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储能,为什么能成为下一个爆火的赛道?附专家PPT、精选报告
据CNESA储能数据库显示,目前我国有超400个百兆瓦储能项目处于规划、建设中,且多为独立储能/共享储能形式。
而建设独立储能/共享储能还面临着几大挑战:安全、效率和经济性,液冷储能的出现正好解决了上述难题。
科华数能技术中心指出,目前大型储能项目招标近80%是采用液冷储能技术,液冷储能到底为什么能成为下一个爆火的赛道?
下文将对液冷储能概念、市场规模、发展趋势等内容进行梳理。我还为大家整理了一套液冷储能干货,包括两份专家PPT、十份精选报告、九份深度研究,帮你建立对液冷储能的全面认知。
下载全套资料,请在后台回复“0704”,获取下载权限。
01
液冷储能干货
我整理了一套液冷储能精选资料,包含专家PPT、精选报告、深度研究三部分内容。
一、两份专家PPT
1、液冷储能优劣势分析及应用场景.PPT
PPT指出,在不同的流量下,换热量在风冷和液冷有明显的差异,风冷在150到200之间,液冷可以轻松在比较低的流量下就可以达到500。对于大型储能项目,液冷显然有先天优势。










2、液冷储能整体解决方案.PPT
PPT指出,在相同的入口温度和极限风速及流速下,液冷能使温度下降更多,电池包的最高温度会比风冷低3-5摄氏度;
达到相同的电池平均温度,风冷所需的运行能耗是液冷的约3-4倍;
相较于风冷系统能够延长电池寿命超过20%,综合寿命周期来看液冷投资更少。










02
什么是液冷储能?
因为电池热特性,热管理成为电化学储能产业链关键一环。从产业链价值量拆分来看,储能系统中电池成本占比约55%,PCS占比约20%,BMS和EMS合计占比约11%,热管理约占2%-4%。热管理价值量占比相对较低,但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保证储能系统持续安全运行的关键。
目前储能热管理的主流技术路线是风冷和液冷。
储能热管理技术路线主要分为风冷、液冷、热管冷却、相变冷却,其中热管和相变冷却技术尚未成熟。
01、风冷
通过气体对流降低电池温度。具有结构简单、易维护、成本低等优点,但散热效率、散热速度和均温性较差。适用于产热率较低的场合。
02、液冷
通过液体对流降低电池温度。散热效率、散热速度和均温性好,但成本较高,且有冷液泄露风险。适用于电池包能量密度高,充放电速度快,环境温度变化大的场合。
03、热管&相变
分别通过介质在热管中的蒸发吸热和材料的相变转换来实现电池的散热。

其中液冷技术通过液体对流直接散热的方式,能够实现对电池的精确温控,确保降温均匀性。
相比之下,风冷技术成本较低,但是散热效率并不高,而且无法实现对电池的精确温控。
因此,在低功率场景下,风冷仍然是主流,而在中高功率场景下,液冷技术占据了主导地位。液冷系统有大比热容和快速冷却等优点,能够更加有效地控制电池的温度,从而保证储能电池的稳定运行。

03
液冷储能市场规模
国内储能市场“狂飙”,下游储能集成商和电池厂商早早开始布局储能液冷技术,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更新产品迭代的进程。
随着越来越多的实际应用项目的涉足,液冷储能系统正在快速成为市场的主流技术路线。
当前,液冷技术在发电侧/电网侧新增大储项目中占比迅速提升,如宁夏电投宁东基地 100MW/200MWh共享储能电站示范项目、甘肃临泽100MW/400MWh共享储能电站项目等都将使用液冷温控技术。
并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逐步增加,如南方电网梅州宝湖储能电站最近在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正式投运,这也是全球首个沉浸式液冷储能电站。南网储能公司首次将电池直接浸泡在舱内的冷却液中,实现对电池的直接、快速、充分冷却和降温,以确保电池在最佳温度范围内运行。
大型能源集团已经开始液冷储能系统的招标,据统计,中核集团、中石油、国家能源集团、华电集团等公司进行了液冷储能系统采购项目,液冷系统规模约5.4GWh,采购单价在1.42元/Wh-1.61元/Wh。
据公开信息统计,科华数能、阳光电源、亿纬锂能、采日能源、星云时代、海博思创、海辰储能、中天科技、上海电气国轩、天合储能、阿诗特、盛弘股份等数十家厂商等厂商跟进液冷趋势,发布的新品均涉及液冷技术,涵盖了电网级、工商业和户用储能等多种场景。

对于温控设备企业而言,其核心竞争力将体现在定制化能力,以及对热管理方案的长期的经验和技术积累。GGII认为,中长期市场分布将集中于拥有更成熟定制化设计、非标设计更优且产品性价比更高的企业。因此对于温控设备企业而言,其核心竞争力将体现在定制化能力和长期经验积累,尤其是在热管理方案方面。

04
液冷储能未来潜力
储能市场的爆发仍将持续。为有效促进新能源电力消纳,大规模高容量的储能电站加速释放,热管理系统作为储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益于储能装机容量增长,储能温控市场规模或将持续扩张。
据统计,2022年,中国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达7.3GW/15.9GWh,累计装机规模达13.1GW/27.1GWh。结合各地规划情况,预计到2025年末,国内储能累计装机规模有望达到近80GW。
据高工产业研究院 (GGII)分析,2025年国内储能温控出货价值量将达到165亿元随着储能能量和充放电倍率的提升,中高功率储能产品使用液冷的占比将逐步提升,液冷有望成为未来主流方案,其中液冷技术到 2025 年渗透率有望达到 45%左右。
中国储能温控及液冷市场规模预测(亿元)

未来,由于新能源电站和离网储能等需要更大的电池容量和更高的系统功率密度,液冷储能的占比将越来越大,必将凭借其综合优势成为储能市场的主流。并将激发储能系统厂商持续布局新产品、新技术的热情,推动储能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