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社交新风 | 流行语的透明度

2022-03-10 16:10 作者:咬文嚼字杂志社  | 我要投稿

◎徐默凡

词语是预先储存在使用者大脑里的固定单位,在我们表达时根据需要被提取出来,由语法组织成合格的句子用于表情达意。汉语的词语以复合词居多,即词语内部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义语素,这些语素之间本身就会产生一个组合义,和词语的整体意义之间有理据性的关联。比如“马路”由“马”和“路”两个语素组成,“马+路”的组合义是“马走的路”,但现在“马路”的整体词义已经泛化为“可以通行车辆的宽阔平坦的道路”,两者的意思虽然不等同,但也有明显的演进关系,语素组合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语整体义。

由此可以提出一个“语义透明度”的概念:如果语素组合义和词语整体义之间的理据性强,就可以直接通过语素组合来理解词语,我们就说语义透明度高;反之,如果语素组合义和词语整体义的关系比较弱,那么就不容易通过语素组合来理解词语,我们就说词语的语义透明度低。试比较以下三个词语:

裸照:裸体照片。

裸婚:结婚时没有房子、汽车等财产叫裸婚。

裸官:指配偶和子女都移居国外或境外的官员。

显然,“裸照”的语素组合义就等于词语整体义,都是“裸体照片”,语义透明度是最高的。“裸婚”的语素组合义是“裸体结婚”,和“没有财产结婚”之间有一种显豁的比喻关系,可以较方便地理解,所以语义透明度居中。而“裸官”的语素组合义“裸体做官”,首先要用比喻关系推导到“没有配偶和子女的牵累而做官”,而且还要把“没有牵累”理解成“配偶和子女移居国外或境外”,这是需要大量背景知识加入的,难度较大,所以语义透明度较低。

用“语义透明度”的概念来分析网络流行语,就可以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规律。

首先,语义透明度高的词语因为便于理解,可以快速传播迅速流行,但是因为所见即所得,没有耐人咀嚼的味道,所以也很容易消亡。2008年的流行语“不折腾”,2009年的“不差钱”,2012年的“最美”,2016年的“小目标”,当年风靡一时,现在已经少人问津。甚至近在2020年的“好家伙”“夺冠”,因为语素意义背后没有丰富的词义内涵,也是昙花一现,现在也已经很少有人用到了。

其次,语义透明度适中的词语往往容易留存,从此进入大众的词库。2008年的流行语“山寨”,2009年的“蜗居”,2010年的流行语“拼爹”,2011年的“卖萌”,2012年的“接地气”,2013年的“点赞”,2014年的“断舍离”……这些词语的语素组合既有一定的新鲜感,又对词义理解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多年过去了,仍然牢牢扎根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

最后,人为制造的理解障碍会降低语义透明度,一开始会带来猎奇效应便于传播,但不能持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所谓“谐音梗”。谐音本来是一种有效的修辞手段,可以利用同音形式表达两种意义,但在网络使用中只是单纯借用谐音字来表音,谐音成分的语素组合没有意义或只有荒谬的意义,语义透明度就很低,比如“神马”(语素义是“神奇的马”)、“亚历山大”(语素义是一个外国人名)、“蓝瘦香菇”(语素义荒诞不可解)等等。字母词也是类似的问题,不管是英语缩写还是拼音缩写,其构词理据并不符合国人的语言习惯,君不见最早一批缩写词如BXCM(冰雪聪明)、DX(大侠,大虾)、JJWW(唧唧歪歪)等,早就变为“历史遗迹”了。而且字母词也容易造成歧解,如今年流行的“yyds”,既可以是“永远的神”的缩写,也可以是“一衣带水”“永远单身”的缩写,歧解无疑会进一步降低语义透明度。还有一些生造词,比如“绝绝子”,它的语义透明度很低,从字面上较难理解,但是等理解以后发现其词义就是“绝了”,又没有什么新鲜、丰富的新内容,纯粹是为了好玩而故意降低了语义透明度。我们预测这样的词语没有额外的修辞效果,生命周期也不会很长。

这些规律也提醒我们,在使用网络词语的时候,要适当关心语义透明度的问题:透明度太高的流行语大多是口水话,往往没有特殊的表达价值,只是一种时髦跟风,不用也罢;透明度太低的流行语容易造成交际障碍,有些更是类似于隐语黑话,也尽量少用,如果要用也要结合语境进行一些解释,以免造成误解;而透明度适中的词语,往往反映了新现象新概念,语言形式上也有一定的趣味性,不妨大胆使用,丰富我们的词库。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2年第3期《社交新风》栏目。)


社交新风 | 流行语的透明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