对面等车的老张,有点陌生了,他的背已经有点坨,本来个子就不高,显得更加矮小瘦弱。我先上了车,回头看了一眼仍然在等车的老张,心想:他们这样的小微企业还有机会吗?不知道他能否等来制造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