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何难以通过社交媒介求共识?

2022-05-08 21:19 作者:初登场debut  | 我要投稿

本文出自——刘文嘉 《“别无选择”:为何难以通过社交媒介求共识》,来自三联书店《读书》杂志2022年第二期,也是初登场杂志讨论课增加的内容。


《读书》杂志是一本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杂志,是中国三十年来思想文化变迁的见证者,杂志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这个杂志的选择是希望对戏剧影视考研当中的写作、论述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每次参与讨论需要提前阅读,老师也会把相应的必读文章挑选出来,供大家讨论。

自愿免费参加,必须发言讨论。参加者请联系马晓斑(ID:zebravo2)免费索取2022年第三期,第四期杂志。



媒介类型伴随技术进步而目趋多元化的态势,曾引发人们对元话语权的乐观预期。但鲍德里亚很早就提出过一个媒介的悖论 “大众媒介是反中介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媒介的结构建立在这种界定之上;“它们总是阻止回应,让所有相互交流成为不可能 ......这是媒介真正的抽象性。社会控制与权力体系就根植其中”(同上)。这里的意思是,交流必须有双方对等的力量,但在今天的技术社会中,再没有与完整的代码系统对等的意志、思考、智力的力量,因此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拟真之下媒介所产生的所谓公共舆论,不是媒介对大众意志的反应,而是媒介建构出来的无指涉物的东西。

 

媒介,表面上加速交流,本质上却阻断交流;大众,表面上释放出更多的话语权、实际上失去了回应性,这就是鲍德里亚在媒介拟真理论中提示的一种系统的虚无主义、整体意义的破坏。如果我们观察一下互联网媒介尤其是社交媒体诞生后舆论场的生态,可能会对这段话的现实性有更深的体认。

 

在巨量的、无处不在的社交媒体投票中,人们所潜移默化接受的规训是这样的:首先,公共讨论约等于“选边站”;第二,只需要论点,不需要论证;最后,多数就是对的。考虑到社交媒体已经完全覆盖了生活,或者说生活已经完全内在于媒介,上述讨论模板是真正普遍主义的,形成了独立于角色身份与地理坐标的普遍一致性。

 

过去我们思考的是“广告和民意测验是否已经对个人或集体的意志产生了真实的影响”,在今天的媒介生存中,我们已经“不知道如果没有民意测验和广告,将会发生什么”(《大众:社会在媒介中的内爆》)。

 

这是一种不太容易甄别的状态,人们自觉话语权正在凸显、声音正在变得多元,但模板化的公共讨论恰恰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弃权。这就像互联网联通一切,人却更加原子化的悖论一样,像信息技术同时带来了多元化和大型垄断性平台的悖论一样,原因都在于过去那种外部强制权力已变成了由代码的自由布展构成的新控制形式,人则成为被算法的“微定向”准确控制的数据点。

 

借由短视频平台的扁平化特征,人人都拿着摄像头的时代来临了。此从“下沉空间”成长起来的视觉平台,更有一种推动话语平权化的意味。人们从破除话语垄断和知识供给垄断的角度看待它们,和认为互联网带来了信息红利与多元权利的看法,是相同逻辑的,也有现实基础。


只是,这只是问题的面向之一。多元的表达主体并不代表意见的异质性、批判性,事实可能是多元的表达主体在用同一种滤镜、 同一种措辞说同一种声音。而且,因为视觉文化的消费性和游戏性。这种共同的声音往往起到了抹平和美化苦难的作用。

 

一种较为传统的批评认为,上述现象的产生来自新旧媒体的不同特质,即,传统媒体更为关注严肃的公共讨论和批判性话题,新煤体则是浅层次和碎片化的。实际上,传统媒体并不能和所谓“新媒体”形成二元对立的构架,它本身只是今天的媒介系统中的内容源之一,早已没有独立自足的生产和传播系统。


真正的问题在于,上述所谓“新媒体”已经成为包覆一切的介质本身时,否定性和批判性迅速消失了,消失于媒介的秩序——比如航拍、短视摸已经以建构真实为普遍性的正当操作,会自动剔除现实的毛刺和违和感一旦否定性消失,互联网上的多元话语也是同质化话语,而不是共识性话语。一个很多现代性研究的学者都提到过的困境是,当哲学家费耶阿本德的“怎么都行”成为全球性口号时,多数个体和社会却陷入了“别无选择”的生存状态。


以下是长文

下次课程会讨论2022年第3期


欢迎加入

老师重点推荐的几篇必读文章

1,

2,

3,

4,

5,

6,






近期课程计划

5.10 电影考研:电影拉片课《正发生》

5.11 电影考研:外国电影导学-好莱坞板块 

5.12 电影考研:制片管理电影产业热点分析2022.第一季度

5.13 电影考研:学术杂志分析-电影艺术2022年第3期 

5.13 戏剧考研:剧作分析课《罗斯莫庄》

5.14 戏剧考研:戏剧基础理论

5.15 戏剧考研:戏剧十五讲分析课

5.15 电影考研:导演研究——萨姆文德斯

5.16 基础课程:三联《读书》杂志讨论会

 

本课程非正式课程表,会根据课程进度做调整,中间会穿插中国传媒大学883媒介课程,中国传媒大学783主题写作,广播电视考研纪录片分析,其他个人课程都采用一对一授课,加入或者仔细课程请联系马晓斑(ID:zebravo2)


加入初登场系列课

服务你的无悔的硕博考学青春



初登场 

戏剧影视学  选专业选学校

戏剧与影视学真题   

励 志 文 章 我都不信

中传883哲学  中传883文学  中传883媒介与社会 

中传883文明史  中传783主题写作  中传材料评议 

北电导演   北电摄影  北电制片管理 北电管理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经验

中国电影资料馆 上海戏剧学院

中央戏剧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  中山大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  北京大学  中国美术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  重庆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暨南大学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 

西北大学 杭州师范大学 南京大学 

电影考研复试  广播电视考研  艺术学概论 

导演研究课  电影史导学课   拉片课   编剧考研 

电影考研导学课  影视热点整理  模拟真题  剧本写作 

学术杂志分析 每年重点剧

复试课  复试英语  复试科研设想


为何难以通过社交媒介求共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