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代实战用箭的箭杆,都是用竹子制造的吗?

2021-06-08 23:59 作者:瀚海狼山  | 我要投稿



当代进行比赛用的弓箭的箭杆,基本都是用碳纤维制造的,大多和用来制造钓鱼竿或者风筝骨的碳纤维材料差不多。碳纤维材料韧性极好,最关键的是可以快速恢复基本垂直的状态。比重也适中,不是太重也不算太轻。而且碳纤维制作的箭杆中间完全没有任何骨节。这样在发射时就不会造成箭杆和弓臂的额外碰触和摩擦,不会影响整体射出时的瞄准精度。而通过现代化的慢镜头回放,也可以发现整个碳纤维箭杆,在从发射到命中前的整个飞行过程中,明显有不断地自旋矫正。因为碳纤维柔韧性极好而且垂直度恢复性强,可以确保在飞行数十米之后,仍可精确命中射箭者原本瞄准的靶心。但是碳纤维箭杆只是最近几十年的新技术,古代显然是没有的。但是在上万年的时间内,弓箭和弓弩又是最重要远射武器。


那么古代的实战弓箭和弩的箭杆,又是以什么材料为主制作的呢?最简单的自然是粗细和长度合适的细竹竿。竹子有天生的内部长纤维,因此竹子大概是唯一可以和当代的碳纤维直接媲美的天然材料。正因为竹子纤维长而柔韧性特别好。因此竹子本身既然可以做弓也可以做箭杆。古代的三大实战弓之一,就是竹弓、木弓和角弓并列。竹弓配竹箭,多用于盛产竹子的亚热带和热带。比如南方弓、东南亚弓和日式弓多为竹子制造。配合竹弓的,自然是竹箭杆。也不是任何一个品种的竹子都适合做箭杆。做箭杆的竹子,最好是节小而杆长,粗细合适,特别不容易弯曲变形的品种。因此有一类非常适合做箭杆的竹子就叫箭竹。特别细长而笔直。可以大批量用来做箭杆。竹子做箭杆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竹子天然是中空的。


这样可以把金属质箭头,也就是箭镞。除了具有杀伤性的头部外,再简单的提前做出一个后延长段。这样可以增加整支箭的全重,而且重心在最前面,发射出去后更准确。同时箭镞的这个延长段,只要简单的插入竹竿空心处就是一根完整的箭。这样生产效率极高。而不用和非空心的木杆一样,还要额外考虑通过钻孔或者插接后再手工捆绑等方式让,木质箭杆和金属箭镞连接。诸葛亮敢和周瑜当面立下3天内督造10万支新箭的军令状。很大程度上也在于东吴方面造箭肯定也是以造竹箭为主,整体生产效率比造木杆箭要快得多。一般情况下不说3天造10万支新箭。正常施工,3天造3万支箭肯定是可信的速度。如果3天只能造3千支箭,有谁还敢立这种自杀式军令状?以周瑜的智商,肯定早就看出诸葛亮要不走正常途径了。


当然,用箭竹的竹竿造箭,也不是砍下新竹竿,插上箭头和尾羽就完事那么简单。毕竟新竹风干后都会变形。因此实际造箭前,肯定会对新鲜的箭竹进行烘干和油浸等加工处理。箭镞插入箭杆后也会用丝线、水胶一类,进行一定的辅助强化固定。这样才更牢固有更强的杀伤力。在宋代以前,一般认为比较细的竹子产地,其分布幅度比今天还要靠北,因此不论是华中还是整个华北地区,都可以得到比较丰富的竹制箭杆原料。而淮河以南就更不用说了。不过历代弓箭真正用得最普遍的,还是草原地带。早在汉代早期,匈奴已经“控弦30万”。30万人可以骑马射箭。显然已经是当时全球最大的一支弓箭兵的规模。如果有30万人可以实战射箭。那么1名射手平时至少保有100支箭来算,就需要3000万支箭常备存在。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实际上可能还需要更多。


李陵的5000步兵远征大漠。在几天内就射光了50万支箭。也是平均每人至少发射了100支箭。而大漠自古纬度偏北,而且普遍干旱缺水。大漠里的箭杆,显然不可能和内地一样基本是箭竹制造的。想日常靠从中原和南方大规模进口交换也不太现实。当时已经知道箭竹也是必须管控的战略物资。因此大漠游牧人群的箭杆材料,同样以就地取材为主。实际上多用萑(环)类植物的长杆,东北地区则多用桦木杆。其制造成本也不是太高。当然如果是高级将领或神射手的用箭,则可以专门用更高档的硬木手工制作。再配上鹰的尾羽,这就是著名的雕翎箭。而大多数普通弓箭手的箭杆上,则多用廉价的普通鸟类的尾羽甚至鸡毛来做稳定尾翼。因为日常作战消耗量大,也就没那么多特别讲究了。


古代实战用箭的箭杆,都是用竹子制造的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