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真的越自律越自由吗?
在被生活压榨,感受到深深的挫败感的时候,自律常常被人们当作改变现状的解药。如果你是一名拖延症晚期患者,就一定能够理解人们对自律er的敬佩以及他们所带给自己的压力。
80岁的李嘉诚每天6点起床,运动一小时,并在8点到达办公室;雷军每天工作12小时;柳传志每天5点起床,运动一小时开始工作……各种名人的实例都在表明,自律的人多能收获成功。但克服惰性进行自律本就反人性,难免引发大家对自律的焦虑。


图源知乎
每天被自律的帖子轰炸,自律失败的小科陷入了更深的焦虑与困惑:
是不是只要自律就等于我在变得更好?
如果自律的生活使我痛苦,还应该继续吗?
那么多的好习惯如何才能一一坚持?
那些遥不可及的自律er
世界卫生组织曾公布全球公认的最健康作息时间表:

图源网络
在大家纷纷调侃“这怎么可能!”的时候,小科身边自律的学长秀出了自己的一天:
6.30起床 | 6.40回复学生消息 | 7.30洗漱吃饭 | 8.00-11.00上课 | 11.30吃午饭 | 12.30午休 | 14.00看文献 | 16.00筹备学生工作 | 17.30吃晚饭 | 18.00散步 | 19.00撰写论文 | 22.00洗澡 | 22.30 审核新闻稿件 | 23.30睡觉
比“最健康”的作息表还要起得早,睡得晚,这位优秀的科研er在研究生期间成功发了paper,并出色完成了学生事务工作。
那么,如何有效地管理时间,成为自律的科研er?
学长根据亲身经历给大家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早睡早起,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熬夜,集中回复消息,不重要的工作可以第二天再处理。形成相对固定的时间安排,在特定的时间做特定的事,过有规律的研究生生活。
第二,将整段的时间用于上课、写论文、看文献等需要集中注意力、发挥创造力的研究性工作,将零散的时间用于回复消息、审核稿件等重复性、事务性工作。与此同时,交叉安排研究性工作和事务性工作,避免疲惫和厌倦两种不良状态。
第三,选择最能集中精力的时间段做最困难的工作。小编一般会把重要的事情安排在上午和晚上,如上课、写论文等,原因是小编午休后在下午的时间一般难以集中精力。
第四,适当“一心两用”,比如在阅读文献的时候思考自己的研究设计,在散步的时候思考论文的遣词造句,在吃饭的时候思考学生活动的安排等。
此外,学长将自己的时间表与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健康作息进行了对比,发现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一方面是被工作占据了过多了时间,锻炼强度不够,缺乏长期坚持的爱好作为放松和调节,另一方面,午休时间较长但晚上睡眠相对不足,不符合大多数人的作息规律,且在下午的时间容易犯困。大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
拖延er的逻辑自洽
有些人认为,越拖延反而越有效率!既然任务总是在ddl前几分钟完成,那么最后一个晚上开始写不必提前几天开始写节省更多的时间?

拖延er的底气来自于他们也有名人的实例。一位TED演讲者Tim介绍了自己在写论文时拖延反而有效率的经历。他在制定计划的时候把任务分摊到不同的时间:开始可能有点慢,但是一个星期后已经写了不少,接下来再多写一些,最后一定能搞定。然而在真正写论文时候,时间在不经意间就过去了,本应该一年完成的论文被压缩到了最后三天。Tim别无选择,通宵两夜赶工,在72小时完成了90页的论文。
另一个拖延的例子来自马丁•路德金。在他一生最重要的前夜,凌晨三点还没搞定演讲稿。轮到自己上台前,他坐在观众席里,还在讲稿上奋笔疾书。当他走上台,过了11分钟,他没按照准备的内容来讲,却讲出了改变历史进程的几个单词:I have a dream,然而这句话事先并没有写在稿子里。通过尽可能推迟演讲稿最终确定的那一刻,他可以随时向其中添加任何的想法。而正因为讲稿是规定不变的,他就有了即兴发挥的自由。
所以,拖延症可能会导致生产力的下降,但也有可能迫使你在短期内完成工作(因为你别无选择),甚至是成为创新的摇篮。许多提出创新想法的大师,如达芬奇、王家卫等,都是“多年磨一剑”的重度拖延症患者。在临近ddl的时刻,内心的压力会促使我们的大脑高速思考,进而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

