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耳机音质评价之所见(四)---浅议素质和听感

记得自己曾经看过一个关于音质评测的图,觉得非常好。可惜当时忘记存了,最近突然找到了,于是赶紧存下来,发上来给大家看看。

感觉这幅图最有意思的一点就是把音质评价分为了两个大的部分:素质和听感。今天听众普遍强调素质,但对于听感这方面却一再忽视。这也导致了市场上流行的音响普遍重视素质,如各种监听,但听感却不一定很佳(太多人报怨了)。相对而言耳机系统则要好得多,流行的产品大多是素质和听感均佳的产品(原因稍后单独分析)。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个人觉得很简单,对音响或耳机的素质的鉴别较为容易,而且其决定因素也容易量化。高低频下潜多少,一看参数就明白。动态好不好,看看喇叭大小和箱子参数也能了解得七七八八。其它方面,不管是声场结像,还是解析、层次、透明度,都不需要很多的听音经验就能分辨出来。因此,音响的素质在评测中也更容易注意到和被较为准确的描述。就那怕是枪手,在碰到素质不高的产品时,也很难回避或糊弄,毕竟被打脸太容易。

但对于听感方面,不管是鉴别还是描述都会较为困难。比如对音色的鉴别,如果不是经验极为丰富的听音老手或者专业人士,不做多个产品的对比,很难分辨好坏。其它如耐听度、韵味、线条感这些因素,都非常难以鉴别,也很难准确的描述。当然,这也意味着:你甚至张口乱描述,别人也很难反驳你。而对看众而言,这种形容多了,会很容易被视为枪文。音响评价老手有一句名言”耳朵收货“,就说明这点。音响这玩意,真的不是自己亲自听,就不知道两套音响素质差不多但听感天上地下的。
素质是什么,炒菜的材料。鱼肉比鸡肉素质高,但这并不意味着用鱼做的菜一定比鸡做的更可口。尤其是菜并不是由同一名厨所做更是如此。好的厨师用鸡肉做的菜肯定要比一般人用鱼做的可口多了。

在耳机这个市场上就很明显,流行和保值的产品基本都是听感和素质皆备的产品。如森海的HD800/600和拜亚的T1/DT880这类产品。光有素质是不吃香的!比如飞利浦的SHP9500,素质不差,但听感一般,结果价格从2000多一路狂降到如今的400左右。HD700也是个中典型,初推出来7K多,到现在就3K水平。就其原因,主要的一点就是听感的不佳(森海也是名厨了,也有失手的时候)。为什么在耳机界会这样呢?个人感觉原因也挺简单的,一是耳机小巧,二是相对便宜,这使其二手很容易淘进淘出。很多初入门的人都听过很多耳机,比如笔者,呵呵。在对比之下,光有素质的产品在素质和听感俱备的产品面产劣势就出来了。甚至,听感好或擅长某一方面,但在素质上稍差的产品,如歌德的M1,SR80这类产品,在市场上一样能成为长青树。
笔者觉得这张图对听感作了一些基本的描述,虽然还是形容词较多,比如湿度和温度等,总好过完全瞎说。更重要的是它让人感觉到,对音质而言听感和素质同样重要,这才是它的最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