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安迎老师高三课堂实录】—自然地理

水文特征
流量(大小),流速(快慢),汛期(长短),结冰期(有无),含沙量(大小)等
形成流量的原因:气候(特别是降水)
形成流速的原因:地形(特别是看等高线)
形成汛期的原因:补给类型(雨水,积雪融水补给,冰川融水补给,地下水和湖水补给)
结冰期形成原因:最低月气温(≤0℃)
含沙量(沉积的泥沙不算河流含沙量)形成:植被状况(上游),流速(流速越快,含沙量越大)含沙量在河流出山口最大。
水系特征(有时包含于水文特征)
河流长度,支流状况,河道宽度
特殊水文现象
凌汛: 1.从低纬流向高纬
2.有结冰期
初冬和初春时有(结冰和化冰时)
冰坝:河流中冰的堵塞
冰凌:河流中的浮冰
上游的冰凌在流动过程中受到封冻河面的阻挡形成冰坝,阻塞河道,形成洪水。此过程叫做凌汛
解决凌汛的方法:炸冰
出现凌汛的地区:黄河,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叶尼塞河,勒拿河,厄毕河
沼泽形成原因:
1.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2.气温低,蒸发小
3.有冻土,不利于下渗
4.凌汛
地上河:几乎所有河段都有地上河。
一般出现在河流中下游河段
形成原因:(一般有人的地方才有地上河)
1.河流的含沙量
2.河流流速的降低
悬河:地上河不断发展形成
地上河形成过程:河流流经中下游河段,河道展宽,流速降低,泥沙淤积,河床抬升,人工筑堤束河,形成地上河 。
自然界不会自然形成地上河的原因:河流自然改造
解决地上河措施:加固加高河堤,水利工程人造洪峰
长江荆江河段也是地上河
河流的开发利用
1.水能
水量,落差
2.航运条件
自然条件:水量,河道宽度,流速,汛期,结冰期,支流,含沙量,河流长度。
社会经济条件:两岸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城市数量,人口密度
流量过程曲线
横坐标月份,纵坐标流量
洋流极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洋流的成因分类
风海流:常年盛行风影响形成
密度流:海水盐度不一形成(表层海水和深层海水密度不一)
举例:大西洋和地中海
表层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深层由地中海流向大西洋
注意:几乎所有海峡都会出现密度流
补偿流
洋流性质分类
暖流:从温度较高海区流向温度较低海区
寒流:与暖流相反
注意:半球看温度递减规律
洋流和等温线弯曲方向一致
世界洋流分布图

(普遍规律)
(洋流方向成因)
气压带风带➕陆地阻挡(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
注意:季风气候区洋流不遵循洋流普遍规律
北印度洋季风暖流:夏(西南风)顺冬逆(东北风)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对气候特点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对气候分布影响:
暖流使气候分布向高纬度延伸
1.几内亚湾北岸,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澳大利亚东岸,巴西东岸均为热带雨林气候;
2.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
3.摩尔曼斯克终年不冻港【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寒流使气候分布向低纬延伸
1.非洲沿岸【加纳利寒流➕本格拉寒流→撒哈拉沙漠➕纳米布沙漠】
2.加利福尼亚寒流沿岸,秘鲁寒流沿岸,西澳大利亚寒流沿岸等均为沙漠景观
厄尔尼诺
发生在南太平洋,包括东澳大利亚暖流和秘鲁寒流。
形成过程:秘鲁寒流异常增温,形成沃克环流(增强),导致澳大利亚异常干旱,南美洲西岸降水增加,最终造成全球气候变化。
拉尼娜(反厄尔尼诺)
沃克环流减弱
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渔场成因(鱼类饵料丰富分布区):
1.地处浅海大陆架
2.位于温带海域
3..淡水汇入
4.寒暖流交汇
全球四大渔场
1.日本暖流和千代寒流→北海道渔场
2.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纽芬兰渔场
3.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南下冷水(东格陵兰寒流)→北海渔场
4.离岸风➕秘鲁寒流→秘鲁渔场
对航运的影响
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1.使污染物稀释
2.使污染范围扩大
地球的内部圈层与地表形态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壳和地幔界限:莫霍界面
地幔和地核界限:古登堡界面
上地幔顶部:软流层
岩石圈包括地幔顶部和地壳
地质作用
引起地壳变动的原因称为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分为两大类: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1.地壳运动
1.方向:水平和垂直
2.痕迹:褶皱和断层
3.运动速度快:地震
4.全球性大规模运动:板块构造
2.岩浆活动
岩浆岩、火山、地热等
3.变质作用
形成变质岩
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地表形态
内力使地表高低起伏不平,外力使地表趋于平缓
岩石分类(按成因):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浆岩(具有金属矿产):
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
侵入岩(放射性元素衰变):花岗岩【坚硬→建筑材料】
喷出岩(具有气孔):玄武岩
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化石➕煤、石油、天然气)
石灰岩,砂岩,页岩
变质岩(具有铁矿)
岩石发生高温高压形成变质岩
石灰岩→大理石(例如:汉白玉) 页岩→板岩
花岗岩→片麻岩(例如:泰山)