自律or拖延?This is a question!
自律er:
拖延到最后一刻能完成任务但也只能完成任务,高质量的持续输出需要自律。TED演讲者Tim按时交上了他的论文,但因为质量堪忧被教授给予警告险些无法顺利毕业;马丁•路德金即兴说出了经典名言,但在这之前他参加了大量的群众运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才能在演讲当天“有感而发”。
一味的拖延和放纵不能带来真正的、长久的快乐,自律能够提高对生活的控制力。我们总是羡慕别人吃不胖的体质,但当暴饮暴食成为习惯后,肠胃可能会因此而不堪重负。自律意味着选择更高境界的生活方式,长期的“低配”会降低生活的质感。节制是一个人自控能力的体现,不懂节制的人,终有一天会被内疚、焦虑、悔恨等负面情绪淹没。
拖延可能会错失机会,自律者拥有更多选择,未来后悔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嘴上嚷嚷着健康生活,却不肯改变自己的作息时间和生活习惯。敷最贵的面膜,熬最晚的夜。嘲笑父母盲目养生,自己每天却要吃下一大把保健品。与其未来后悔,不如现在就做出改变,切莫到无法挽回时才追悔莫及。持续完善自己,你将看到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所有成功的光环背后,都有严格甚至是严苛的自律作为保障。前一段时间爆火的清华学霸晒出了自己的作息时间表,每天早上6点起床,还尝试了潜水和创业,人生可谓精彩。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决定生活的境遇。很多人都在试图寻找成功的捷径,但只有脚踏实地、永远不放弃提升自己的人,才能过上充实、丰富的生活。
拖延er:
不是早起早睡多读书就是自律。成功人士每天工作12小时不是因为自律,而是因为心有目标,深知时间的可贵。如果为了显得自律、为了由自律获得成功,从而强迫自己遵从最健康的时间表,那么你的生活将像是被他人操控着一样暗无天日。
自律其实是一些人所喜欢的生活方式。有人喜欢每天健身,有人喜欢轻食,有人喜欢阅读,只是我喜欢打游戏、喜欢追剧、喜欢睡觉……那些积极的、能够产生良好影响的喜好被称为自律,而那些被认为消极的、于功利无用的喜好则阻碍自律导致了拖延。如果要变得自律,是不是要彻底改变自己?怕不是自虐吧。
所以,大多数人所吹捧的自律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甚至只适合极少数人。与其沉浸在自律的焦虑中惶惶不可终日,倒不如根据自己的实际现状从细微处做出努力。缩短一点看视频玩游戏的时间,找到一些能够提升自己又不让自己排斥的小习惯,或者干脆从看视频玩游戏中提取有价值的东西,让自己心甘情愿为之努力。
但,我还是想要摆脱拖延,哪怕自律一点点呢?(狂赶ddl的痛谁懂!)

如何从拖延走向自律?
拖延er需要有一个目标才能避免让自己终日碌碌无为,但这个目标并不能是远大而模糊的。管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目标管理,指的是通过对目标的设置和不断分解,能够显著提高管理的效率。
拆分任务
在读研期间,我们可以适当拆分现有工作任务,将长远的人生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具体可行的计划。做到及时反馈,实现阶段性目标后适当犒劳自己,激励自己继续向着下一个目标进发。
预期管理
适当调整期望值,做好预期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确保自己能够在努力的范围内实现,如果每天都没能够实现也不要气馁,至少,每天都有所行动了。直接瞄准与计划直接相关的事情,适当抓大放小,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与自己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关键事件上。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精力损耗,从而更好更快地实现目标。
戒除手机
尽早戒除手机依赖症,切勿沉溺于手机里碎片化的信息以及低质量的线上社交。可在初期记录屏幕以及每个APP的使用时长,思考可以压缩哪些“海绵里的水分”。善用各类时间管理工具,如forest、番茄钟、印象笔记等,让手机成为时间管理的帮手而非障碍。
冥想正念
冥想和正念有助于保持内心的平静,守护内心世界的秩序,其中正念甚至发展成为一种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在做冥想和正念时,我们能够短暂地脱离现实生活,沉浸在自己建构的内心世界。多次练习后,可能会收获豁然开朗、灵光乍现的“意外之喜”。
陪伴性监督
陪伴性监督可以帮助我们养成自律的习惯。几深教育考博一对一课程辅导,不止于表面上的监督学习,更能深层次1V1制定学习计划,专业问题答疑解惑,陪伴至考前(jishen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