地质构造
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
褶皱
背斜和向斜
不受外力作用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受外力作用影响: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形成背斜谷;向斜谷被挤压岩体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向斜山。背斜谷和向斜山合称地形倒置。
褶皱山系:科迪勒拉山系,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
向斜储水,向斜储油
断层
分为地堑和地垒
地垒形成的山称为断块山(险峻)随之形成谷地、湖泊(例如渭河平原和秦岭大断裂,庐山和鄱阳湖,黄土高原,汾河谷地和太行山,吕梁山),地堑
褶皱通常形成多座山峰,断层形成单座山峰
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龙门山断裂带→汶川地震
大型工程应避开断层
大型工程例:坝址,库区
外力作用
风化作用≠风力作用
风化作用与风无关,风化是坚硬的岩石变得松软酥脆。
风化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物理风化会形成冰劈现象,会形成球形风化现象(花岗岩)等
流水作用
侵蚀——搬运——沉积
侵蚀形成流水的侵蚀地貌:v型谷,瀑布,沟壑,河流的曲流最后变直,形成牛轭湖(尤其常见于河流的中游)
搬运无法形成地表形态,但河流的含沙量与河流搬运有关
沉积形成三角洲(河流入海口),冲积扇(出山口),冲积平原,冲击岛(上海崇明岛)。河道展宽,流速减慢,泥沙淤积
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地貌)(云贵高原是中国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好的地区)
侵蚀:形成溶洞,石林,桂林山水
沉积:钟乳石,石笋,石柱
风力作用
侵蚀——搬运——堆积
侵蚀:形成雅丹地貌。风蚀蘑菇,风蚀城堡
搬运:沙尘暴
沉积:沙丘(黄土高原)
海浪作用(也有侵蚀搬运堆积):海蚀柱,海蚀崖
冰川作用(同上)
地形成因从内力和外力两方面
流水侵蚀:河谷深切从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流水沉积:地壳下沉,流水沉积
版块构造学说
版块构造学说属于大地构造学说一部分
一.基本理论:1.岩石圈共有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非洲板块)
2.板块内部稳定,板块边界地壳运动活跃
3.消亡边界(挤压边界)——海沟,岛弧,山脉(大洋板块俯冲到陆地板块下面)
生长边界(张裂边界)——裂谷、海岭(大洋地壳比较薄,张裂后软流层出露,岩浆涌出形成形成火山🌋)
二.解释地理现象
1.大西洋的扩张
2.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里的两个小版块张裂形成)
3.红海的扩张(印度洋和非洲板块生长边界)
4.冰岛火山、地热(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生长边界)
生长边界的火山和消亡边界的火山不一样
消亡边界的火山:喷发型
生长边界的火山:不剧烈,慢慢流
5.太平洋西岸的海沟岛弧带
6.太平洋东岸的海岸山脉(科迪勒拉山系,安第斯山脉【板块消亡边界】)
7.新西兰火山、地热(消亡边界)
8.地中海(缩小)和阿尔卑斯山(扩大),红海(扩大)
9.喜马拉雅山(海洋的坟墓)(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中的印度板块)
10.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全球变暖
因素:土地生气水
土壤,地形,生物,气候,水源互相制约,互相影响
基础要素:气候和地形

表现要素:土壤和植被(生物)
影响气候的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条件(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
影响地形的因素: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其他影响因素也类似,从其他要素里寻找要素。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陆地自然带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带
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带
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雨林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硬叶和阔叶:蒸腾作用。地中海高温少雨,硬叶,防止水分流失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极地气候——苔原带和冰原带
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主导因素:热量
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主导因素:水分
垂直地域分异
高山高原地带
主导因素:海拔高度(引起热量和水分的变化)
包含自然带的多少:山的海拔高度(雪线以上均为冰原),山的基带(纬度)
乞力马扎罗山(世界上包含最多自然带的山)
阳坡(北半球南坡为阳坡)阴坡
阳坡高,阴坡低
阴坡植被更茂盛→水分好
雪线:终年积雪的最低下限
雪线高低决定因素:
纬度(热量,纬度低,雪线高)
降水量(降水多,雪线低)
喜马拉雅山南坡为迎风坡,阴坡为背风坡。相比于热量,风占主导地位。所以,南坡雪线低,北坡雪线高
非地带性
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洋流,河流...
影响:
1.造成自然带缺失(南半球没有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海陆分布)
2.自然带延伸(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气候延伸到北纬70°,秘鲁沙漠延伸至接近赤道——秘鲁寒流)
3.约束自然带(南北美西海岸气候带呈条状,南北伸展,南北更替)
4.改变自然带(安第斯山南段东侧巴塔哥尼亚荒漠——盛行西风背风坡,东非高原热草原——海拔高)
5.块状(沙漠中的绿洲——河流or地下水)
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
自然灾害与防治
自然灾害
灾害形成的原因:
1.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
2.异变作用于人类社会
造成的损失:
1.人员伤亡
2.财产损失
3.资源流失
以上三者造成社会失稳
主要自然灾害
1.气象灾害
台风(热带气旋)(低气压中心)
发生在夏秋季节
赤道无台风(无地转偏向力),一般发生在南北纬10°


台风带来的灾害:
狂风,暴雨,风暴潮(孟加拉国)
在太平洋称为台风,其余海洋叫飓风
寒潮(冷锋)
秋末冬季到初春
大风,降温,暴雪。低温冻害
注意,东北冬季无冻害
北方:冬季。南方:初春
内蒙古:白灾(雪下的太厚,植被被湮没,牲畜无粮食导致牲畜大量死亡)
干旱
1.华北地区的春寒
成因:
锋面未到,春季降水少
升温快,蒸发大
农作物用水量大
2.江淮地区的伏旱
时间:七八月份(梅雨过后)
成因:副高控制
措施:台风缓解
灾害的资源化
暴雨→洪涝
造成泥石流,滑坡
沙尘暴
发生在冬春季节
从沙源与风源分析
沙源:土地荒漠化,工地扬尘
风源:冬季风(西北风)
实质:冷锋天气
危害:带来可吸入颗粒物,加剧土地荒漠化
好处:给海洋生物浮游生物带来营养物质
举例:蒙古
2.地质灾害
地震(大部分为构造地震)
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
衡量地震的大小:震级,烈度(与震源深度,震中距,震级,地质构造,建筑物坚固程度)
地震衍生灾害:海啸(区别于风暴潮)海啸无风,对于航行的船只无影响
泥石流——由暴雨引起,在河谷发生,出山口\冲积扇被破坏最严重
滑坡——发生在陡坡上。暴雨和地震均有可能引发滑坡。地震多发区,滑坡也多发
堰塞湖(由滑坡引起)
水文灾害
洪涝(暴雨,融雪形成)
生物灾害
防灾减灾
1.灾前
加固建筑物,加强防灾减灾意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监控地震、断层等等。
灾中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滑坡、泥石流向斜上方逃跑
灾后
检查自身是否受伤并止血,观察环境寻找食物等,拿东西敲打建筑,保持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